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把简单留给用户

把简单留给用户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12年诞生至今,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滴滴出行”创造了一个“从0到1”的奇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柳青戏言,“滴滴出行”对自己的要求几乎达到了“变态”的程度。每一次对用户期望的辜负,都被“滴滴出行”看作是严重的不足。为了更好地聆听来自用户的声音,“滴滴出行”在2015年推出了一个名叫“太阳花”的项目。

从2012年诞生至今,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滴滴出行”创造了一个“从0到1”的奇迹。从最初实现出租车行业的信息化,再到“分享经济”理念的诞生,“滴滴出行”将太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柳青亲眼见证着“滴滴出行”如何打造一站式出行平台,也亲眼见证着城市的交通效能在“滴滴出行”的促进之下变得越来越高,这其中少不了柳青的功劳。在她和“滴滴出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滴滴出行”成了一个话题,甚至成了一种现象。

“互联网+智慧出行”,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的出行方式最重大的一次变革之一,“滴滴出行”也从最初被人们怀疑的“皮包公司”,发展成为拥有了几千名员工的移动互联网出行平台的领军企业。

可是,程维却说:“滴滴还谈不上成功,也远没到自吹自擂、歌功颂德的时候。”作为与程维最有默契的合作伙伴,柳青认可程维的这种说法,程维还说过一句话:“资本不会乱下注,你让用户喜欢你,资本才会跟着喜欢你。”

这句话听上去毫不华丽,却蕴含着意义深刻的真理。

“滴滴出行”能发展成如今的规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滴滴出行”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敬畏,愿意将简单留给用户。

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滴滴出行”希望让每一次操作都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合乎人们的逻辑与使用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滴滴出行”的每一个用户都获得最好的使用体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柳青戏言,“滴滴出行”对自己的要求几乎达到了“变态”的程度。用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操作,“滴滴出行”的工作人员早已做过无数次的考虑与实验。

柳青认为,这是“滴滴出行”对于人性的敬畏,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就是应该尊重人性。互联网技术是没有温度的,人性却是温暖的。懂得尊重用户的感受与创造性,应该是一家移动互联网企业必备的素养。

对于人性,柳青在加入“滴滴出行”之后也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因为有了这些研究,也让她找准了“滴滴出行”在满足用户体验方面应该做出哪些努力,那就是让“滴滴出行”提供的交通出行服务更加便捷、更加经济、更加安全,让顾客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能够对自己接受的服务进行评价,并且能够做到与更多人分享。

社会的节奏在不断加快,人们对于便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交通出行方面,出行的人总是希望尽快赶到目的地,在目的地等待的人,总是希望要等的人尽快出现在面前。因此,人们往往在还没有开始出行的时候,就感受到时间给予自己的压力,究竟该选择怎样的出行方式,究竟怎样才能用最快的速度到达自己要去的地方,都成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交通出行软件企业拥有更加强大的技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多重信息交互,使信息对称。不仅如此,还需要能够更加快速地了解顾客的真正需求,并且运用企业对技术的驾驭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

每个人都在迫切地需要便捷,这就要求像柳青这样的企业管理者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便捷,怎样才能做到让用户便捷。柳青知道,对于“滴滴出行”来说,用户不仅是乘客,还有司机和合作伙伴,“便捷”两个字听上去简单,背后却需要企业的每一个人在多方面付出交互性的最大努力。

为了实现快速结算与清单结转,“滴滴出行”自己垫付资金,成立了一个资金池,用真金白银解决了司机在资金结转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样,为了让乘客感受到便捷,“滴滴出行”也打算根据对乘客日常行为的大数据计算,对乘客进行个性化服务推送。

为了让顺风车的车主感受到便捷,“滴滴”还特意开通了这样一个功能,只要顺风车的车主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顺路的乘客就会自动呈现出来。

这就是将技术与人性进行结合,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柳青意识到,移动互联网企业想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做到这一点,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她总是告诉自己的团队,要注重互联网文化、伦理和人性本身的内在要求,有了这样的逻辑,就能在新商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能够让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首先就是要招对人。在职场中奋斗了十几年,柳青总结出这样的经验:“招人是很难百分之百招对的,能够百分之二十招对就不错了,所以千万不要给自己很高的目标,说要百发百中。”

因为认可“滴滴出行”的企业文化,柳青才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因此,在招聘员工时,她最看重的一个因素,就是那个人一定要认可企业的文化,并且能够适应企业的文化。

这一点,柳青是从同样身为企业女高管的彭蕾身上学到的。彭蕾是阿里巴巴创始人“十八罗汉”之一,在阿里巴巴从HR岗位做起,一直做到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的董事长兼CEO,有着多年的人事工作经验,因此柳青愿意在这一方面向彭蕾学习。

彭蕾对柳青说过,招聘员工首先要招聘聪明的,这个“聪明”的界限,在很多人看来都不一样,不过最起码要能做到对正在应聘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彭蕾还说,招聘员工要招聘阳光的,他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绝不能浑身都是负能量。

另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招聘员工一定要招聘“皮实”的,所谓“皮实”,就是不能有一碰就碎的玻璃心。如今的市场竞争环境如此激烈,大家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关照彼此脆弱的情绪?最后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招聘来的员工要懂得自我反思,懂得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并努力弥补自己的劣势。

听了彭蕾的招聘心得,柳青在招聘员工时也会尽量要求应聘者同时满足这四个要素。当然,如果一个员工真的能同时满足这四点,那无疑将会成为一名非常合格的人才。

因为在招聘人员时的严格把关,“滴滴出行”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做到将用户体验当作最重要的关注点,这也是“滴滴出行”的价值观。每一次对用户期望的辜负,都被“滴滴出行”看作是严重的不足。因此,柳青和程维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自己是否离用户足够近,是否离在一线打拼的员工足够近,用户的问题是否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能对用户产生价值,当初创业时的那份初心是否还完好无损地保持着。

