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炼成话题王

炼成话题王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美国,不管是求职者还是已经小有成就的职场人士,到名企高层,都免不了会去出席一些happy hour、networking event类的活动,这是一种美国的特别文化,在国内并不常见。如是,话题就得以继续。美国职场更加看重软人脉,恐怕一味地“踏破铁鞋”也不是至上的办法。领英这一招聘专业社交平台的推出,让大家有了一个很简单而且快捷的办法来接触到自己真正想要认识的“贵人”。目前中国大陆用户已经逼近千万。

在美国,不管是求职者还是已经小有成就的职场人士,到名企高层,都免不了会去出席一些happy hour、networking event类的活动,这是一种美国的特别文化,在国内并不常见。大家端着鸡尾酒,mingle,信步互相闲聊,轻松愉快地建立职场联系。这里跟国内的交朋友不太一样,大家并不会深聊,只会简单搭讪,认识下,互相加个LinkedIn,如果兴趣相投,之后可以约出来喝咖啡细聊。

而作为对本土文化不甚了解的我们,常常在这个时候没了话题,我总结了一些可以跟别人搭讪的话题,供大家拿来作为谈资。所有的搭讪都是从发问起一步一步了解到对方的兴趣,然后找一个共同兴趣点可以衍生出其他的更细节的谈话。比如你问对方“Have you seen the new iwatch?”,如果回答是“Oh my god,I love it,although I didn’t expect it to be very functional,but I still is planning to buy the sports one.”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继续进行话题“you mean the $399 one? It’s a cool toy to have,I kinda wish it doesn’t have to always connect to the iphone though”后来甚至可以深入到性能和其他科技产品,对方会对这次愉快又详细的谈话产生印象,比泛泛而谈更有用。第二种情况是,对方可能的回答是“I didn’t see it,I use android”,那你可以巧妙地转到下一个话题的问句,继续试探对方的兴趣,“android is cool too,I have a good friend who I always go ski together,he is a typical android guy,by the way,do you ski?”如是,话题就得以继续。知道了技巧,下面来看看我总结的话题素材吧。

科技版

• 你看了新的iwatch吗?不止可以问苹果的,还可以是很多其他科技炫酷产品。

• 我今天看到TechCrunch上报道了一个特别酷的点子……

金融版

• GoPro大跌到了40块左右,你怎么看,还会反弹吗?这里可以就股市股票衍生很多问句。

• 你知道最近发生的……?此处引入华尔街日报近期报道的大事件。

八卦版

• 我看到Taylor Swift居然取消了她专辑在网络音乐平台的发行,你一般听谁的歌呢?

• 简直没有想到interstellar居然又没能选上奥斯卡,你觉得呢?

• 你去看××最近在Madison garden的演唱会了吗?

夏日版

• 我们要去××海滩了,简直等不及阳光沙滩了,你一般去哪个海滩呀?

• 你一般做夏日运动,像潜水、冲浪吗?

冬季版

• 滑雪啦!我去×雪场,绿道特别好,你一般去哪个呢?

• 天气真差,下周又有大雪呢,你们公司一般大雪放假吗?

假日版

• 等不及下个月去巴黎度假了,你一般去什么地方玩耍呢?

• 独立日快到了,你有什么家庭计划吗?

时尚版

• ××牌上春装了诶,可是有个×款都买不到了,你关注了吗?

• ×牌的包这个季节真丑,设计师肯定换人了,你还有别的牌子推荐吗?

爱好版

• 我业余一般去打羽毛球,你呢?

• 下城有个高尔夫俱乐部很不错,离你公司挺近的,你去过吗?

当然还有很多主题,比如居住城市、学校等,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还有一个注意事项就是,尽量不要拉着一个人聊太久,一般来到这种活动,都是为了多认识人,建立人脉。如果有人缠着你聊,也可以用一些温和的借口如“Iam going to restroom,be right back”或是找到话题停顿点,直截了当地说“well,very nice to meet you and hope to stay in touch”,有礼貌地握手,离开话题,去认识更多的人。

