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则得,不成则弃

成则得,不成则弃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成则得,不成则弃经商要有坦荡心理、平和心态,这样就不会因得失问题而冒险。李嘉诚认为自己十几年来的防治风险的学问离不开这样一条——“成则得,不成则弃”。全力帮助中信借壳上市,李嘉诚不遗余力,但最后只占5%股权。这是李嘉诚一贯的风格。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证据成立,李明治及其联合系集团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成则得,不成则弃

经商要有坦荡心理、平和心态,这样就不会因得失问题而冒险。李嘉诚认为自己十几年来的防治风险的学问离不开这样一条——“成则得,不成则弃”。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力助中资,合作收购”的漂亮战役中。

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香港设立分公司,董事荣毅仁邀请李嘉诚出任中信董事。

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于1978年移居香港。1986年,荣智健参加香港中信集团的工作,不久,升为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荣智健雄心勃勃,他不满足坐“现成”的交椅,想凭自己的实力,创立一间完全由自己所控制的公司。

李嘉诚以扶植其子泽钜、泽锴的心理,关注荣智健的事业。李嘉诚任中信董事10年,未做多少实质性的工作。如今,交情不错的荣智健有心大展宏图,世叔伯岂有不帮之理?

李嘉诚、荣智健都看好借壳上市,英雄所见略同。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一家公司上市,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的经营实绩。循正式手续在交易所上市,须花费相当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于是,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为“空壳”——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买家无需动用大额资金,有别于一般含义的股市收购战。

李嘉诚、荣智健在股市多方寻找,权衡,相中了泰富发展这只壳。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兼任主席的百富勤,成为中信的财务顾问及收购代表。

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港元/股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泰富市值7.25亿港元,是当时股市“蚊型股”。中信没有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及以物业作价的步骤而完成的。

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曹光彪的主力舰)的股东,与曹光彪打过交道。因此,这次收购是经各方缜密协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到1991年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之后,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从股权分配上,可见李嘉诚旨在促成这件事,而无意获取权益。李嘉诚以自己的商业地位及经商天才帮助中信,意义深远。

在商言商,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财路。此外,中资在香港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与英资、华资三足鼎立的趋势。与中资交好,可为今后进一步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力帮助中信借壳上市,李嘉诚不遗余力,但最后只占5%股权。这是李嘉诚一贯的风格。他不会饿虎扑食般锱铢必较于一单生意,而更注意日后的长远合作和利益。从1990年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和内地国企纷纷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

首都钢铁企业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四大钢铁基地之一,职工数27万人,经营多元化,包括钢铁、采矿、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18个行业;在国内拥有100多家大中型工厂和70家联营公司,在外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8家。

李嘉诚选择首钢,还有一个机遇因素。

香港有一家“东荣钢铁”上市公司。该公司业务以经销钢铁为主,1990年,光钢筋一项就进口33万吨,占香港同年市场的1/3。东荣为李明治的联合系集团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的魔术师,不停地将全系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来倒去,据说买家卖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东叫苦连天,不知所措。

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证据成立,李明治及其联合系集团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李明治走为上策,有意将旗下上市公司做壳出售。

东荣钢铁与首钢的入港发展相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钢的钢铁,还可将部分钢铁销往海外。

1992年10月23日,首都钢铁、长江实业、怡东财务、东荣钢铁在北京签订有关收购东荣的协议,收购价9.28角/股,涉资2.34亿港元。收购方的股权分配是:首钢51%,长实21%,怡东3%,一共为75%东荣股权。收购停牌前,东荣市价为9.2角/股。

东荣的市价及收购价均低于股票面额,可见东荣当时在股市信誉之低,东荣是一只没有肉的微型空壳。就这只小壳,并不可限制它的未来主人将其发展成大型中资企业。

首长(指首钢与长江实业)第二次合作,是收购三泰实业。

1993年,李明治的联合系进一步斩缆,将旗下的上市公司出售。4月2日,首钢、长实、怡东又一次联手,收购联合系的三泰实业67.8%股权,每股作价1.69元,共涉资金3.14亿港元。

