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香港社会企业教育对我国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启示

香港社会企业教育对我国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公益创业被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创业的新领域,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呼之欲出。本文以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香港公益创业教育,结合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现状,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模式。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可以解决日益激增的社会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 毕海洋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公益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需要。本文首先对公益创业内涵进行梳理,描述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及高校公益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以香港社会企业教育为参照,构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 公益创业 社会企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做出了专门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均强调高校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近年来,公益创业被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创业的新领域,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呼之欲出。本文以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香港公益创业教育,结合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现状,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模式。

一、公益创业缘起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又称社会创业、公益创新、社会企业,是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全新创业理念,旨在追求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创业活动。近年来,公益创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在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社会经济,以及解决市场和政府没有解决的社会需求方面有着独特的潜力和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并支持公益创业。

概括而言,公益创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公益性。公益性是公益创业的核心特点。公益创业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价值,以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并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只是利用企业经营模式实现公益目标。虽然公益创业不以营利为最大目的,但要以自身存在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则必须达到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平衡。

二是创新性。创新性是公益创业的本质属性。公益创业本身是创业的一种,需要靠创新促进企业成长,从而掌握更多社会资源,以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如果失去了创新的属性,公益创业终将失去活力。公益创业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未开发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使现存产品和服务获得更多社会效应的新途径;构造社会问题的新标准、新定义或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三是整合性。公益创业以社会问题为关注点,在开展创业过程中,能够有效整合政府、社会、个人的资源,以公益创业为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共同的社会价值。同时,公益创业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涉及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利益,会兼顾各方的利益达到平衡。

四是过程性。公益创业本身不是短期的公益行为,而是包括企业成长全过程的创业行为,具体包括在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决策、组织、控制等活动,始终处于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进程中。

由于公益创业特别关注政府和自由市场体系没有解决的社会问题,或没有满足的社会需要,因此公益创业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都非常重视的领域,各国都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公益创业,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国外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2004年哈佛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公益创业博士生,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商学院开设“公益创业”的课程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也都开设了相关的研究中心。

二、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意义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可以促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颁布,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校更是责任重大,未来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知识型人才,更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型高校与高校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发展的趋势需要。而公益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教育,是公益理念与创新创业的融合,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这与我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契合。因此,将公益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部分,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推进人才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思路。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可以解决日益激增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加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如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等。仅以人口老龄化为例: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公益创业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发现社会公益领域的创业机会,在增加社会工作岗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之时,以商业途径协助解决市场调节失灵、政府调控不力等社会问题。

因此,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有助于公益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解决日益激增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可以弥补传统高等教育的不足。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仍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突破传统高等教育瓶颈。例如,如何更加有效结合课堂理论灌输与第二课堂实践能力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高尚品德、提高民族自豪感、勇于肩负社会责任、自觉传承中华文化,其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即使是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创业教育在这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在创业教育亚洲会议上所说:“中国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学生培养目标中,我们还没有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需要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性。”公益创业教育是社会责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其自身的公益目的使之包含了非营利性组织、社会服务项目和传统的创办企业,既有大型的机构事业,也含纳小型组织,不单纯以创办企业营利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关注社会问题和需要,能够有效地向学生传递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或参与过程中,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目标落实于社会奉献与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可见,公益创业教育是传统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拓展了传统创业教育的概念,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学生自我的成长成才意识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受到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动机功利化、目标实用化的问题,忽视了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公益创业教育在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以社会责任教育为导向,通过创业教育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社会实践、创新思维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既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将其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目标想融合,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建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公益创业在解决社会问题、构建新商业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从2009年开始,公益创业开始成为慈善创新的一股新力量,政府、非营利组织、高校和企业都开始积极推动公益创业的发展。

在政府层面,为公益创业发展搭建平台。2010年,全国工商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与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举办了“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开展“首届中国社会公益创业导师”和“首届中国创新榜样”的推选活动。同年5月,中央编译局、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北京华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发起了“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评选活动,并于12月举办了“社会创新国际论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创新和公益创业事业的发展。2014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作为比赛三大类型之一向全国高校推广。

在非营利组织层面,公益创业模式同样备受关注。NPI从创立开始,以“助力中国社会创新、培育公益创业人才”为己任,为初创和中小型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关键性支持,迄今为超过1000家民间公益机构提供了孵化或成长支持服务,培训公益人才近万人,为数千家公益机构筹措超过3亿元人民币的运作资金。李连杰壹基金启动了“壹基金典范工程和潜力典范”,扶持优秀公益组织的发展。英国文化协会、友成基金会、南都基金会联合启动了“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培育了大批未来的公益企业家。南都基金会还启动了“银杏伙伴成长计划”,专门扶持青年公益人才的发展。

