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

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论证制度,统筹发展农业、交通、电力、水利、城乡等基础设施的气象防灾建设工作。
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_宁波市气象灾害防

二、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

按照《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相关要求,全面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开展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风险因素,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一)建立目击者报告制度及灾害调查评估制度

目前气象设施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虽然有了显著增强,但仍然存在许多监测的盲区,需要建立目击者报告制度,从而使县(市、区)气象局及时了解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和灾情,为进一步监测预警打下基础,从而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各乡镇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应当承担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与上报工作,并协助气象局等部门进行灾害调查、评估与鉴定。上述人员应及时上报辖区内发生的气象灾害、次生衍生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鼓励社会公众向各县(市、区)气象局第一时间上报目击信息,对目击报告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气象灾害调查评估是全面反映灾情、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御措施、评价减灾效益、贯彻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气象灾害监测评估系统,加强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交通、环境、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的影响评估,为制定防御与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具体措施提供基础信息。根据气象灾害的时间演变过程(即气象灾害的孕育、发生和发展、结束过程),开展气象灾害灾前预评估、灾中评估和灾后评估等综合评估。

(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

开展全市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组建以社区、村镇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

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防御气象灾害能力的普查,编制承灾体脆弱性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查找气象灾害防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为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等奠定基础。

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和雷电防护水平及其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高,防雷重点单位的防雷措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行政村防雷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进。

(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尽量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研究制定评估承灾体脆弱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的方法和模型、风险等级标准和风险区划工作规范,开展以台风、暴雨为重点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提供依据。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论证制度,统筹发展农业、交通、电力、水利、城乡等基础设施的气象防灾建设工作。

建立规划及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宁波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各级气象部门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对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尽量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加强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

组织开展气候变化事实及演变规律的监测分析,加强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极端气象灾害事件以及经济、社会、能源、水资源、粮食、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建立集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应对为一体的气候变化业务,编制发布气候监测公报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积极实施以农业抗旱、森林防火、水库增水和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现向常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