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儒与道佛对伦理道德的不同态度

儒与道佛对伦理道德的不同态度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儒与道佛对伦理道德的不同态度儒家想要通过正确地处理人际间的关系,来达到改善人类社会的目的。前面曾说到道佛两家并不强调伦理道德,那是由于道佛两家的学问事业与儒家的学问事业有着一定的差异。只是与儒家注重道德的方式不相同罢了。道德发挥出来了,各种伦理道德都具备了,为此,要说儒家是重视伦理道德的。

四、儒与道佛对伦理道德的不同态度

儒家想要通过正确地处理人际间的关系,来达到改善人类社会的目的。由于五伦是人际间最根本的关系,假如五伦关系处理好了,其他的一切任何关系也都能随之而处理好,因此,改善人类社会的目的也就实现了。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儒家要注重伦理道德的实行。前面曾说到道佛两家并不强调伦理道德,那是由于道佛两家的学问事业与儒家的学问事业有着一定的差异。儒家要改善人类,道佛两家也要改善人类,这是三家相同的地方。三家的差异之处则在于:儒家改善人类的方式是要从改善人类社会入手,改善人类社会的关键就在于实行伦理道德,假如人人都能表现出伦理道德,人类社会自然是完善的、美好的。而道佛两家的学问事业则不是从改善人类社会入手,而是从彻底改变个人的原有心态入手的。凡是形成原有心态的各种因素,无论后天的,还是先天的,都要消除干净。这样,原有的心态就被改变成了全新的心态。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实行伦理道德,也是从改变心态做起的,而改变心态只是当事者本人的事。为此,道佛两家无暇顾及社会事务,无暇顾及有关如何处理人际间的关系,只做改善自己心态的事。由于改善自己的心态到达完善美好的程度,是一件无比艰巨的事,所以道佛两家有必要脱离家庭关系,有必要避免社会事务、政治事务的干扰,于是,道佛就成了“出世而无君、出家而无父”的远离世俗的人。道佛两家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专意静修,才有可能改变人身上的各种先天和后天的积习,才有可能彻底改变人的原有的有缺陷受污染的心态。也正是由于上述这个原因,道佛两家具有供静修的专门的场所,有静修的功法和形式,而儒家却没有这些。由于道佛两家出家避世一意专修,因此他们并不强调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说道佛两家并不强调伦理道德,并不等于说他们不注重道德。我们已知,道德就是人的本然心性、人的深层自我意识,其实,道佛是非常注重道德的。只是与儒家注重道德的方式不相同罢了。儒家注重道德是为了要将道德发挥出来,去应用到人际关系中。上面说的“心之发也” 、 “只一性而已”的话,就是这个意思。道德发挥出来了,各种伦理道德都具备了,为此,要说儒家是重视伦理道德的。与此相反的是,道佛两家虽注重培养道德,但避免各种人际关系的事,不将这道德发挥出来应用到人际关系上。对于这种情况,庄子有这样的比喻: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庄子·刻意》)

这话说出了道佛两家要将道德深藏不用的原因:宝之至也!这东西太宝贵了,怎能舍得随便拿出来使用?可是不随便拿出来使用并不是不使用,道佛是要将道德用到继续改善自我的心态这件事上,为此,佛家要将这个道德称为功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