场景一——LinkedIn:让你的领英(LinkedIn)成为你建立人脉求职问路的敲门砖

毕业生找工作从来都是老大难,尤其是在全世界精英都想分一杯羹的纽约。就笔者亲身经历而言,用“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来形容,就最合适不过了。“踏破铁鞋”就是网络申请,往往“得来”就是靠在人脉建立过程当中遇到的贵人相助。美国职场更加看重软人脉,恐怕一味地“踏破铁鞋”也不是至上的办法。

特别理解很多同学都对人脉的建立很迷茫,尤其是第一步不知道该怎么跨出。身边这样的的机会看似很多,如学校的学术研讨会、商业研讨会和校友会,到各类商业组织举办的活动,但是往往很难遇到真正对口的“贵人”。领英(LinkedIn)这一招聘专业社交平台的推出,让大家有了一个很简单而且快捷的办法来接触到自己真正想要认识的“贵人”。领英类似于人人网或者开心网,以真实身份为基础的社交网络,以商业客户为导向。目前中国大陆用户已经逼近千万。

还没有开始使用领英账户的同学们可能觉得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入手,已经有了领英账户的同学则会觉得发送出去的connect request往往都是石沉大海,或者自己的账户布满了蜘蛛网,从来没有人来拜访过。

简单快捷并不代表没有策略。领英的用途有很多,这里要介绍通过领英网找工作的几个建议。

首先,完善自己的资料。很多人不屑于花时间完善自己的资料,然而在线上的专业社交,自己的账户就像简历甚至真人一样,给对方留下至关重要的印象。连资料都不完备,很难引起他人的注意呢。领英目前有很多可以添加的选项,不仅仅是教育信息,工作经验,学过的课程,参加过的项目、比赛、出版物等等都可以作为资料填上。另外一项新功能就是可以添加自己的技能,并且他人可以用点击的方式表示对自己该项技能的认可。大家不妨可以先让熟悉自己的人来推荐一下自己。据说,技能的数量越多,认可的数量越多,别人在对某一个词条进行搜索的时候,排名靠前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资料越齐全,内容越多,包含的关键字也越多,更容易让猎头或者公司HR搜到。很多时候有公司的recruiter来看笔者的页面并且推荐工作机会,相信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关键字搜索到笔者的。这一点对于非牛校的学生意义重大。

另外很多人忽视的一点是自己的称谓。很多人的称谓写得很笼统,比如Student at ABC University,我建议大家可以把自己当时实习项目的头衔放上,比如:Product Analytics Intern at L’occitane,New York。如果目前没有实习项目,可以把自己写成Master of Scie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 Candidate at ABC University,Class in 2015。这样大家知道是什么专业,什么学位,何时获得。

头像的选择也很重要。很多同学过分谨慎,选择自己的证件照片。这样的照片人看起来了无生气,让人没有继续深入了解的兴趣。实在要选择证件照片,就选择白底的。不要选蓝底、红底或者其他颜色背景的照片。虽然是为了展示专业,恰恰相反毫无专业性可以体现。只要照片上的自己笑得自信灿烂,背景简单,穿着正装或者business casual,都未尝不可。如果有入学时学校为自己拍摄的入学照片,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照片,可以找专业的摄像师为自己进行拍摄。

领英相比简历一个较为优越的地方是,领英用户可以邀请别人为自己某段工作经验、教育经历写评价或者推荐。来到美国读书的各位相信都知道他人对自己的推荐在美国社会的关系网络中是非常重要的。借他人之口体现自己的优秀之处,要比自卖自夸宣传有效率得多。推荐人的选择最好不要单一,可以是教授、同学、以前的老板,从不同方面介绍推荐自己。索要推荐不要完全依赖领英的站内信,要自己亲自和对方沟通,获得对方同意以后再在领英发送申请。不要到最后一刻才去索要推荐,一般老板教授都很忙,要提前打好招呼。

当资料已经准备完善了,这时候可以开始发送申请。首先要明确一下自己要联系的人,如果是已经见过面的,可以在申请中简略写写初次见面的时间地点,然后表示自己希望可以保持联系的意愿。比如:

Hi David,

It is very nice meeting you the other day at the conference. I hope we can stay connected via LinkedIn.

