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公作《易》

周公作《易》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武王去世时,其子成王年幼,未能担当天子之任,周公摄政君临天下。正是在此种历史背景下,周公再次祭起了周室之至“宝”——《易》,继承并发展了《周易》的思想。我们再读《象辞》,周公所言“君子”一词或明或暗贯穿《象辞》之始终,可对作者判定《象辞》为周公所作予以佐证。这和周公赋予《象辞》培养高尚德操的思想高度吻合。周公作《象辞》立德的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古人“一窥即知”。

1.清华简《皇门》、《金縢》言明周公作《易》的时代背景,清华简《祭公》予以再证

清华简《皇门》载:“惟正月庚午,公格在库门。”[4]《竹书》:“成王元年,周公诰诸侯于皇门。”[5]

清华简《金縢》载:“就后武王陟,成王犹幼在位,管叔及其群兄弟仍流言于邦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亡以复见于先王。’周公宅东三年,祸人乃斯得。”[6]

清华简《祭公》载:“王曰‘呜呼,公,朕之皇祖周文王、烈祖武王,宅下国,作陈周邦。……我亦惟有若祖周公暨祖召公,兹迪袭学于文武之曼德,克夹绍成康,用毕成大商。’”以上二简勾画了周公作易的时代背景,一简予以佐证。武王去世时,其子成王年幼,未能担当天子之任,周公摄政君临天下。管叔及其其他弟兄传出流言:“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辩驳:我之所以摄政,是因为成王年幼,无力统治天下,一旦天下大乱,将无法告慰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他们为天下操劳很久,到今天才有了江山社稷。周公之言并没有能打动叛乱者的心。管叔、蔡叔、武庚等仍率众叛乱。正是在此种历史背景下,周公再次祭起了周室之至“宝”——《易》,继承并发展了《周易》的思想。《逸周书·成开》载:面对此种局面,周公不禁喟然长叹:“呜呼,余夙夜之勤,今商孽竞时逋播以辅。余何循,何循何慎,王其敬文命,无易天不虞。”[7]

2.清华简《皇门》与周公作《易》的内容关联

清华简《皇门》是周公东征之前对众诸侯的训诫词。文中有言:“至于厥后嗣立王,廼弗肯用先王之明刑,乃维急急胥驱胥教于非彝。以家相厥室,弗恤王邦王家,维媮德用,以问求于王臣,弗畏不祥,不肯惠听无罪之辞,乃维不顺是治。我王访良言于是人,斯乃非休德以应。乃维诈诟以答,俾王之无依无助。譬如戎夫,骄用从禽,其犹克有获?是人斯廼谗贼□□,以不利厥辟厥邦。”[8]

《系辞》中言:“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两者皆为以言论人之词,均可与《逸周书·官人》篇对照。刘师培云:“案此篇之文符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篇》。”“盖此为周家官人之法,始于文王,迄于武王,成王之时作辅之臣咸举斯言相助,惟所举之词互有详略异同,此则周公述文王言以语成王也。”[9]将三者理解为均是周公在不同场合引文王言谈论“以言观人”同一话题时的言论是恰当的。此节可对作者在《解开〈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一文中指出《系辞》原篇为周公及其幕僚所作提供佐证。

3.清华简《保训》、《耆夜》与周公作《易》的内容关联

作者在《〈周易〉视野下清华简〈保训〉的释义和释事》一文已详述,清华简《保训》之“”与《周易·彖辞》的重要关联字“同”的高度同一性。指出“同”与“”即为“君子”,“通天下之志”的君子,“同人与野”即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君子。两者均为文王所言所作。

清华简《耆夜》记载有周公之言:“周公秉爵未饮,蟋蟀骤降于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行;今夫君子,不喜不乐。夫日□□,□□□荒;毋已大乐,则终以康,康乐而毋忘,是惟良士之方。蟋蟀在席,岁聿云暮;今夫君子,不喜不乐;日月其迈,从朝及夕,毋已大康,则终以祚。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惧。蟋蟀在舒,岁聿云□,□□□□,□□□□,□□□□□□,□□□□。毋已大康,则终以惧。康乐而毋忘,是惟良士之惧。’”[10]

由此可见,周公言中的“君子”不仅包容了文王言中的“”和《彖辞》中的“同”的含义,且更具理性,应是对文王思想深化和发展的产物。我们再读《象辞》,周公所言“君子”一词或明或暗贯穿《象辞》之始终,可对作者判定《象辞》为周公所作予以佐证。

4.清华简《金縢》彰显周公伟大德行,与《象辞》之周公立德思想相互呼应

清华简《金縢》原有自己的篇名,题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其内容与《尚书》的《金縢》篇一致。作者已在《远古图符与〈周易〉溯源》一书中引《尚书·金縢》篇予以佐证。今再予以申明:推翻殷商后两年,天下尚未安定,武王却久病不愈,群臣惊恐。周公设坛祭天,自以为人质,上告于祖先太王、王季、文王,以代武王生病之身。周成王在周公去世后,发现了写有周公代武王死的金属匣子。清华简《金縢》载:“王布书以泣,曰:‘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亦弗及知,今皇天动威,以章公德,惟余冲人其亲逆公,我邦家礼亦宜之。’”[11]周公高尚的道德得以彰显。这和周公赋予《象辞》培养高尚德操的思想高度吻合。可见,《象辞》不仅担负起教化子孙的功能,也使周公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周公作《象辞》立德的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古人“一窥即知”。《左传》载,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晋侯派韩宣子聘鲁,到太史处观书,见到《易象》和《鲁春秋》,他赞叹道:“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所以王也。”

基于以上的认知,对比作者所作《远古图符与〈周易〉溯源》与本文的观点,呈现高度的一致性。

【注释】

[1]刘国忠:《走近清华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26页。

[2]刘国忠:《走近清华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42页。

[3]同上书,第143页。

[4]同上书,第139页。

[5]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43页。

[6]刘国忠:《走近清华简》,第135页。

[7]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第499页。

[8]刘国忠:《走近清华简》,第139页。

[9]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第757页。

[10]刘国忠:《走近清华简》,第132页。

[11]刘国忠:《走近清华简》,第1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