为了更好地聆听来自用户的声音,“滴滴出行”在2015年推出了一个名叫“太阳花”的项目。这是一场群众性的团体对抗比赛,以用户的声音作为评判的依据,根据用户的体验满意程度,来决定每一个参赛团队的排名。如果哪个团队的排名落后,必须要心甘情愿地接受公司的“奖励”,“奖励”的内容也许是扫厕所,也许是裸奔。

用户体验永远被“滴滴出行”放在第一位,在“滴滴出行”内部,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也被大家称为“修炼内功”,关注用户体验,也成了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从加入“滴滴出行”的那一天起,柳青就把公司的每一条企业文化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

作为高层管理者,柳青同样站在用户的立场上去体验公司的服务,这也是“滴滴出行”内部的一条硬性规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每个月至少要体验产品三十次。除此之外,公司的所有管理者、产品经理、运营经理,都必须抽出一部分时间去担任客服,目的就是倾听用户的声音。

就连包括柳青在内的高管团队也不例外,在柳青的手机通讯录里也有一些由司机组成的群,以便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到用户们的反馈意见。

“滴滴出行”专车事业部的经理每个月都会拿出至少一天体验当专车司机,他同样要求自己手下的产品、运营和技术人员也这样做。每个月至少体验一天,每天至少十个小时,只有将自己放在用户的位置上,才能设身处地感受到用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写代码感受不到的。

完善的服务,就不能有漏洞,覆盖的用户群体不全面,就是服务漏洞中的一种。在柳青刚刚加入“滴滴出行”时,“滴滴出行”还是一个只针对打车进行服务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公司的发展,“滴滴出行”已经推出了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的交通出行服务,不过,主要的服务对象,依然还是以年轻人为主的互联网主流用户,那些不经常使用互联网的老年用户则在无形中被排除在外。

为此,“滴滴出行”特别在2015年10月开通了电话叫车“敬老专线”服务,并且还为老年人使用的老年机专门设计了一些更方便操作的流程。数十万的老人已经通过这项服务解决了出行的难题,那些对手机操作并不熟悉的老年人,也能通过更加简便的操作流程使用叫车服务。

2016年1月,“滴滴出行”还推出了“滴滴老人打车”服务,这项服务更适合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年轻人也可以通过这项服务为父母预约叫车服务。只要在手机上设置好父母出行的目的地,老年人在出行之前只要一键点击,就能呼叫到出租车,到目前为止,这项服务只由出租车提供。

从创立到现在,“滴滴出行”已经经历了三次企业名称的变更,从一开始的“嘀嘀”,到与“快的打车”合并之后的“滴滴快的”,再到如今的“滴滴出行”,变更的只是企业的名称,让城市交通出行变得更加美好的初心,从未变过。

如今的柳青,已经完全成了移动互联网行业中的一员。她也学会了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思考在出行中,哪些问题才是用户真正的痛点,再使用科学的方法,让每一个用户都得到满意的体验。

在“滴滴出行”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作“跑出自己的节奏”。也就是说,做实业的时候,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有一个事先制订好的计划,这也是企业打算达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前规划好一定的路径,而不是抱着从众的心态,看别人怎么做,就照着别人的做法去做,甚至和别人争抢。

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企业,一定是失败的,企业不仅不会做大,甚至很有可能根本做不起来。当初对用户采取的补贴措施,只是“滴滴出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短期手段,绝不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因此,每当有人问起柳青,“滴滴出行”是否还会用“补贴战”的商业竞争模式进行发展时,柳青都会回答,“滴滴出行”要做的是对用户最终的服务,让每一个用户都成为“滴滴出行”的粉丝。而这一目标是永远无法通过金钱上的补贴实现的,这种方法是个无底洞,要想真正将企业做大做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产品和服务上面。

柳青希望能够不断地让“滴滴出行”的用户感受到惊喜,这当然也要通过“滴滴出行”的服务来体现。不过,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能求短、求快。

在以前,柳青也曾经以为这并不难实现,可是实际操作起来之后才发现,光是能够保证用户通过“滴滴出行”软件打到车,也要由许多算法工程师、策略工程师、产品工程师一起合力完成。

仅仅是将出租车调度到乘客身边,就要对产品进行不断地优化,尤其是算法上的不断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滴滴出行”工作的一个重点。与其相比,营销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柳青觉得,做运营,必须要能够抓住重点、抓住核心、抓住实质。只有这样,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中国和外国的打车软件市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市场。首先,中国的市场规模是外国市场的几倍,并且,中国人更加看重价格,这就要求企业为用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虽然中国的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暂时落后,可中国的用户反而比外国的用户更加看重服务品质,企业也必须能够满足中国用户的高预期。

中国是个大市场,柳青更希望能够服务好自己的用户,换来更好的口碑。她相信,只要能将产品真正做到顶尖,稍稍发力,就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柳青认为,打车软件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还处于开发市场规模的状态,也就是朝阳产业的早期状态。因此,存在市场竞争是在所难免的。

在任何一个产业的早期状态之下,都不可能根据现有的用户量定义市场的规模,就像汽车刚刚发明出来的时候,有人预测,当时路上有多少匹马,未来的路上就会有多少辆汽车。然而事实证明,这种预测市场份额的想法大错特错。如今的汽车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路上的马匹数,因为世界是在变化发展的,现有的规模永远也不能代表未来的市场规模。

像打车软件行业所面临的这种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更加无法通过现有用户数量预测。并且,用户的需求是不断被开发的,因此,柳青觉得,打车软件市场目前的规模,还远远没有达到它应该有的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