Best,

Shawn

“cold connect”是我们主要要讲解的部分。毕竟大部分我们要认识的人都没有见过面,甚至隔了十万八千里。这时候邀请信息就要千锤百炼来增加通过的几率。一般而言,信息要有如下几点:

• 表明身份

• 联系目的

• 相关经验

表明身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我们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心里很自然有这样的疑问,你是哪位?所以我们要先表明一下自己的身份。联系的目的也要说明,虽然人脉建立很普遍但是不代表毫无理由就可以随便认识随便联系。但是也不要说得过分直白,比如“I want to inquire if there is any opening”。相关经验的说明可以增加自己的可信度,以及增强对方对自己的认可。比如下面一个例子。

Hi Jeremy,I am MS graduate in Economics 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I would like to connect with you getting insights about the A project in abc company. I am also impressed by your achievement in it. I have experience in ABCD. I hope we can connect. Thanks!

开头的Hi Jeremy可以增加通过率,因为这个感觉更像一个个人化的信息而不是spam。介绍信息字数有限。刚刚提到的三点要以非常精炼的语言描述出来,所以信息只体现最亮点的。比如大学如果不是很知名的,就不必非要写上占字数,可以用来写自己掌握的技能,比如data processing、business intelligence等。这里可以使用简称,行内人士都应该懂,也节省字数。内容不应该局限,可以根据对方调整,总之就是摆放最可能吸引对方通过的信息,比如是校友、公司alumni、共同经历等。

申请发送以后,不代表对方一定会接受。我们修改这段信息,只是为了增加通过的可能,不代表对方一定会接受。即便对方不接受,也是很正常,很合乎情理的。

当对方通过自己的申请,我们再次打开他的页面,就可以在contact info一栏看到邮箱信息。这是引领我们networking下一步的关键信息,我们费那么大力气只是为了获得这个邮箱,这个说法虽然不完全准确,但是一点都不过分。我们获取了对方的邮箱以后,人脉建立的漫漫长路,从这一刻开始。本书后面的章节会继续讲解当和对方在领英上建立联系,如何使用邮件进行下一步的交流和沟通。

场景二——Cold Email:短小精悍的邮件单挑跨国公司VP

之前我们谈到了如何利用领英去和一些我们想认识的人进行联系,如何更为有效地发送邀请信息,以及如何设计安排自己的个人主页等。这一次我们将谈谈当获得了对方的连接权限,也就是对方通过了申请以后,应如何进一步与对方联系,一步一步走近自己理想的职位或公司。

当对方接受了自己的申请,则可以浏览对方的联系信息,至少可以获得对方的邮箱地址。但即便是对方公开了电话或者skype账号(为数不多的情况),第一步的联系也最好从邮件开始,否则太过于唐突贸然,这样做的结果会适得其反。仅仅通过邮箱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如果是公司邮箱,可以通过命名模式来推测公司内其他人的邮箱地址;如果是Gmail/Hotmail等常用邮箱,并且是以自己的姓名(或缩写等组合)来命名邮箱,则表示这个邮箱是对方经常查看的邮箱,几率也比较大,cold email要用心撰写;如果是随意的字母数字组合,或者是随意的名词,比如apple_lover502@ymail.com,那么可能这个邮箱仅用作应付各种网站注册。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用自己常用的邮箱和领英进行对接。

很多时候我们在领英上添加的联系人都是陌生人,即便是我们之间有几个共同联系人(mutual connections)。我们发送出去的邮件就基本上算是cold email。很多人都会质疑这样做的必要和意义。以笔者亲身经历而言,我发送出去的海量cold email,经过用心的措辞和撰写最后确实为我带来了许多面试,其中包括员工规模在5000~10 000以上的跨国广告公司。下面笔者来详细说说自己的心得。

Cold email回复率很低,这是事实。但是回复率再怎么低,只要能换来一个面试,一个面试就有可能引向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发送一封cold email所需要的成本只有少许的时间和自己的期望,这样的回报率,还是很值得大家一试。那么回复率该怎么去提高呢?有如下几个方面大家要把握。

Greeting。因为标题直接决定了对方是否打开你千辛万苦写好的cold email。邮件的标题正文一定要先礼貌地问候对方。比如笔者发出的cold email标题一律都是:Greetings from Shan H,…。这可能不是最好的说法,大家可以尝试修改,但是最好不要使用求职等过分直白的标题。

