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治与势治的关系

法治与势治的关系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法治与势治的关系韩非子在《韩非子·难势》中引用慎到对“势”的论述,着重阐述了“势治”的问题。贤德的人掌握政权则天下大治,残暴的人掌握政权则天下大乱,国家的治理因为掌权的君主的德行不同而完全不同,韩非子认为这是势的性质和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为了减少君主的品德对于国家治理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为了克服“势”的不良作用,韩非子给出了答案:“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二、法治与势治的关系

韩非子在《韩非子·难势》中引用慎到对“势”的论述,着重阐述了“势治”的问题。他认为法治离不开势治,法律的实行要靠政权来推进,“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15)同时,势治也离不开法治,只有势治而没有法治,是不能治理好天下的,“专任势足以为治乎,则吾未得见也。”(16)

韩非子认为贤者和不贤者都可以拥有政权,“夫势者,非能使贤者用己,而不肖者不用己也。”(17)而只用势治不用法治的话,贤者和不贤者拥有政权之后治理国家的结果会有天壤之别,“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18)导致这样的结果有两个因素:一是人性,即君主的修养和品德,二是“势”的固有特点,即强制力。韩非子进一步论述说:“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众,而以威势之利济乱世之不肖人,则是以势乱天下者多矣,以势治天下者寡矣。夫势者,便治而利乱者也。”(19)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决定了贤者少而不贤者多,那么,也就可以得出结论:用权势治理天下的少,而用权势危害天下的多。因为权势的力量太强大了,如果不贤之人拥有了权势,那么就太危险了,会导致天下大乱,“势者,养虎狼之心,而成暴乱之事者也,此天下之大患也。”(20)“夫乘不肖人于势,是为虎傅翼也。”(21)权势被不贤德的君主掌握,就会如虎添翼,天下大乱。因此,单纯势治的情况下,君主的品德如何决定了其掌握“势”之后是会危害天下还是会造福天下。

韩非子把国家比为车,政权比为马,法令比为辔,刑罚比为鞭子,“今以国位为车,以势为马,以号令为辔,以刑罚为鞭筴,使尧、舜御之则天下治,桀、纣御之则天下乱,则贤不肖相去远矣。”(22)贤德的人掌握政权则天下大治,残暴的人掌握政权则天下大乱,国家的治理因为掌权的君主的德行不同而完全不同,韩非子认为这是势的性质和人的本性所决定的。

尧、舜一样的贤人毕竟是少数,桀、纣一样的暴君也是少数,所谓“千世而一出”。(23)大部分君主都是才德平平之辈,“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的“中人”(24),那么,这样的君主如何能治理好国家呢?为了减少君主的品德对于国家治理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为了克服“势”的不良作用,韩非子给出了答案:“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25)就是要法治和势治相结合,君主在拥有权势的同时,以法治国,这样就能治理好国家。这样的话就不必“待贤”。像尧、舜那样的贤君“千世而一出”(26),与其释法废势而待贤者,不如让平庸的君主“抱法处势”治理好国家。当然,韩非子也意识到这样的主张并非百密而无一疏,即如果遇到桀、纣一样的君主,即使抱法处势,也不免一乱,但是,韩非子又辩证地指出,即使如此也只是“千世治而一乱”,这样的乱世也是千年难出现一次的。因此,有法治的“千世治而一乱”(27)相比较没有法治的“千世乱而一治”(28)来说,“抱法处势”(29)还是可行的。

梁启超先生在评论韩非子的这一番论述时说:“法治固万不能舍权力。然未有法以前,则权力为绝对的;既有法之后,则权力为关系的。绝对的故无限制,关系的故有限制。权力既有限制,则受治于其权力下者,亦得确实之保障矣。”(30)

法治是对“势”的限制,防止权力的滥用,而势治是法治的基础,有了势,法才能实行。“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31)法令之所以能实行,是因为有势。没有势,即使有好的法律,也不能治理天下,“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32)尧、舜没有政权也不能治理天下,更不能推行法治了。但是,势治反过来又需要法治来补足。虽然尧、舜有了权势可以治理好天下,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君主来说,他们的贤德都不及尧、舜,要治理好国家,在具备势的情况下,就要用法治来补足他们贤德、才能上的不足,即韩非子主张的“抱法处势则治”。有势无法是人治,有法无势是空话,必须法、势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