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时间:2022-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水平。拓展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建立覆盖面广、响应及时、立体化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_宁波市气象灾害防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一)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

建立全市站网密度适宜、布局合理、观测要素更加丰富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根据宁波市气象探测现状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围绕气象预测预警能力的提升,重点加强近海海洋气象监测、农业气象监测、高空气象探测、气象应急监测系统。完善地面自动气象监测网,在重点区域和行业气象服务方面有针对性地增加自动气象观测站和特种观测站,平均分布密度达到5千米,重点区域达到1~3千米。加强部门和行业的监测信息共享,实现对天气气候系统的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全天候、长期持续稳定的监测。

提高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水平。多部门联合建设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气象与交通、电力、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电线积冰、高速公路大雾、地质灾害、农林作物病虫害、森林火险、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等专项气象监测网,并实现海洋、农林、水利、环境、交通、电力等专业气象设施共建共享。

完善市、县两级运行保障体系,加强对气象探测设备的运行监控,提高气象探测装备维护维修能力,实现自动气象站等气象探测设备计量标校和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气象信息网络依托“智慧宁波”建设,建立地面高速宽带网络、3G无线网、卫星通信网相结合的气象综合业务信息网络,提高气象监测信息和预测预警信息的传输、分发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值计算和存储能力,引进浮点运算能力10G以上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200T以上的海量存储系统。

建设综合气象服务发布系统,提高发布和覆盖能力,千方百计满足千家万户对千变万化气象信息的需求。发布系统主要包括:气象服务专业网站,市、县两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中国气象频道宁波气象分台,卫星广播系统,结合移动通信技术的无线数据气象服务系统,结合广播、电视传媒的气象服务直播系统,12121或96121气象百事通或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中心)、气象电子显示屏等。

(三)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监测和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并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的精细化程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围绕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的目标,完善网格化、精细化、分灾种的气象预报预测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工作流程,完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技术,加强热带台风、暴雨、大雾、大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完善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技术。依托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对台风强度与路径、暴雨量级与落区等内容的定量化、精细化预报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台风路径客观预报方法,建立台风路径客观预报业务。

依靠天气雷达、卫星遥感、自动气象站等综合探测技术,加强短时暴雨、雷电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前期监测分析和预警能力建设,努力提高突发性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时效。

拓展气候预测空间精度与时间精度以及预测要素范围,建立针对未来10~30天延伸期天气气候预测的业务,逐步将预测要素从降水、温度扩展到各类致灾气象因子。加强对中期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技术研究,中期预报时效由目前的7天预报延长到10天;5天、4天、3天的降水和温度预报水平分别达到3天、2天、1天的预报水平。

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城市气象灾害、农业气象灾害、海洋气象灾害、水文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大气环境灾害、森林火险、自然生态灾害等各类专业气象灾害服务平台,加强精细化预报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有较大影响的各类专业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拓展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建立覆盖面广、响应及时、立体化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完善紧急异常气象短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发布渠道的作用,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及简明的防灾避灾方法。推广流动气象广播车,完善海洋气象广播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山区、海上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成以扩大和提高服务覆盖面和公众满意度为主要目的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气象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推进气象服务最后1千米的建设,全市10亩以上种植大户手机短信覆盖率达到98%以上。到2020年,每天向公众提供未来10天的天气预报,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15~20分钟到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

建立和完善公共媒体、卫星专用广播系统和专用海洋气象广播短波电台、移动通信群发系统、无线电数据系统、公共气象服务门户网站、气象频道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警报接收机等设施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到2020年,气象服务网站功能更加完善,气象广播电台、气象电视频道等气象专业媒体数量比目前显著增加,气象服务社会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