Identifying。一个陌生人获知了自己的邮箱,还给自己发了邮件,这里的疑问有二:一、对方如何知道自己的联系方式?二、对方是谁?所以邮件的开头,在做了简短的问候之后,必须要马上就这两点进行回答:告知对方自己是如何获得联系方式,以及禀明身份。比如:…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prompt acceptance of my connection request via LinkedIn. I am a MBA candidate of XYZ Business School…上下文可以承接得更顺畅一些,但是这两点信息是必不可少。

Making request。是最关键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步。这里笔者就以亲身经历来谈谈。笔者曾经给三组联系人发送过不同的邮件,其中一组联系人的邮件里明确说明因为看到职位放出,想要获得内推,直接把简历一起发过去;另一组则是说明自己对公司感兴趣,并无附简历;最后一组则是只字未提职位的事情。结果是第一组确实有好几位联系人回复说已经把我的简历转递给HR,让我耐心等候;第二组也有部分联系人让我把简历发过去;第三组则直接让我发简历,安排人帮我面试。

第一组的联系人基本上是高级分析员、部门经理这种级别;第二组联系人则是总监以上;第三组则是VP、C‐level级别。发给第一组联系人的信基本上是一个简短版的cover letter,有模板,每次简单改一下标题和称谓等,海量发送;第二组和第三组会对对方所在的公司、项目做较为详细的调查,尤其是第三组会尽量挖google三尺获取联系人资料,并体现在邮件里。第一、二组有稳定的回复率,第三组本来联系人就很少,不过由于精心设计cold email,基本上百发百中。

这里笔者着重谈谈和某位跨国广告公司VP的邮件往来。首先笔者调查了这位VP的背景,包括LinkedIn主页、公司官网简介。因为该联系目标在业界非常知名,很多行业网站上对其都有详尽介绍。邮件里我简单地说了自己对她参与过的那些客户项目、发表的某些文章很有兴趣而且很符合自己发展的意向。

接下来我大概讲了一下有关自己的故事,“a Chinese girl with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full of ambition and passion,explores her opportunities and career in New York City,a dream place for marketers”。声情并茂。VP很快就回复了邮件,让我把简历发过去。过了没多久我就收到了同公司的总监发来的问候邮件以及领英邀请。这对于笔者一个当时找工作处处碰壁的菜鸟,简直是莫大的礼遇。HR也很快安排了面试。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在焦虑中不断地等待面试,结果虽然是笔者接受了一个另外的工作机会,并且礼貌地回绝了后来的面试邀请。但是也表明在领英上建立人脉并且一步一步通过邮件往来获得工作机会是很具备可行性的。同时在此要提醒大家,如果是和大公司周旋,一定要尽早开展,大公司的程序复杂,进展会相对缓慢。

Suggestion。从笔者的故事回到怎么写cold email上来。最后一步则是要写明后续的安排。这里要写写自己意欲如何和对方保持联系或者进一步联系。如”I will be very appreciating if you could spend 15 minutes over the phone.”“Could I suggest meeting for coffee sometimes next week at…”笔者个人心得是,因为周一、周二都会比较忙碌,回复率肯定会更低,所以cold email一般是周三、周四周五发送比较好,而提议的时间一般都排在下周。或者说,不管是什么时候发送,最好都是提议下周,让对方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安排。

总而言之,cold email不能少的元素有:greeting,identifying,making request,suggesting。希望大家可以善用领英,用领英打开职场的大门获得自己心仪公司的职位录取。

场景三——Phone Call:如何进行电话network

电话network是在整个找工作networking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说一个完整的networking的过程是写邮件—打电话—见面喝咖啡—follow up的话,那么电话network就会是直接决定你这次networking能不能继续走下去的一环。好多人都倒在了这个环节上——或者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倒在了这一环——因为他们也许觉得电话network就像是blind date一样,两个人之前没见过,讲得投不投机需要看缘分,更何况连对方的表情都看不到,所以揣摩不出对方的内心或者没有下文也是正常的。其实我想说我当时也有这种想法,觉得没必要try too hard,如果两个人真的没什么火花的话。但是现在作为过来人,也时常接到一些求networking的电话,发现其实在电话里赢得对方的好感也并不是那么难——优秀的人跟优秀的人总能迸发出火花的。所以没有火花只能说明:

1. 你可能没那么优秀;

2. 你可能没有把自己展示的那么优秀;

