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做人的准则

做人的准则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王阳明看来,所谓的“是非”其实就是依照自己的良知做事。因为所有事情的是是非非都是听从自己心里的安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人的准则。前不久,在某理工大学又发生一起溺水事件。最后,小男孩被救上来了,而救人的大学生并没有在众人面前炫耀功德,悄悄地离开了。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用自己的“是非”观来评价别人的对与错,也许他们看来,这就是自己良知的体现,同时也是他们行事的准则。

【原文】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曰:“请问如何?”曰:“只是致知。”曰:“如何致知?”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译文〗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在虔州,九川再次见到先生。九川问:“最近,功夫虽略微掌握些要领,但想寻找到一个稳当快乐的地方,倒十分困难。”先生说:“你正是要到心上去寻找一个天理,这就是所谓的‘理障’。此间有一个诀窍。”九川问:“诀窍?请问是什么?”先生说:“它是致知。”九川问:“如何致知?”先生说:“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功夫。”

荀子说过一句话:“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如果一个人能够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是知道;如果总是把是当做非,把非当做是,犹犹豫豫不知道如何决断是非,这就是愚昧。

或许,在执行一项任务的时候,我们很清楚要如何去做,如何把这件事情更好地完成。但是,当遇到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问题时,很多人则开始犹豫不定,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置。

比如,有朋友求你帮忙,你可以义不容辞,也可以推辞。义不容辞有义不容辞的理由,这是我朋友,朋友有难应该“两肋插刀”;推辞有推辞的理由,这件事情或许会很麻烦。如果你对这些是非分辨不清楚,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而在王阳明看来,所谓的“是非”其实就是依照自己的良知做事。因为所有事情的是是非非都是听从自己心里的安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人的准则。在面对一件事情时,我们总是表现得左右为难、进退不已,这是因为我们的内心缺少一种处理事情的标准和原则,是因为我们找不到寻求天理的诀窍。这个诀窍就是“致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先寻求良知的声音,良知告诉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如此便可。

前不久,在某理工大学又发生一起溺水事件。不慎掉落水里的是一名六年级的小男孩。那时刚好有理工学校的大学生路过,他们迅速在周围找了一根竹竿,然后告诉掉进水里的男孩,抓住竹竿,他们会帮助他往上爬。可是竹竿不够长,小男孩够不到,眼看他就要沉入水中。说时迟那时快,突然有个身影从人群中冒出来,果断跳下水去。

最后,小男孩被救上来了,而救人的大学生并没有在众人面前炫耀功德,悄悄地离开了。后来人们才知道,救人的是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

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怜悯之心,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无法做到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就像用竹竿搭救小男孩的那些人,他们对小孩落水的事情也并不是坐视不理,而是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尽力去拯救别人。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用自己的“是非”观来评价别人的对与错,也许他们看来,这就是自己良知的体现,同时也是他们行事的准则。

而对于这位勇敢跳下水救人的大学生来说,当他看到有人落水时,他内心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救人,这就是他的“良知”所达到的地方,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勇敢地跳了下去。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而且它是一个人行为的向导。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为一些事情左右为难,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良知与行为没有达到合一,我们既想凭着自己的良知做事,又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指责,于是开始瞻前顾后、左右为难。

下面这则故事,则是对我们内心“良知”的最好诠释。

有一对姐妹在商场买东西,姐妹俩一时起了贪念,把商场的东西兜在怀里,趁收银员不注意,偷偷溜出了商场。走出商场后,妹妹觉得良心不安,想把东西退还回去,而姐姐却不以为然地说:“偷都已经偷了,还回去干什么?赶快走吧!”最后,妹妹没有听从姐姐的话,而是走回商场把东西放了回去。再次走出商场时,妹妹觉得轻松了很多。

良心上不欠账,才不会生活在不安中。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像妹妹一样知错就改,也不失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而姐姐的做法实不可取,应该引以为戒。品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通行证,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缺少良知,将很难立足于社会。

别人做的好与不好自有社会的公断,自己做好了才真正对得起自己的良知。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那些道貌岸然之人的不良行为义愤填膺,然而,在指责别人的同时,我们是否也省视过自己,想想自己每天是否都按照自己的良知做事?

正如王阳明所说,不要让自己产生畏难情绪,万事凭借自己的良知去做,凡是良知认为正确的,就果断去做;凡是良知认为错误的,就立刻停止。只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依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行事,这才是真正地存善去恶,也是致知的功夫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