在高校层面,在公益创业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清华大学举办了“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该赛事旨在推广“公益意识培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强调项目的公益特征,推广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较大社会影响的公益项目,是首次由高校主办的公益创业实践类赛事。湖南大学成立了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教材《公益创业学》,创建“滴水恩”公益创业孵化器并采取公司化运作,创建公益创业门户“中国公益创业网”、《大学生公益创业》杂志,并开办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项目,举办了首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年会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论坛。此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都开始了公益创业的类似实践和探索。

在企业层面,对公益创业的推广迅猛发展。联想集团创办“联想公益创投计划”,以“让爱心更有力量”为宗旨,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公益组织,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能力建设和志愿服务支持。2010年启动“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联想集团将为具有公益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导师培训、公益实习、能力建设等关键支持,辅助他们将富有爱心的想法转化为创业实践,迈上公益之路。零点集团启动了大学生公益创业行动和“黑苹果青年”计划,对大学生的公益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培训等技术支持。这些企业的各种活动大大推动了公益创业的发展。

尽管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较快,但我国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公益创业发展的需要,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改善,具体体现在:

一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意识有待提高。目前有部分学生对公益创业的认识模糊,有的单纯将其视为公益志愿活动,有的理解为单纯的创办企业等等。公益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公益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学生对公益创业没有准确的认识和精神上认同,就失去了公益创业最根本的意义。

二是公益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期待完备。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课堂教育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向结合,但由于我国高校目前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局限性,忽视了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同时,目前高校开展的公益创业课程主要针对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对公益创业精神尚没有针对性的内容,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课程体系。

三是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亟待拓展。我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时间短、任务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对师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需要教师广博中外的“广普”创业知识,或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就我国目前而言,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教师并非专业出身,无论是知识结构、专业理论还是创业经验,都不够深入,致使创业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开展。

四是公益创业教育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我国公益创业发展时间较短,对于资金的准入和跟进、服务咨询的帮助和指导、公益创业市场导向的研判和把握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我国公益创业的管理机制和规范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公益创业尚不能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作用。

四、香港社会企业教育路径

在香港,公益创业是随着社会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下面以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为例介绍香港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

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自2007年开始由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举办,是香港首创团结各大专院校一起参与的社会企业计划比赛,并从2008年起得到香港民政事务局的赞助。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企业家讲座、创意与创业技巧工作坊及计划书撰写训练,将商业营运融入社会所需,研创社会企业新一面。比赛举办至今已有约4600名来自27所大专院校的学生参加,并累积超过800个社会企业计划概念。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已逐步成为一个为香港学生和校友提供社会企业教育、培训和实践的平台。

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举办的目的是希望凝聚来自不同大专院校和专业的学生,创立创新性和具有社会价值的社会企业。透过一连串启迪活动、讲座及培训工作坊,不断加强参赛者运用企业家精神去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履行社会责任。在各个比赛阶段,参赛者会接触不同的导师和评判,听取他们的专业意见及指导,完善参赛计划。

挑战赛共有5个元素,分别是教育、比赛、执行、社群建立和知识管理。每个元素都是互相紧扣,并有相对应活动,让参赛者在学习社会企业知识之余,同时全面提升他们在企业营运和资金筹募方面的技巧。整个比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业务概要。在这阶段参赛队伍必须提交一份5页的业务概要,阐述其社会企业意念,针对的社会问题,以及营运模式。第二阶段是商业计划书。评判团将从众多的业务概要中挑选最佳的24队进入准决赛。入选的准决赛队伍须撰写完整的商业计划书。第三阶段是决赛演说。24支准决赛队伍将向评判演说其社会企业企划理念,最佳的6支队伍将被挑选进入总决赛。在总决赛中,评判将挑选两支冠军队伍,两支冠军队伍将获颁启动奖金,并在大会指定导师指导下实行其商业计划的起步阶段,每位队员最高可获60000港元的启动奖金。

除了举办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之外,香港中文大学还开设社会企业通识教育课程,将社会企业纳入大学生通识教育范畴中,教授大学生社会企业概念,鼓励他们加深认知及参与社会企业,让大学生多关心社会,进而改变社会。