3. 电话network的技巧欠缺;

4. 真的没有火花……

如果你的问题是1,那么请先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多做点实习,多练习英文表达能力,多去学校的career center约约appointment,向专业人士寻求一些career方面的coaching。如果你很确定是4,那么就赶快move on,去寻找下一个network的目标。

这里我想要着重讲一下针对2、3的对策,也希望看完我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电话networking更有信心。但在我讲之前,我希望大家都能弄明白电话networking 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去电话networking。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而且答案就在文章的开始——打电话的目的就是喝咖啡。我一直认为电话打得再好也比不过一杯咖啡,就如同邮件写得再好也比不过一通电话来得实在。试想,如果校友要推荐工作,他是会推荐一个只打过电话但是素昧平生的人呢,还是更愿意去推荐一个见过面的知根知底的人?不管你打电话的目的是求refer还是就是单纯地想要了解行业发展情况,你都要牢牢记住,电话的结尾,一定要约咖啡,而且这也是最直接的检验你电话network成败的方式。约,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不约,失败。原谅我用“失败”这么直白的词汇,但我这样讲是有我的道理的。一般来说,人都不会当面拒绝一些合理的、委婉的请求。即使你的电话打得不温不火,当你在接近尾声的时候说些下面这样的话语,我想是没有谁会直接拒绝的。这也是我想要强调的一个电话network结束阶段“close the deal”的技巧之一。

“Thanks so much for sharing your experiences...I’d really like to have a coffee meeting with you in the near future to talk about…I understand that you must be very busy and 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time,but do you have any time next week…I’d love to buy you coffee and learn more from you…If your schedule is tight I can even just buy you a coffee after your work and have a chat with you for just 15 minutes…”

没有人会直接拒绝这样诚恳的请求。也许对方会说他不确定时间,但是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你已经初步征求到了对方的同意。在你的电话面试的thank you note中,别忘了把喝咖啡的时间重新约好。

说完结束时close the deal(约咖啡)的技巧,也要说说一个电话开始时的技巧。这是我的一个career coach告诉我的,我觉得很棒也很容易被大家忽略,所以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因为我觉得电话里的前几句话决定了你在对方心中的第一印象,而在这个“看脸”的世界第一印象有多重要就不需要我来赘述了。

想问大家,开场白说什么?自我介绍?Small talk?其实都对。但是,不管说什么,你都要在介绍完自己的名字问一下对方:“Is this a good time to talk?”即使你们早已约好这个时候电话,也还是有必要问一下,表示礼貌,也表示你的细心。

讲完了开头结尾,其实中间才是最重要的。中间说得好,结尾约咖啡水到渠成。但是中间真的没有那么多技巧,更多的是看你如何展示你自己的优秀,但同时要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并适时展示你的curiosity——多问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最“安全”的几个问题(daily responsibilities / career path)。打电话前做好功课,不妨去对方LinkedIn看一下对方做的事情,然后去研究一下行业的形式,如果能有些自己的见解就更好了。当你展示你自己的优秀的时候,尽量不要长篇大论,因为你打电话是来聆听,是来向对方学习的。但是你一定要适时地、言简意赅地,展示你做过的,跟对方做的有些许相关的事情,这样对方会觉得你不仅仅是来打电话讨教,更是一个有潜力的年轻人。说每一句话的时候,都要微笑——虽然看不到,但是你的声音是可以传递你的表情的。别忘了真诚,这个我觉得是networking中最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电话network不容易,因为你看不到对方的脸,只能通过对方的语气来判断对方投入的程度。就像我们刚开始学英文的时候,打电话总比当面说英文难度系数要大。但是只要你找工作的策略不是一味地去网申,只要你想通过networking来加速你的职业发展,你就一定要经历电话networking这一关。希望这篇文章所讲的一切能对大家的电话networking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去尝试电话networking这种方式,把更多的优秀的小伙伴约出来喝咖啡!