三泰实业是一间生产电子产品的上市公司。收购后,三家的股权分配是首钢46%、长实19%、怡东2.7%。5月,东荣从长实和怡东手中购回三泰股份。

同月,东荣正式改名为首长国际,大股东仍是首钢、长实、怡东三家。三泰实业则挂在首长国际旗下。

1993年5月18日,首长国际收购开达投资,经重整后,将其改名为首长四方。

1993年8月12日,收购建筑公司海成集团,斥资1.74亿港元。

1993年9月12日,首长国际全面收购宝佳集团,涉及资金11亿港元,是首长国际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宝佳的业务以黑色金属为主。

经过5次收购后,首长国际在香港站稳脚跟,实力大增,于是,调头向内地进军,与内地政府及企业合作的投资项目累计资金达百亿以上。

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香港旅游业转旺。至1993年,美丽华已恢复元气,渐入佳状。然而,各大股东间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融。并且,杨氏兄弟也不是团结得如钢板一块,大哥杨秉正坚决不放弃祖业,而其弟杨秉粱则主张去美国发展。

这正是外强“入侵”的天赐良机。

外中之强,首推香港首富李超人与中资强豪荣公子合组的新财团。以长实的财力与中泰的背景,欲得美丽华如瓮中捉鳖。一位财经评论家说:“满香港,再也找不到第二对这么强大的黄金搭档。”

市面上,原有关于李氏荣氏不再会合作的传闻烟消云散,皆说:“美丽华算死定了。”

美丽华,非李超人、荣公子这样的“大粒佬”才吞得下。美丽华是恒生指数三只酒店蓝筹股中唯一的华资酒店股,该集团主要资产包括:1.美丽华酒店,位于九龙尖沙咀商业旅游区,估值24亿港元; 2.深圳蛇口南海酒店,估值12亿港元;3.柏丽广场,第一期估值10亿港元,第二期估值47.5亿港元。这三项加起来,总估值93.5亿港元。

1993年6月5日,长实与中泰各占一半股权的新财团,向美丽华提出收购建议,每股作价15.5元(认股权证8元),涉及资金87.88亿港元。

美丽华集团于9日申请停牌,停牌前市价为14.8元。李嘉诚15.5元的收购价,溢价不到一成,一般要溢价两成方可生效(即为众股东接受)。市场普遍认为,李氏荣氏的出价太低,估计美丽华的资产值为18元/股。

李嘉诚是股市收购老手高手,他应该深谙此理。也许他过于自信,认为不会再有强手跳出来与其角逐“猎物”。

据李嘉诚自己说,他们此番收购,是美丽华的一名大股东主动提出洽商,该股东有意出售其所持股权,并且持股数不少。

这会是谁呢?难道会是杨氏家族掌门人杨秉正?到6月14日,美丽华董事总经理杨秉正发表公开信,声称全部董事均未与长实、中信达成共识,美丽华物业发展潜质极佳,资产净值为20元/股。信中提到,6月8日晚才接到李嘉诚、荣智健财务顾问的电话意向,而次日早上9时,收购建议书就送到美丽华董事局,“这么庞大的收购行动,未给予当事人适当时间去了解,而突然采取行动,那当然算不得友好和善意”。

杨秉正显然对买主的15.5元/股的价格不满。市场传闻,主动与李嘉诚接洽的股东,很可能是美丽华董事局主席何添。估计,何添所持的股权不及杨家的零头。李氏、荣氏欲获成功,杨秉正方是关键。

6月22日,杨秉正又刊启事,称公开信可能有不适之辞,致使公众对李嘉诚、荣智健两先生产生误解,谨向两位先生深表歉意。结果,这则启事更使公众疑窦丛生。有人说,杨秉正到底是怕具有强大政治靠山和经济实力的李荣集团。对买方的揣测,更是人言人殊。有人道,李嘉诚有失一贯的君子之风,对方抗拒仍执意收购;亦有人言,李嘉诚仍是抱不买古董的心态,价码已出,不再随意更改,成则得,不成则弃。

