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仁则荣,不仁则辱

仁则荣,不仁则辱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的荣辱观是以仁与不仁为标杆的。在孟子看来,实行仁政就是光荣,不仁就是耻辱。“仁则荣,不仁则辱”的延伸,就是“义则荣,不义则辱”“礼则荣,不礼则辱”“智则荣,不智则辱”“信则荣,不信则辱”等,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7.仁则荣,不仁则辱

【故事今编】

孟子说:“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得到荣耀;如果实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耻辱。如今这些人,非常厌恶耻辱,但仍然处于不仁之境地,这正好比一方面厌恶潮湿,一方面又自处于低洼之地一样。假若真的厌恶耻辱,最好是以德为贵而尊敬士人,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国家无内忧外患,趁这个时候修明政治、法典,纵使强大的邻国也一定会畏服它了。《诗经》上说:‘趁着雨没下来云没起,桑树根上剥些皮,门儿窗儿都得修理。下面的人们,谁敢把我欺?’孔子说:‘做这篇诗的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他的国家,谁敢侮辱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人们追求享乐,怠惰游玩,这等于自找祸害。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上又说:‘我们要永远与天命相配行事,则福禄就会自己来。’《太甲》上也说过:‘天降的灾害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精读】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下》)

【字词注释】①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内忧外患②《诗》云:引自《诗经·邪风·鸱鸦》③迨(dài):趁着④桑土(dù):桑树根。土同“杜”,东齐方言说“根”为“杜”⑤绸缪(móu):缠结⑥下民:民同“人”。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体较小的鸟)的口吻而写,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⑦敖:同“遨”,指出游⑧《诗》云:引自《涛经·大邪·文王》⑨命:天命。⑩《太甲》:《尚书》中的一篇。违:避。活:“逭”(huàn)的借字,“逃”的意思。

【再读品味】

孟子的荣辱观,就是孟子对光荣与耻辱的总体看法。它回答了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孟子的荣辱观是以仁与不仁为标杆的。在孟子看来,实行仁政就是光荣,不仁就是耻辱。故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据清内府藏宋刊本影印本(简称影宋本,孟子卷第三,公孙丑章句上,十二),孟子要求人们用仁战胜不仁,以达到“饱乎仁义”(影宋本,孟子卷第十一,告子章句上,十六)。“仁则荣,不仁则辱”的延伸,就是“义则荣,不义则辱”“礼则荣,不礼则辱”“智则荣,不智则辱”“信则荣,不信则辱”等,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孟子的荣辱观是尚仁义之志,养浩然之气。千百年来,历代统治者多以之为治国之纲常。现实社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治国理政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孟子的荣辱观。

【居要片言识记与书写】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