场景四——Coffee Chat:校友喝咖啡

Networking在美国很常见,人脉也是找工作、换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尤其是在聊过电话之后,不论是校友还是LinkedIn上认识的行业达人,见面的交流比电话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假设你已经约好了×校友喝咖啡了,你在喝咖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目的明确,做好准备

在赴约之前想一想,我这次喝咖啡想问什么问题,具体希望校友对我留下什么印象,需要他推荐什么职位吗等。下一步就是最好要有充分的准备,让校友觉得没有浪费时间。

常常有很多学弟学妹来跟我喝咖啡,第一个问题是,学姐,我应该怎么找工作呢?这个问题笼统得可怕,就像在问,我应该怎么学习呢?如是,我可以反问很多问题,你想找什么工作,行业,薪水?你有什么经历呢?这样的问题,没有价值,反而会让校友觉得无奈,无法回答。还有很多同学对我的工作、公司一无所知,可能只是听说过名字。当他激动地说特别想要去我们公司×部门工作的时候,却没有去了解下这个部门是否在纽约。如果来喝咖啡,却不准备,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很容易搞砸校友对你的第一印象,以后要再约咖啡就难了。

在去之前最好上网查查校友的背景和领英、现在的工作。如果有他们发表过什么文章或者书,最好提前拜读一下。喝咖啡其实也是一种休闲的面试(informational interview)。

2.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初次见面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有点紧张也是正常,不如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对对方经历提问,把话语权交给对方。人都很喜欢谈自己做过的事,尤其是可以炫耀的谈资,什么自己年轻时候去攀岩呀,全国公路旅行,工作中的成绩,老板的表扬,即将去的新机会。假如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不妨多聆听,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能让话题持续下去。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自己的紧张,校友也会觉得你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愿意深入了解你。

3. 先做一个有趣的人

假如你已经想好了,非常想校友推荐自己公司的×职位,应该开门见山吗?其实你来喝咖啡,校友自己也是过来人,你表现得得体优秀,阐述了你的兴趣和优势,他了解到公司的机会自然会联系你,很多公司对推荐者还有现金奖励,所以校友没有理由不推荐一个优秀的人才。所以,请一定一定不要还没有建立好关系,就提出不得体的要求,让校友心里不舒服。这次咖啡,可以先让校友觉得跟你聊天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聊天的谈资在上一个章节话题素材中有提到,找到共同兴趣,让校友跟你的谈话意犹未尽,就很自然地可以再约吃饭或是下一次咖啡,甚至如果你们的共同兴趣是运动,比如打篮球,甚至可以约打球,这样就和校友真正又公平地开始交朋友,而不是一个陌生人有求他帮忙了,是他的朋友,那自然会更加卖力些。

4. 多给予,哪怕很少

平等,是一个关系可以继续的关键。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networking的主要目的就是多认识一些人,然后期待他们可以给我们一次实习或者面试的机会。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找出自身的价值,想办法给校友一些帮助。虽然不可能是等价互换,但至少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不会让校友觉得浪费了时间和咖啡钱。你可能会想,我没什么可以给校友的,我自己还没工作呢!其实你的思想你的信息,都是可以在喝咖啡时给予校友的。你可以谈谈你近期的研究或者关注的热点,或者聊聊自己对校友公司的一些想法,如果有资源,还可以介绍一些相关朋友给校友认识等,这样让校友觉得你不只是个“一无所有”的求职者,而是一个有价值的或者可以创造价值的人。

定期给喝过咖啡后觉得还能发展的校友发一些你觉得有用的文章,分享你的现状和想法,这样他们会一直记得你,和你保持联系,如果公司有了新的招聘职位,自然就会先联系你。如果你只是喝咖啡的时候求推荐,那当时他的公司没有招人,可能校友就说没有职位,如实相告,后来有了新的机会,可是对你没有印象,就自然想不到你了。

场景五——Job Fair:玩转美国主流Job Fair

Job Fair也是一次面对面的很好的机会,sell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有很多像NSHMBA、ASIAN MBA、BLACK MBA,这三个是针对master和MBA同学很出名的job fair,都是大牛公司。一个朋友就是在NSHMBA当场拿到Deloitte面试的。

还有一些专门针对亚洲人却比较少被人知道的要数CFN和MIT最近两年举办的Asian Career Fair。两个我都亲自去过,CFN因为举办历史久远些,出席的公司也多很多,时间在每年十月的第三个周末左右,在Boston有一个针对亚洲同学和young professional career Fair。分别是针对会说日语的CFN(Career Forum)和中文、广东话的 ABCF(Asian Bilingual Career Forum)。这是一个invitation only的活动,免费register。发放完名额就没有了。所以同学们要早早地注册,早早地订机票酒店,因为那个周末Boston会full of Asians。

