首页 理论教育 知不知,尚矣

知不知,尚矣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若无“知不知”的实践经验,将永远无知愚昧!

【简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第71章)

【辨析】

一、“知不知,尚矣”,前面的“知”是动词,表示“积极探索,努力搞清楚”的意向与行动,后面的“知”是名词,描述对相关事物“知情、知道、清楚、明白”等意识状态。后面的名词“知”与否定词“不”,组成短语“不知”,表示“不清楚,不明白”的意思,做前面的动词“知”的宾语。接下来是赞美语“尚矣”,赞美“知不知”高尚啊!

二、“不知不知,病矣”前面的“不知”是动词短语,表示“不愿意探索”的懈怠行为,后面的“不知”是名词短语,指代“不清楚、不明白”的相关事物。接下来是警示语“病矣”,提示“不知不知”属于心理疾病。

【译文】

知道自己对相关事物有所不知,而努力求知的人,就能推开“明智”的大门,获得一些真知。这是多么高尚的事情啊!(对求知者的赞美)

不知道自己对相关事物不知情,而沉溺于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这是病态的心理啊!(对无知者的提醒)

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一般都没有心理疾病。因为他们把“自以为是”当做心理疾病,且努力祛除,所以他们就能保持心理健康而不产生心理疾病。

【鉴赏】

知”一字多意,可以代表“求知、知识、智慧”。人们若无“知不知”的实践经验,将永远无知愚昧!老子揭示人类的“知识”来自“求知”的实践,赞美求知者的明智,提示固步自封者的无知。老子褒贬鲜明的文风,令人敬佩!

人类已知:人们的“知识”来自其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积累。积累的知识存储于人们的大脑。初生婴儿的大脑如同一张白纸,除了一点胎教的痕迹,几乎都是空白。婴儿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把外界的信息不断输入大脑,在大脑中产生越来越多的“形象与记忆”,自然就会从“感觉”升华为“知觉”,完成大脑的第一次升华。婴幼儿头脑中的各种“形象与记忆”完全取决于他们所接触的事物。这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表现。

一岁婴儿开始学习语言,“爸爸、妈妈、太阳、月亮”等词汇与概念逐渐形成。从“形象”到“词汇”的互相转化,即从“形象思维”向“语言思维”迈进,是人类大脑活动的第二次升华。

人类的大脑是一种高级物质,具有记忆、思维和运算能力。人们的观察力与理解力,表现其头脑的接收能力;人们的记忆力与想象力、表现其头脑的思维与创新能力;人们的行为、语言与文字能力,表现其表达能力。当幼儿产生“想法”,并按照其“想法”有所言行时,从“想法”到“言行”的第三次升华随之而来。这就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表现。

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的“情感系统、概念系统与思维方式”统称为“意识”。“意识”的本质就是“大脑的运动与成果”。有“活的意识”就有其“活的大脑”。正如“物质的运动,离不开运动的物质”,大脑的意识,离不开意识的大脑。这就是“唯真思维方式”的意识观。意识来自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现实中,一些人信奉“心性至上”,鼓吹“拒物自知”,结果,陷入了“自以为是”的病态心理而混混终生。

其实,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万事通”,人的“心性成果”来自社会实践的积累。只有开启“求知、探索与思考”等明智大门,人们才能获得真知。真知就是人与自然事物本身的逻辑。人们只有深入实际,全面掌握相关事物的情况,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