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先天八卦与《周易》上源

先天八卦与《周易》上源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先天八卦的产生可推至距今6000年的伏羲氏时代。先天八卦在远古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将人类从蒙昧和野蛮中解脱出来。先天八卦成了文字产生之前“图符时代”的“原始图画”。显然,与先天八卦注重描述对自然天气气候特征的客观变化不同,黄帝五行历更注重于描述人们对天气气候变化特征的主观感受,以及天气气候特征在生命体上的反应。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在为笔者《远古图符与〈周易〉溯源》一书作的寄语中写道:“《易·系辞》云:‘包羲氏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种传说反映了中国上古先民符号性思维的特点。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大量岩画、陶器符号,于当时一定有神秘而丰富的意义,有待我们探讨抉发。由之延续产生的种种符号系统,一直到汉人的象数之学,宋人的图书之学,源远流长,亦需要研习梳理,其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重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周大明先生对此沉浸多年,甚望能参取现代有关学术成果,深入探究,达到科学的结论。”短短一篇寄语,李学勤先生从民间传说、史料记载、考古发现三大角度道出了远古图符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易”学之间的关系。对八卦、河图、洛书、太极等远古图符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讨,辨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间,以及当时包容的思想内涵,对易学史、哲学史、社会学史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来说,意义重大,它们直接关系到一桩桩千古疑案的真相以及中国远古文化的源流。

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产生于“无字”时代,伏羲氏为了表达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创造了八个图符,这些图符后来被广泛传播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先天八卦在远古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将人类从蒙昧和野蛮中解脱出来。在人类步入文明理性时期后,人们更需要确定的“图符”——文字来表达他们的认识成果,用以交流和应用,这种强烈的社会需求推动了文字的产生。许慎《说文解字》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古人根据其对自然的认识和现实的需要,一批文字首先被创造出来。先天八卦作为当时“最先进的文明成果”被第一批创作成现代意义上的“文字”所表述,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第一批被创作的文字也包括当时人们所能认识到的自然界中“所有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此外,他们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也用文字表述出来了,如风、雷、雨、电、山、泽、雪、云等。先天八卦成了文字产生之前“图符时代”的“原始图画”。仓颉造字客观上为人们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提供了条件,并直接导致了我国古代五行观的形成。有了文字,古人自然要对“最先进的最神秘的文明成果”考量一番。用人们心目中的自然界“所有的”五种物质演绎当时最先进的最神秘的文明成果——先天八卦自在情理之中。人们不自觉地将自己所认识到的五种物质及其衍生的相关自然现象并入八卦中,如乾代表日、天、金等,兑代表雨、泽、金等,离代表日、闪电、火等,震代表雷、木等,巽代表风、木等,坎代表雨、雪、水等,艮代表云、山、土等,坤代表云、地、土等。在对先天八卦的研究中,他们逐步“发现”了五种物质相生相克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种观念被后人继承下来,并用五种物质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天地万物之间的生成和变化。五行观由此基本生成。黄帝时期的人们首先将“五行观”应用于历法制度,他们遵循上古八卦历“时间年”的内涵,并根据人类自身的感受将“时间年”简化成五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历。黄帝历包括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是对五种具有显著差别的天气气候特征风、暑、湿、燥、寒的直观反映。显然,与先天八卦注重描述对自然天气气候特征的客观变化不同,黄帝五行历更注重于描述人们对天气气候变化特征的主观感受,以及天气气候特征在生命体上的反应。

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学家在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发现了一处以仰韶文化内涵为主的西水坡遗址。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西水坡蚌壳进行了14C测定,并经树轮校正,确定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6460±135年。西水坡45号墓中的龙虎蚌陈设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四象体系。一些学者用天文学的观点对45号墓进行解释。他们依据考古和文献资料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天象推算,发现45号墓的迹象和其时代的真实天象完全吻合,而“四象”中只有“两象”是和当时人们心中只有冷暖两个季节的划分相适应的,从而大胆地得出结论,45号墓是中国最早的天象图。李学勤先生在《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一文中写道:“回忆去年(即1987年)秋冬,凡接触到西水坡45号墓材料的人,不管是亲自参观还是看见照片,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后世长期流传的青龙、白虎。可是后来,从报上新闻到发掘简报,没有涉及这一点。揣想其原因,似乎不外这样几点:一个是墓室外面又有不同的龙、虎及其他动物图形,而且整个遗址发掘尚未结束;另一个是不少人认为青龙、白虎的观念起源甚晚,甚至说‘是秦汉之后的产物’,以之比附史前时期,恐怕太危险了。……可是,45号墓蚌壳图形和青龙、白虎之相似,实在是太明显了。……至于墓主脚下的三角形,方向是正北,我们不妨猜想为帝星(北极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在李学勤先生“帝星”猜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45号墓墓主脚下的三角形推断为北斗。濮阳西水坡遗址表明,早在6000年前当地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就形成了以“北斗”、“北极星”为参照的天象观测体系。

