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慧

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慧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 文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言语的讷者,行动的敏者,才是真正的智者,是大智若愚,这也正是天纵睿智的最高境界。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道家认为做人真正的大智慧便是“无知”。三国时期有一个“大智若愚”的杰出代表,即刘备。刘备深明韬光养晦之道,大智若愚,一时骗尽天下英雄。

原 文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四十五章》)

意 译

最精巧的东西反而显得有点笨拙,最善于辩论的人似乎有些不善言辞。

人生智慧

老子说: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言语的讷者,行动的敏者,才是真正的智者,是大智若愚,这也正是天纵睿智的最高境界。

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大勇若怯,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均有此意。人们常说,沉默是金,也是这个道理,有智慧的人不管自己知与否都懂得保守,一般不会耍小聪明显摆自己,更懂得“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的道理。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冷静的倾听者,到处受人欢迎;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

所以我们说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现代人学习道家做人,求的应当是智慧,而非小聪明。事实上,现实中,一个人太聪明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祸端。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蒲鹤年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读来颇有所感,关于“大实若虚”与“大伪似真”这个问题,他谈论了丁肇中先生的“无知”与一位“万能科学大师”的“无所不知”。世界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40岁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接受采访或提问时,无论是本学科问题还是外学科问题,也无论提问者是业内人士还是业外人士,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是三个字——不知道。他曾解释:“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要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

道家认为做人真正的大智慧便是“无知”。大智若愚的人,从来不会张扬自己拥有多少智识,而是心中空空,外表看上去痴傻呆憨,内里却是绝顶的聪明。这算得上是极高超的做人智慧,虽然不是可以随意做到的,但是道家先哲们依然给我们指示了一条门径,那就是虚怀朴实,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有多高,更不要总想着自我表现。安于平凡,甚至愚憨笨拙,拒绝小聪明,求得大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三国时期有一个“大智若愚”的杰出代表,即刘备。可能在许多人眼中刘备软弱无能,只知痛哭流涕,成就蜀国千古功业的只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将。然而,刘备成就帝王霸业的关键却在于他能够一一收服这些清高孤傲、桀骜不驯的文武之士,让其对自己甚至自己的儿子都肝脑涂地地效忠。将每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各用其能,让其各展所长,难道不算大智吗?

当阳长坂坡摔阿斗,刘备对子龙言:“竖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也!”一句话换来赵云的万死不辞。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痛哭:“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一句话让诸葛孔明战战兢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枭雄刘备有识人之明,临终之时,曾经提醒孔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他基于长期的共事,对马谡作出了中肯评价,不可大用并不是不用,又担心诸葛亮因亲近而任人失准,可谓高瞻远瞩。

刘备深明用人不疑的道理,对手下人推心置腹,对其尽心竭力,看似毫无主见,实则成竹在胸。刘备深明韬光养晦之道,大智若愚,一时骗尽天下英雄。煮酒论英雄,曹操笑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谓一语中的。只是曹操过于自负,在刘备种菜浇花、心无大志的假象之下,掉以轻心,使得龙归大海,鹏程万里。

大智若愚的境界不易达到,孔子也曾说过:“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古语道:“大智者,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穷尽生灵之性,故其灵台明朗,不蒙蔽其心,做事皆合乎道与义,不自夸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评他人之长短,通达事理,凡事逆来顺受,不骄不馁,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样。”喜好夸夸其谈、才华外露,必然容易得罪人;时常批评他人长短,必然容易招人怨愤,这些都是智者竭力避免的事情。因此,天纵睿智之人光华内藏,以愚钝的表象遮盖其内在的智慧,看似百无一用实际有通天之才,大智若愚,才能领导多方,完成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