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牟宗三美学的问题域

牟宗三美学的问题域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篇 牟宗三美学的问题域我现在可勉强算是个读书人。——牟宗三 《五十自述》一个献身于党的革命斗士是有点圣人的影子。如此说来,牟子美学的问题域同样应当限定在“道德→知识”的大框架内,而表现为内圣如何开出科学与民主之新外王这样一个一体三位的格局。见牟宗三:《历史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自序。

上篇 牟宗三美学的问题域

img2

我现在可勉强算是个读书人。但我一直就讨厌那些沾沾自喜总忘不了他那教授身份的教授们,一直就讨厌那些以智识分子自居自矜,而其实一窍不通的近代秀才们之酸气腐气与骄气,他们的心思胶着而且固定于他们的职业(咬文嚼字)。他们总忘不了他自己,他们鄙视一切其他生活形态。他们不能正视广大的生活之海,不能正视生命之奥秘,人性的丰富,价值的丰富。他们僵化了他那干枯的理智以自封,以自傲,然而实在是枯窘的,贫乏的,吊在半空中,脱离了土,脱离了水,脱离了风与火。他们四大皆空,而封于其干枯的琐碎的理智中以自矜,相誉为权威以自娱,此之谓相濡以沫,近死不远。

——牟宗三 《五十自述》

一个献身于党的革命斗士是有点圣人的影子。

——牟宗三 《五十自述》

凡我所述,皆由实感而来。我已证苦证悲,未敢言证觉。然我以上所述,皆由存在的实感确然见到是如此。一切归“证”,无要歧出。一切归“实”,不要虚戏。一切平平,无有精奇。证如窒悲,彰所泯能,皆幻奇彩,不脱习气(习气有奇彩,天理无奇彩)。千佛菩萨,大乘小乘,一切圣贤,俯就垂听,各归真寂默,当下自证。证苦证悲证觉,无佛无耶无儒。消融一切,成就一切。一切从此觉情流,一切还归此觉情。

——牟宗三 《五十自述》

如果说,牟子美学首先必须在建体立极的两层立法即知识学和道德学的框架下得到理解,否则便无必要,那么我们还需进一步指出,牟子的知识学,包括自然哲学、逻辑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又必须在道德学的大结构中才能加以了解。也就是说,即便我们承认早中晚不同时期或者即真即善即美的牟子哲学在整体上一层套一层,层层映射,如因陀罗网,圆融无碍,但我们另一方面还是必须强调,对于牟子哲学来说,思辨的知识学一定在悟道的道德学之内,而不是相反,正如外王问题必须本内圣以解决那样。这是“苦难时代,家国多故之秋”里的生命的感受,是牟子终其一生的最高的判教。人们可以在此认同牟子,也可以在此反对牟子。但如果对此没有感触,则不可能切近牟子,或者无的放矢瞎批评,生出许多闲议论,或者虽欲爱之而终致害之,在一片赞美声中把牟子谋杀。

如此说来,牟子美学的问题域同样应当限定在“道德→知识”的大框架内,而表现为内圣(超越心之建立:创造问题)如何开出科学(认识心之批判:贯通问题)与民主(平常心之发见:政治问题)之新外王这样一个一体三位的格局。但这里有必要先指明几点:第一,虽然牟子也不自觉地看到了“美”对“善”的奠基作用,但“美”对于自觉的牟子而言最终只能是一种“剩余”;第二,由于科学精神(即逻辑数学科学方面的知解精神)与政治精神(即国家政治法律方面的客观精神)同样都具有分解、分别、对待、构造、上冲、外连、材质、经验、执著等特点,也即都以知性而非德性为主轴,都是现象界(气)的事情[1],因而认识心与平常心其实都是现象心,而与智的直觉心为不同层次者;所以,第三,这里对贯通问题与政治问题、认识心与平常心的区分等,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被看成是一种互文。

本篇的首要任务在于分判,但目的却不是要把牟子的东西弄得零零碎碎,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来驳斥。七宝楼台,被碎拆下来,当然不成片段。毋宁说,本篇只欲在分判中,来突出强调那作为“剩余物”的美,实际上恰恰正是牟子哲学七宝楼台的“魂”。

【注释】

[1]牟子说:“在学术方面,逻辑、数学、科学,在集团生命之组织方面,国家、政治、法律,此两系为同一层次者,而其背后之精神俱为‘分解的尽理之精神’。而此精神之表现必依于‘知性主体’之彰显,精神之‘理解形态’之成立。”见牟宗三:《历史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自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