图1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企业课程大纲

五、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完整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包括教育目标确定、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组织与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保障平台的搭建。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教育目标的确定。笔者认为,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达到协调一致的时候,个人全面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为个人发展创造环境。公益创业教育注重的就是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同时,如何协调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强调社会责任、担当精神、社会价值的实现的同时,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在该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借用卢布姆教育目标分类相关概念,公益创业教育目标可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领域:第一,认知领域,指学生对专业知识、公益创业相关知识进行自我整合,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实践中分析其构成、总结经验价值,最后内化评价标准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进行评价;第二,情感领域,指学生认同公益创业的精神目标,能够自觉关注周围的公益创业现象,并能够主动参与、接受、创新公益创业行为,逐渐建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一致的价值体系,最终以此价值体系规范自身长期行为;第三,技能领域,指学生具备一定的公益创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准备或经验,并从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做好准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公益创业技能模仿与尝试,逐步掌握公益创业流程等,并能在复杂经济市场中找寻方向和机遇,开展公益创业实战,且不断根据具体环境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教育课程的设计。课堂教育是公益创业教育开展的主要阵地,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的类型由于划分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本文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切入,将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类型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在理论型课程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熟练掌握公益创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提升。例如,通过开设《公益创业学》课程教授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构建、市场营销、资金筹集、非营利组织管理、公益活动开展等知识。在实践型课程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或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指导下,尝试开展公益创业,掌握公益创业实践技能。如建设公益创业科技园与公益创业孵化公司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公益创业实践条件;建立公益创业联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成功人士之间,校内与校外共同交流和学习,扩大公益创业教育功能;通过组建公益创业协会和俱乐部,举办公益创业实践挑战赛与公益创业年会,开展公益创业拓展培训,以及邀请校内外公益创业经验人士开办公益创业大讲堂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公益创业素质。

师资队伍的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公益创业教育的质量水平,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晚、任务重,教师配备及建设亟待发展,公益创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提出,对高校教育人才引进、培养、考核以及留用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首先,健全引进机制,优化队伍结构。根据公益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采取校内外相结合、专兼职相匹配的教师聘用方式,合理配置公益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其次,完善培养机制,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如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公益创业教育课堂中,满足创业教育的应用型要求;鼓励教师参加公益创业相关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公益创业素质与热情;加强与国内外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教师提供交流与学习公益创业教育知识及经验的机会。再者,改革考核机制,优化工作绩效。在评价指标方面,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除日常教学与科研绩效考核外,还应对教师公益创业实践等进行考核;在评价主体方面,对教师采取“校内+校外”的多元化考核模式,除高校内部的教师自评、同事互评、领导评价和学生评价之外,还应引入高校外部评价主体;在评价方式方面,采取期末定期考核与非定期评价的灵活方式,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工作绩效。最后,建立有效留用机制,稳定队伍构成。为公益创业教师提供明确的准入要求,在教师进入公益创业师资团队后,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术环境和培训晋升机会,并能够为其提供进行公益创业教育实践所需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保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教育组织与制度的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与机制健全是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得以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加强领导组织机构建设,使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有人抓、有人领、有人研究,如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成立公益创业相关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研究,为公益创业及其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其次,不断延伸拓展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公益志愿活动,能够为学生创办非营利组织和以公益为导向的营利性组织与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再者,完善公益创业教育学分认证制度。将公益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学校的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公选课、必修课,组建学生研究团队,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尝试,并将实践时间、效果量化为评分标准,纳入课程成绩或毕业设计范畴,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教育参与率。最后,完善公益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转化公益创业设计成果,出台对教师和学生的奖励政策,给予有公益创业成果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免试继续深造的机会,以不断扩大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覆盖。

保障平台的搭建。公益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包括政策保障、资金保障、服务保障以及外部支持保障几个方面,是促进公益创业教育良好发展的有力保证。目前,高校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维度、全方位”的保障平台,支撑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多层次”是指在学校、教师与学生层面,分别建立相关政策,共同推进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学校层面,制定以指导性为主的发展政策,明确公益创业教育指导思想、目标和实施细则等,形成公益创业教育共识;在教师与学生层面,合理的鼓励与激励政策,扶持教师与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活动,调动师生参与公益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多渠道”是指拓宽融资渠道,为公益创业教育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充分利用商业贷款、小额信贷、政府资助等渠道获取资金;二是各高校自身需要出资成立公益创业基金等专项基金;三是已成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也可贡献部分资金,以推动公益创业活动及其教育发展。“多维度”是指建立公益创业教育外部保障体系。不断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交流与沟通,利用媒体等渠道对外广泛宣传公益创业,树立公益创业教育良好社会形象,获取社会舆论支持,争取企业、公益基金等社会组织资金及其他资源支持。“全方位”是指拓展公益创业教育服务保障平台,如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博览会等平台为公益创业教育提供成果转化服务,通过公益创业孵化公司等机构为公益创业教育提供项目孵化服务,通过公益创业教育顾问委员会与指导中心等组织为公益创业教育提供公益创业咨询服务,并为有需要的公益创业团队提供资金担保服务。

参考文献

[1]高潮.公益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2-23。

[3]杜银伟.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4]来源: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网站。

[5]唐亚阳,邓英文,汪忠.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概念、现实意义与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