颛顼帝时,当地先民继承和发展了先祖以北极星和北斗为参照的天象观测体系。他们将产生于黄帝时代的五行观应用于北斗运行轨迹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不仅创造了北斗授时历法,确立了五行观,还直接生成了传世河图。北斗授时是一个极其简单直观的授时观,而上古先进的文明成果先天八卦和五行观的传入不仅没有改变当地以“北斗”为参照的授时观,反而使当地先民加快了对北斗运行轨迹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步伐。《管子·幼官》载,从“正”日开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时为春,8个节气,96天;夏天到了,初昏时的斗柄指向南方,7个节气,84天;当初昏时的斗柄指向西方,就是秋天,9个节气,108天;然后是冬天,初昏时的斗柄指向北方,6个节气,72天。北斗星围绕北极星转了一周,人间也走完了360日。这在先民看来,一切极其自然、顺理成章,四季就是这样交替的,时光就是按这个程序流逝的。用图可表示如下:

北斗授时图

在五行的观念中,北为水,南为火,东为木,西为金,中为土,这些都是与自然现象相符的。同时,在古人的眼中,天地之间只有阴、阳二物。数是人们观察事物所得,故而亦应有阴有阳。奇为阳,偶为阴。将东西南北中化为五行,数用阴、阳表示,则上图可变为:

阴阳观下的五行图

在古人眼中,万物均应由五行生成,那么用五行来演绎天下的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就顺理成章了,当四季由金、木、水、火、土的变化而生成时自然会得出结论:6由水生,7由火生,8由木生,9由金生。万物的衍生是有规律的,5+1=6,5+2=7,5+3=8,5+4=9。想想我们幼年时掰着手指学习计数的情景,古人计数是否会像我们的幼儿时期呢。这些极其简单的规律从此变得神圣。那么,水必为1,火必为2,木必为3,金必为4。世上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水为1,火为2,木为3,金为4,土必为5。东、西、南、北既为木、金、火、水所生,中必为土所生。土为5,所生成的数必为:5+5=10。6、7、8、9代表四季(成数),10必为土所生,承纳四季,自然天成。于是,天地衍生图——河图便得以生成。

河图

河图是古人运用五行法则探究和推导北斗七星所直观显示的地球四季变化规律的产物。河图表明: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总是在竭力追求局部的阴阳和谐,但当各个方面都只顾自身的局部阴阳和谐时,势必造成整体的失衡,进而导致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生成。

洛书是古人在认知河图的基础上,在大龟身上偶然发现的。《太平御览》引《洛阳记》曰:“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尚书·洪范》载,上天将洪范九畴赐给了大禹,天下从此秩序井然。今天,在河南省洛宁县西长水村依然保留着刻有“洛书出处”的汉魏古碑。这种出现在生命体之上的描述自然界特定规律的“神奇图案”在今天看来已不是“孤例”。1758年以来,人们就在无意和有意中不断发现着“布满星辰花纹”的鸡蛋,而蛋壳上的“神奇图案”竟是清晰的哈雷彗星图案。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没能解开哈雷彗星与彗星蛋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因而我们应该比古人更客观地看待大龟所负的“洛书”,既不能一味地否定这种历史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也不能刻意地神化这种现象。而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古人的认识水平和世界观出发,正确认知洛书在古人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洛书被简化为数字排列后,横行、竖行、斜线的数字相加均为15,呈整体均衡的分布状态,意味着事物的运动必然由局部的阴阳和谐演进到整体的平衡与统一。河图、洛书两者表明:事物的局部从来只是追求自身的完美与和谐,而不计较总体是否可以保持平衡,这样,总体平衡最终必然被打破。整体的失衡必然导致事物的变化和旧秩序的紊乱,进而事物诸方面全面参与,共同导致新事物和新秩序的产生和形成。新事物在新的高度重新达到新的整体的平衡。

洛书

太极是大禹在治理洪水时发现的由滔滔的洛河水冲击黄河水所形成的“自然图”。太极图的形成源于涨大水时清澈的洛河水冲击浑浊的黄河水所形成的巨大的漩涡。大禹发现太极图后,经过和先天八卦、传世河图、洛书等上古文明成果的比对,以及推广至对生命体乃至人类雌雄共同孕育后代、延续生命的行为,使他本人在哲理上对自然的产生、变化与运动等了然于胸,对生命体的衍生与变化也有了初步的认知。从此,古人在先天八卦、河图、洛书中体现出来的阴阳相互对立依存的质朴思想得以强化并永久地固化下来,万物“负阴而抱阳”成为无需证明的公理和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太极是对事物在衍生和变化的过程中,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由无序状态向规则状态演进,达到泾渭分明时,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相互依赖,并且可能使事物性质转化的规律的揭示。

太极图

总体而言,太极、河图、洛书是对事物处于衍生和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规律的揭示,它们共同构成了全方位揭示事物衍生与变化规律的“知识链”。与西方通过“逻辑思维”获得知识并可以反复用人类“实践”来检验的知识体系不同,中华远古知识体系则更多的来自格“图”致知,并经得起循环往复的自然“天象”的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