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遵守做人的规则

遵守做人的规则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遵守做人的规则很久以前,苏格拉底的几个学生向老师请教做人的规则。苏格拉底再次问。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这是游戏规则。”人是以习惯而生活的。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在生活中,两种期望可能是并不相容的,因而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遵守做人的规则

很久以前,苏格拉底的几个学生向老师请教做人的规则。智慧的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树林边,这时正是果物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神秘莫测地说。

学生们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他们。

“你们是否都完成了自己的选择?”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最后,却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他恰巧相反。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最大最好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也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这是游戏规则。”

当你做了一件你后悔的事后才明白错了;当你选择了一条路后,才发现南辕北辙了。人生往往就是这样。

既然做过了,既然走过了,你也就别无选择。也就是说,你必须遵守这个规则——做人的规则。

以习惯而生活

人生就是命运。人生的后面似乎有一只神奇的手在指挥着每一个人,这个神奇的手就是习惯。习惯是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习惯是潜意识活动,就像人体各种软件的编程,一旦启动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绎。

人是以习惯而生活的。有这样一个笑话: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

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

一个出色的人知道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出色的人生。

一个人身上一切好的、优秀的东西,还是身上一切不好的、失败的东西,基本上都来自于习惯。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多半都是习惯。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了几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记者问他们:“你们获得诺贝尔奖,首先感谢的是谁?”记者以为诺贝尔获奖者一定会报上他们的导师的大名,谁知道几位获奖者一致认为,应该感谢幼儿园的老师。幼儿园老师培养了他们讲卫生的习惯,对人讲礼貌的习惯,诚实勇敢的习惯,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这些习惯,是他们一生最大的财富。没有这些好习惯,就不可能走向成功。

做适应环境的强者

一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体积硕大的恐龙。后来地球发生了变故,恐龙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至今,科学家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恐龙们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故而遭到致命的绝迹下场。

21世纪,人类迈进了一个信息、科技、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文明已将全球经济变得更加一体化或多元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你可以抱怨、满腹牢骚;面对变化,你可以更加浮躁;面对变化,你也可以一直等待。面对变化能变通者才能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准则,不仅适用于上古时代,同样也适用于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不论是生物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承认:在一场激烈的竞争中,凡是不能适应者,都会被淘汰。

面对一切的改变,也许有许多人开始困惑、怀疑、不安……但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这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中,那些不愿意为自己制造机会而情愿接受所谓运气、命运摆布的人,终将会被淘汰。

人要适应环境才能够最终求得生存,不能适应环境的人,最终也没有办法为自己的生存寻找到出路。在生活中永远不会是强者生存,也不可能是弱者生存,最终能够生存下来的一定是适应环境的人,只有那些适应环境的人才会真正明白生存的意义,才会坚定地生存下去。适应环境的人好比竹子,很柔韧,但是很适应大风天气。当强大的大树被连根拔起的时候,柔韧的竹子还将生存下去。

做人一定要适应环境。

学会选择与放弃

在《星云禅话》中有一则故事,讲得很生动、很具有启发性。这故事大略是:有一位旅者,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落山谷,情急之下攀抓住崖壁下的树枝,上下不得,祈求佛陀慈悲营救,这时佛陀真的出现了,伸出手过来接他,并说:“现在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但是旅者执迷不松手,他说:“把手一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粉身碎骨。”旅者这时反而更抓紧树枝,不肯放下。

这样一位执迷不悟的人,佛陀也救不了他。

比如,一个人希望成为有组织才能的领导,或者去当一名受人崇拜的演员,或是做一位有影响力的牧师。很显然,它不可能同时都能做到这些。在生活中,两种期望可能是并不相容的,因而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一个人应该明白做哪些事情适合自己当前的身份,而哪些是不适合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尊重自己。

一些年轻人,总希望把想像中的职业都试试。如果要他们进行选择,就会感到犹豫不决。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放弃自己想尝试的大部分职业,专心致志地去实现一个目标。

一个人如果压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认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实现,他就很可能走上一条悲剧性的道路。但敢于大胆放弃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那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任何价值,在放弃之后,他们的内心变得更为坚强有力,他们敢直面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

如果一个人能够对自己说“我知道自己内心仍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观念,但为了长久永恒的幸福,我宁愿放弃这些暂时的诱惑。”他便不再感到内心的冲突和精神上的重负。

不被身外物所累

托尔斯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根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就都归你。那人于是拼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时说:“一个人要多少地呢?就这么大。”

贪婪是人性的恶习,贪得无厌者,终毁其己。贪往往给人造成精神上无止无休的压力,最终导致无谓的伤害,损人不利己。

贪婪是一种病态,做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其结局也必然是自我毁灭。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它是针对“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而言的。古往今来,被难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计其数。

上面故事里的死者正像《伊索寓言》里所说的:“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著名演说家卡耐基也说过:“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

要知道,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也只需一日三餐,只睡一张床。

“身外物,不奢恋”,这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生活才会既多姿多彩,又清馨安逸。

活好自己的每一天

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对大多数士兵来说,当元帅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在现实中,不当元帅的士兵也很可能是好士兵。这并不是让人放弃远大的理想,只不过是想让大多数不能当上元帅的士兵求得心理的平衡。

人不要随便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世界上连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每个人都有他立足和成长的环境,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水土的原因,一个人的成功也不仅仅是由他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的。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得到的东西,有的人奋斗一生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有的人不到三十岁就大放光彩,有的人在四十岁时却依然默默无闻。

人生如朝露,人们或早或晚来到这个世界,经过匆匆的旅程之后,都要走到相同的地方去,而这段旅程就是人生的全部,从这一点上说,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要弄明白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待人生,珍爱生命。

将心比心,每个人都在迎接艰难与挑战,每个人活得都不简单,无论地位是卑微还是高贵,都是重要的和值得尊敬的。

人们往往喜欢从事业的角度来断定一个人如何,这种以事业为标准的认识固然可取,但为责任生活同样是神圣的,为希望生活也一样是美丽的,不管是谁,只要是在时刻努力着,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