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是:交朋友只有彼此谦让,才能令双方都受益,互相攀比就会令双方都受损害。为了方便与湛若水交往,王阳明甚至还与湛若水搬到一处。为了结交更多的优秀人士,王阳明在京城开始了讲学。因此,黄绾特别珍惜与王阳明的友谊,两人在求学的道路上一路并肩而行。正是因为王阳明对朋友总能够以诚相待,令对方得到感化,也拿出最真诚的心作为回报。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先生曰:“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传习录》

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是:交朋友只有彼此谦让,才能令双方都受益,互相攀比就会令双方都受损害。王阳明十分赞同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认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才能令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基于这一点,王阳明又提倡要多与优秀的人交往,如此能帮自己提升得更快。

一直以来,王阳明始终坚持自己的圣贤目标,更渴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一起谈论学问。对于王阳明来说,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件非常有利于自己追求圣贤的事情。在王阳明交到的良师益友中,湛若水便是其中的一位。为了方便与湛若水交往,王阳明甚至还与湛若水搬到一处。

湛若水(公元1466年—1560年),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增城)人,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其潜心研究心性理学颇有建树,学者相从甚众。

为了结交更多的优秀人士,王阳明在京城开始了讲学。说是讲学,其实王阳明从来都没有老师的架子,他总是非常谦虚地与弟子交流。王阳明在京城讲学的地点,是在大兴隆寺。据说,大兴隆兴是英宗时期建造的,当时建造大兴隆寺是为了给皇帝提供祈福的场所,只是后来因为外族入侵,英宗皇帝被入侵的蒙古人掳去,大兴隆寺才停止建造。

虽然大兴隆寺并没有按照英宗最初的愿望,为大明王朝带来福分,但是却成为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四处经商之人的好去处。但凡外地做学问者,到了京城都会聚集在大兴隆寺,这便赋予了大兴隆寺浓厚的学术氛围。如此做学问的氛围正是王阳明期盼已久的,因此,当他重新返回京城后,便住进了大兴隆寺。当时湛若水也在那里讲学,王阳明又可以如愿与自己的挚友湛若水等人一起交流、探讨学问了。

除了湛若水之外,王阳明最为要好的朋友还有浙江的黄绾。黄绾(公元1477年—1551年),字宗贤、叔贤,号久庵、石龙,浙江黄岩县洞黄(今浙江温岭市岙环镇照谷村)人,官至南京礼总尚书兼翰林学士,曾于紫霄山樊川书院旧址办石龙书院,研究王阳明心学。

黄绾是一位恃才傲物之人,他与王阳明的相识得益于当时著名的学者、致仕户部侍郎储罐的介绍。结识王阳明对于黄绾来说,可谓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因此,黄绾特别珍惜与王阳明的友谊,两人在求学的道路上一路并肩而行。

此外,王阳明还与当时出任户部侍郎的乔宇有着很深的交情,由于他们二人在做学问方面有诸多共同之处,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时常在一起讨论为学之事。

无论与谁交往,王阳明总是以一颗谦虚、诚恳之心相待,时常抱着与人切磋之意,与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探讨学术问题,令彼此都从中受益。正是因为王阳明对朋友总能够以诚相待,令对方得到感化,也拿出最真诚的心作为回报。

王阳明从来都不会去做损害他人之事,他总是将朋友看作一面镜子,抱着谦让、真诚的态度去发现朋友的特长,了解自身的不足。或许正是具备如此品德,才让王阳明一步步完成了自己的圣人梦,实现了圣人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