在官网上,你可以看到招聘的公司,并可以网上apply,finance最顶级的公司都会去招聘亚洲candidate派回去Asia Pacific,比如 Morgan Stanley、JP Morgan、UBS、Credit Suisse、Bloomberg,基本能叫出名字的金融巨头都会去。Marketing 的好公司也不少,如去年的Apple、A&F;今年的强生、松下,千万不要被 CFN 全是日文的网站吓到,仔细阅读有些公司不要求一定会日文,Bloomberg HK,会英语和中文就行了。去年参加的几个朋友都在这job fair有所收获,一个去了Bloomberg HK做financial analyst,一个拿了Citigroup纽约summer intern,还有一个拿到了UBS纽约的intern。我自己也有幸拿到了一个fashion公司的management trainee的offer,虽然最终因为回国计划推迟了而没有接受。宣传完了job fair的给力,现在具体讲讲怎么leverage 这个机会。首先要注册,request invitation,网站如下:

CFN:http://www.careerforum.net——说是要求会日语,但去了以后看到有美国人的boutique,一定不要忘了去network,request for interview,然后递上resume,这些就不是去日本的,是HK和别的Asia Pacific,有100多家公司,机会很多。

ABCF:http://asian.careerforum.net/——2011年才兴起的,要求会英语和任何一门亚洲语言,公司比较少,只有十几家,但是相对竞争也小些。

两边只能选一边因为时间是同一天,还是隔开的不准你乱穿过去。不过可以和朋友交换入场证,两边都逛逛,make the most out of it。

两边都可以提前网申的,一定要网申,公司会提前一个星期发interview,这样也可以提前给 recruiter 留下印象。他们也会提供一个联系的邮箱,一定要在去之前发个邮件,说说自己有多么 looking forward to it,在别人之前先入为主地留个好印象。另外在逛 job fair 时候一定要提醒他们,我之前发过邮件,我就是谁谁谁,特别高兴 meet you in person。简历可以用专门的简历牛皮纸打印,虽然是小细节,但也能留下好印象,想想他们收了几百份简历,就你的简历纸张特别好,怎么的也会记住多看几眼。

很多人说去 job fair,不用准备cover letter,自己就是 cover letter,其实不完全对的,recruiter 那天会见几百上千个candidate,根本记不住谁是谁,一封得体的cover letter,能让他们 recall 对你的印象。我当时拿那个offer,HR director就说,我之前发了邮件,他们expect会在job fair上见到我,而且我是唯一一个交了cover letter的candidate,自然印象就深刻点。其实去job fair 的关键不是你比别人优秀多少,而是recruiter能记住你比别人优秀。

最后一点,名片。很多商学院都会给学生提供付费的印名片服务,没有的也不用担心,UPS都可以。很多同学觉得麻烦或贵就算了,其实这个钱最好不要省。记得在一个networking event上认识了一个校友,是international广告公司的CEO,聊完以后我给他发了名片,结果两年之后我毕业了,他将我的resume forward发给了很多我感兴趣的公司,都是他的朋友,他说,我是第一个给他发名片的学生,因为当时他觉得挺好玩,就一直记得我。当然,这两年逢年过节我一定会邮件问候。回到job fair这件事,我当时是把名片和简历pin到一起发的,也是为了可以stand out一点。

场景六——Office:亚马逊大牛教你玩转人脉

人脉不仅仅是LinkedIn上的联系人数量,更是你日常生活里和身边人关系的质量。在公司内部建立良好的人脉,获得广泛的支持不但能够让你的升职更顺利,还可以让你找到下一个闪光的机会,帮助公司也帮助你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更大的发展。那么具体怎么样做才能实现这点呢?