杨氏家族只持有三成多股权,李荣集团全面收购,仍取胜有望。半路上却杀进个程咬金——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势完全逆转了。

谁会想象李兆基会公开与李嘉诚“为敌”呢?二李交情之深,路人皆知。他们是地产老搭档,曾去温哥华,与郑氏等共同投得并发展世博会旧址,总投资百亿。他们是高尔夫俱乐部的“波(球)友”,每周相聚一次,形影不离。更令人称道的是,不久前,他们共同推出一个“嘉兆台”高级地盘,把两个人的名字合成物业名,成为两人友谊的永恒象征。

本来,未陷债务泥淖的杨秉正,完全可抓住所持的股权不放。他真的担心“怀璧惹祸”,就寻找第三者为其“藏璧”。这个人必须是先父的至交,并且财力在香港10强之列。

这只有李兆基了。

李兆基碍于李嘉诚的情面,开始非常为难。现在杨志云遗孤有难,不帮又说不过去。杨志云在商界名声卓著,深得同仁尊敬。眼看杨家祖业行将被外强“吞噬”,杨志云生前的世间挚友必会遭外人指责。

真正促使李兆基下决心的,是杨秉正“送璧入怀”。美丽华前景广阔,谁不垂涎欲滴?商场无父子,就更不会有友谊。于是,李兆基就给密友李嘉诚致命一击,与杨秉正私下签订协议。

杨秉正以极优惠的条件,让李兆基保证只做股东,从杨氏家族购得略过三成的美丽华股权。李兆基保证只做股东,管理权仍为杨氏家族所控,从而解了杨秉正的心头之患,他最担心美丽华一旦被另一家财团控得,杨家将会被清扫出局。

李荣集团一时方寸大乱。一贯抱不买古董心理的李嘉诚,一反常态,把15.5元的收购价提高到17元,与李兆基的同等收购价对抗。一位证券经纪商称:“头脑冷静的李嘉诚也会情绪冲动,在古董拍卖会上竞价了。”

7月16日,百富勤宣布全面收购截止,仅购得13.7%股权及9.2%认股权证,股权未购满50%以上,承认收购失败。

而李兆基通过市场吸纳,使其所持股权增至34.8%。因未过35%全面收购触发点,无须发起全面收购,却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

证券分析员说:“李兆基攻守兼利。如果李嘉诚再要发动全面收购,李兆基可以从杨秉正等股东手中买入股份,超过半数不太难,李嘉诚又可能徒劳无功。如果李嘉诚按兵不动,他也不动,稳可控制整个集团。”

李兆基敢挡李超人,轰动全港。舆论一直认为:超人之势不可挡,其锋不可争。

圈中人道:“一帆风顺的李嘉诚,在美丽华一役铩羽退守,是超人在本埠走下坡路的起点。”

事情真如这位预言家所说的那样吗?

此后的事实证明情况并非如此。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商场上你争我夺,硝烟弥漫,有闪失、有挫折都属正常状况。李嘉诚虽在收购美丽华酒店一役中失利,但他力助中资,与荣智健、首钢等企业的合作则又是他过人的精明之处,这一合作,必将为他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纵观全局,李嘉诚的事业不仅没有走下坡路,反而蒸蒸日上,锐不可当,前景十分好。

李嘉诚成功哲学:

商人最希望自己脚跟稳固,扩大生意局面。但有些小商人,过于因得失问题而失控,所以容易急功近利,做出许多冒险的事来。而大商人的眼光总是开阔的,总希望能从大局出发,把生意做活、做稳做大。李嘉诚“力助中资,合作收购”的经营策略就印证了这一点——通过联手合作,减少与对手抗衡失败的危险性,从而加大成功的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