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把仓库建到用户“家”里

把仓库建到用户“家”里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分钟的故事宝钢把仓库建到了用户“家”里,也把国际通行的物流新形态引入了国内。宝钢却把仓库搬到了用户“家”里。

仓库建到用户“家”里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汽车制造商在原材料供应上普遍采用“JIT”模式,即要求原料供应商参与汽车厂落料、备料等前道工序,从而与汽车厂生产物流同步。这种国际通行的物流新形态在国内却还是一片空白。

JIT供货,知音难觅

90年代中期,宝钢已经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汽车板供应商。在对国内汽车制造商的营销服务过程中,宝钢敏锐地意识到,JIT这种供货模式对供需双方都大有益处,不仅能为用户降低成本,还能使双方的合作更加紧密。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宝钢,已经预见到国内汽车行业发展的潜力,而要稳固在国内汽车板市场的先发优势,就必须在营销服务理念上领先一步。

实施JIT供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要在国内找到一家与宝钢不谋而合的汽车制造商又谈何容易。当时,国内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汽车厂钢材用量较少,落料、备料等前工序环节一般由汽车厂自己承担。尽管对JIT服务有需求,但是在没有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谁会放心地把事关汽车总装线命脉的“粮草”外包呢?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戏剧性场面——一方面,像一汽大众这样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商苦于没有一家可以信赖的、能够为其提供增值服务的钢材服务商;一方面,像宝钢这样致力于服务创新的钢铁企业,也苦于找不到一家能够对接和实施其先进服务理念的汽车制造商。王玉明一行的来访,打破了这种尴尬,“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汽大众和宝钢,两家各自行业现代化管理的先行者,终于觅到了知音,开启了深度合作的新篇章。

配送到家,服务进厂

1997年7月,宝钢以最快的速度设立了宝钢长春办事处,开始了为一汽大众仓库选址的工作。这天走马上任的办事处主任郑钰琦,自此开始长达16年的“长春人”生涯,成为两位“巨人”牵手的见证者。

郑钰琦和一汽的有关人员为了仓库的选址跑遍了长春市郊,他们心目中最合适的仓储位置既要物流畅通便利,又要服务响应速度最快,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眼看一个又一个方案被否定,郑钰琦愁眉不展,三餐不思。这天上午,郑钰琦又像往常那样到一汽大众现场去转悠,走到落料车间的门口,老郑忽然灵光一闪:这落料生产线边上的仓库不是现成的么?为什么还要拼命到厂区外面去找呢?他的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一汽大众把这个仓库交给宝钢来管理!这样既解决了宝钢为一汽大众JIT供货的仓储问题,也能更加快捷地提供服务。

郑钰琦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大跳,这样可行么?凭借自己在一汽大众良好的关系,他当场拿到了这个仓库的草图。老郑琢磨了半天,越琢磨越觉得有戏。兵分两路,他分别给宝钢和一汽大众的领导打了报告。细心的郑钰琦发现,一汽大众的钢卷虽然摆放整齐,但是还有很多空间没有利用。他仔细画了几遍模拟示意图,推演出的结果和自己的判断没有出入。他大胆地在报告中“拍了胸脯”——如果一汽大众将这个2700平方米的仓库交给宝钢管理,可以保障一汽大众年产15万台车的用料需求!而当时,一汽大众的年产量才6万台。

郑钰琦的这个主意很快得到回应。宝钢和一汽大众对此进行论证后,都觉得该方案可行。1998年1月1日,“一汽大众宝钢产品配送中心”正式挂牌运行。这种把仓库建在用户“家”里的最直接的JIT供货模式,当时在国内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接管一汽大众的仓库后,通过实时跟踪一汽大众的用料情况,即时协调宝钢现场的生产节奏,原来一汽大众备料需要3个月的量,降低到了1个半月的量,资金占用大幅减少。宝钢还新上线了仓储条形码系统,将仓库管理的效率提高了8倍。

五分钟的故事

宝钢把仓库建到了用户“家”里,也把国际通行的物流新形态引入了国内。对一汽大众来说,这样不仅大幅减少了资金占用、材料损耗和劳动力成本,而且资源保障响应速度更快,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更有力的支撑。而宝钢,则通过定点配送,既能拿到稳定的合同订单,也加强了与用户战略合作的深度。

这样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自然在业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前来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无一不对此称赞叫好。但是第一位“吃螃蟹”的郑钰琦却始终处在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下。

仓库运行不久,由于当时的电脑比较落后,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和实物数据发生了偏差,少了20吨的料。先不说是谁的责任,事关生产线断料,必须立即处理!王玉明急了,马上召开紧急协调会议。“老郑,不用解释了,你们准备拿出什么样的方案?”“只要能够坚持15天,宝钢的补料保证赶到,要是影响了生产,拿我是问!”郑钰琦当场立下军令状。

这个紧急协调会只开了短短5分钟,或许是一汽大众历史上最短的一次。宝钢解决问题的速度让一汽大众吃了一惊。按照常规要一个半月时间的补料,通过宝钢强有力的体系运作,第十天就运到了仓库现场。一汽大众的生产没有受丝毫影响,王玉明松了一口气。而这5分钟,也让一汽大众对宝钢有了全新的信任!

(王 磊 整理)

编后记

创新,是宝钢不断向前发展的内核。

长春,上海,千里之遥。宝钢却把仓库搬到了用户“家”里。敢为天下先,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这是在宝钢文化建设过程中值得大书特书的经典之一。

15年后的今天,宝钢已经通过合资、收购和投资自建等运作方式,先后建立了四十多家剪切加工配送中心,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宝钢营销服务一项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一招鲜,吃遍天”。因为这种超前的营销服务理念,宝钢赢得了过去十多年以来的市场竞争主动权,并且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积极效应。

但是,老本总有被吃完的一天。在竞争对手纷纷复制宝钢营销服务模式的今天,我们必须找到新的、难以模仿的“独门绝技”。因为唯有永无止境的创新,才能让宝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青年感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庆功宴上,一些参加宴会的贵族认为他发现新大陆完全是碰运气。哥伦布拿出一个鸡蛋说:“你们谁能把这个鸡蛋立在桌子上?”贵族们想尽办法,却怎么也立不起来。哥伦布拿起鸡蛋往桌上轻轻一敲,敲破了一点壳,鸡蛋立住了。思路决定出路,《把仓库建到用户“家”里》和这个著名的“立鸡蛋”故事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宝钢的加工中心如今遍布全国,也许大家对宝钢这种贴近用户的“贴身服务”已不足为奇。但是,从零到一的飞跃不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飞跃。依靠自然生长的“长跑者”迟早会沦为平庸,创造“奇迹者”需要的是创新的思维和跨越的胆量!

从当年贴身服务的探索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两个“敢”——一是敢想,将用户的仓库为我所用,成为用户的“厂中厂”,这是“大智”;二是敢于承担一切后果的“大勇”,大胆中不乏谨慎,用“如履薄冰”的心态走钢丝,出现问题不推脱,这从“五分钟的故事”中可见一斑。所以,创新虽有时形似冒险,但却没有冒险的冲动莽撞,重要的是不能失去那股探险的冲劲。

——宝钢股份公司 姚 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