1. 与老板保持利益一致,沟通顺畅

老板找你的目的就在于让自己的工作更省力,更顺利。做事情前一定要站在老板的位置上想一想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好。比如老板在准备一个presentation让你帮助找数据做ppt。与其单纯地整理数据,不如再进一步把数据整理成很容易粘贴复制进ppt的形式。关键是还要适当地“邀功”,让老板知道你特意这么做是为了节约他的时间。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一定要对你的老板持积极态度。我们见过太多在公司内部嚼舌头说自己老板不好的人。这不但会让人觉得你气量狭隘没有远见,还会影响你老板的声望。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的老板在公司做不好,你自然也没有上升空间。下属取而代之的情况极其罕见,一般都是老板高升,你跟着发展。

当然,如果你真对老板的某些决定有意见,要有勇气和老板提出来。先从内部尝试,再找外部解决。

2. 与老板的老板建立私人关系

这点极其重要。一定要让自己在公司高层有可见度。通常大公司都会有“跳级会面”(skip level touch base)。这就是给员工机会和高层会面。有这种机制的,一定要在会前做充分准备,把自己最近做的工作和成绩总结成最简单的形式,在最短时间进行汇报。同时,准备一些自己对公司运营和问题的观察和见解。这些见解最后能不能落实是另一回事,但你要抓住这个机会展现自己。如果公司内部没有这种机制,主动要求。这个在美国很正常,也不会让人觉得很难理解。

当然,因为老板的老板和你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所以你也可以随性一些,花点时间分享一些个人的生活、兴趣,让他们看到你有血有肉有趣的一面。尤其对于国人,老美的刻板印象就是你像机器一般。这种非正式会面正是纠正他们印象的好机会。

3. 找寻公司其他部门大佬做导师

这里的导师和刚进公司人力资源部分配给你的senior不一样。你需要的是更高层的领导。这些人能够真正给你高屋建瓴的职场建议。当然,为了不影响你与老板的合作关系,这个导师要来自其他部门。比如我在marketing部门下,我的个人导师是来自product management的VP。

这种看似很随意的导师学生关系,却能够在很多时候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公司内部领导,尤其高层互相之间都有很多的交流。他们每天的任务基本上就是在meeting和talking。所以这种导师关系可以为你在后台提供很多的可见度。

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才能找到合适的人建立这种关系呢?两个基本方法:一是得到你的老板的支持,让老板帮你找。通常如果你能做好第一点,他也会愿意帮你。你在公司的能量越大,他的能量也就越大。二是自己去闯。你可以自己先仔细研习一下公司的组织架构,找到目标大佬,最好是你们之前已经有过交道的。一个小技巧是找当时面试过你的大佬。你进到公司这个事实起码证明他不讨厌你。之后还是要得到老板的同意。切忌不与老板通气就私下找导师。得到老板支持,就大胆去约这个大佬交谈,表达自己希望能向他学习的意愿,并且建立起一定的时间表,比如两周见一次是最合适的。

4. 与你在公司内部合作的合作伙伴们建立信任

当我们很多的注意力都放在和自己上层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公司在提升你之前都会在和你合作的人之间做充分的调查。你的同事的意见格外重要。更何况,你在公司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和无隶属关系的同事打交道。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信任。你许诺的一定要兑现;也相信你的合作伙伴会兑现他们的诺言。

我一个product partner曾经说过她评价同事的标准:“我会在脑海中设想,如果我要休假一个月,我会放心地把事情交给你做么?如果答案是yes,证明你赢得了我的信任。”

5. 不断拓展在公司内部的人脉

在职场发展的另一个大忌就是按部就班,不去寻找新的机会,认识新的人。当公司形成一定规模的时候,内部处处都是机会。如果你能够有来自其他部门的联系,不但会对你现在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也会让你找到新的点子和机会。比如在收集一个项目的资料时,如果你的内部人脉足够广,你要做的只是把不同人之前已经做过的调研结合起来,而不是自己再去做一遍;比如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你往往会发现其他部门已经有过解决方案或者经验供你使用。

所以从现在开始挑战自己,让自己每周都认识两三个新人。几个月后你就会变成老板眼中的wizard。

6. 予人方便,自己方便

之前的一个老板曾经和我说,他在公司做事情用三个标准来衡量:是否对客户有好处,是否对公司有好处,还有是否对自己的同事有好处。要有意识树立自己的工作名声。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怎么经营自己,而在于你怎么样能让你身边的人发展得更好。水涨船高,你给予别人的帮助和方便最终会回到自己身上。当然,如果你发自心底讨厌你的同事你的团队,你可能要考虑的不是怎么向上走,而是这个是你真正想要的工作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