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三届张培刚奖获奖者获奖感言

第三届张培刚奖获奖者获奖感言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第三届张培刚奖获奖者获奖感言(一)帕金斯发表获奖感言我将在几分钟后进行一个“冗长而且枯燥”的演讲。能够获得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应该说这对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次要感谢经济学院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组织这次活动。

六、第三届张培刚奖获奖者获奖感言

(一)帕金斯发表获奖感言

我将在几分钟后进行一个“冗长而且枯燥”的演讲。但是在这之前,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张培刚基金会,以及所有工作人员,他们举办了这样一个精彩的颁奖典礼。对我来说,这个奖项是一个很高的荣誉,我将好好珍惜,因为它以张培刚命名。当我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我就阅读了张培刚先生的作品,因为他写出了当时最好的博士论文,并且被哈佛出版社出版。虽然我还没有见过他,但是他已经很有名气了。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当时是哈佛经济系的主任,由于他的学位证书在“文化大革命”中弄丢了,他找我补办。而我当时只是给学校打了一个电话,学校就非常乐意为他补办,我们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成了很好的朋友。从那以后我来过武汉,我们至少见过两次面。

今天我来到这里非常高兴,同时也很荣幸与谭崇台教授一同出席。我和谭教授也认识很长时间了,在一段时间的分离之后,我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在我们都年事已高了。

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很高兴来到华中科技大学,特别是回到武汉见到这么多老朋友,也获得了这样一个奖项。这个奖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荣誉,谢谢大家!

(二)李实发表获奖感言

今天感到非常荣幸!能够获得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应该说这对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非常感谢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以及奖项的评委对我的支持和厚爱。获奖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更多的是我们团队的协作。正如刚才谭教授提到,我们这个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研究课题进行了二十多年,最初我们第一次做全国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查的时候是1988年,从那开始大概二十多年,我们这个团体一直连续不断地对中国收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社会的一些认可。我想借这个机会对向我们这个研究课题提供帮助的许多朋友表示感谢,特别是赵人伟教授,他以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是他建立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组建了这样一个研究团队,虽然他现在退居二线,但始终参加着研究,还给予我们很大的精神上支持,一如既往地鼓励我们年轻人继续做研究。除了赵人伟教授以外,因为我们课题研究是一个经验研究,要收集大量的调查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所以参加的人非常多,有国内的学者,也有国外的学者,据我们统计,二十年来不少于100位学者参加了这个课题的研究,所以我要利用这样一个机会感谢这些国内外的学者。这个课题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也离不开我们的研究环境,我过去在社科院经济所做这个课题,在那个时候就得到经济所很多同事的支持,像今天来的张曙光教授,虽然他没有直接参加,但是对于这个课题的支持是非常大的。还有我到了北师大以后,北师大的研究环境也令我感到很愉快,包括我们现在的院长,从我到北师大以后一直给予我大量的支持。应该说还有很多,包括国家统计局等一些机构,只要我们做出一些成绩,他们就给予我们很多精神上的鼓励。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能在一个问题上坚持做二十年的研究,我说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团队,大家在一起工作非常愉快,当你愉快的时候你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源于彼此之间的默契。同时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一开始我们选对了一个正确的研究课题,刚开始的时候收入分配问题可能还没有引起这么多人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不断的转型,收入分配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当你持续做的时候,你会感觉它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而不是递减,这时就会给予你更强的动力把研究做下去。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到今天这样一个状态确实是令人担忧的,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确实已经到了一个严重的地步,当然这样的问题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更有机会去研究这个问题,但是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来说可能并不是好事,我们总是希望这一问题变得不那么严重,能够变得更加平均一点,更加平等一点,这也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希望能够使中国收入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最终实现一个和谐的社会、公平的社会。谢谢大家!

(三)卢锋发表获奖感言

尊敬的各位前辈先生、各位同学、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们课题组关于中国资本回报率研究的论文,荣获以备受尊敬的张培刚教授命名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奖,对此我们倍感荣幸!首先要感谢德高望重的张培刚先生。我们在读书时代就学习到张先生的学术成就,我1985年购得他的《农业与工业化》名著,现在还经常阅读学习。今天有幸见到张老先生,我想起他说过的两句话:认真但不可太认真,应适时而止;看透又岂能全看透,要有所作为。这两句话表达老先生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概括,让人感慨。第一句话是一个学者面临一个大时代变迁后,不得不做的一种选择,但重要的是要有所作为的自勉。什么叫有所作为?张老先生用他的工作提供了答卷。虽然他已经90多岁高龄,仍在为学术发展作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和传奇经历,对我们具有激励和鼓励意义。

其次非常感谢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评审团的各位老师,以及各位同事、各位朋友的鼓励。资本回报率研究的具体结论在某种意义上有点不合时宜,各位的嘉许对我们独立思考、进行学术研究追求是一份重要的鼓励。

再次要感谢经济学院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组织这次活动。以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为题,以学术为宗旨,全力以赴认真组织这么大规模论坛,确实很不容易。我们对你们为主办这次活动付出的努力深表敬佩。

还要感谢我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同事、同学和支持我们从事研究任务的工作人员。我想应特别提到宋国青教授,他几十年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特别是对经济数据有非常深入和独到的研究理解,这篇得奖论文基本思路最初就来源于他。他当时写了一篇短文,做过一次讲演,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然后我带一个研究小组,在他的参与指导下通过半年多研究,完成后来发表的论文。

最后谢谢大家!

(四)张军获奖感言(播放视频)

非常遗憾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到武汉领取这个奖,但是获得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荣誉。回想起来,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跟培刚老先生有过多次见面的机会,也多次聆听他的演讲。我至今还记得他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水牛理论,后来我读到西蒙·库兹涅茨讲经济增长跟结构变化的时候,就想到了培刚老先生的水牛理论,其实中国今天经济的发展还是在沿着水牛理论的方向在前进。另外我还记得那个时候培刚先生对Oska Lange的这个理论的评价,他说Oska Lange的理论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官僚主义,第二个是incentive(激励)。这两方面正好是我这次获奖论文背后的关键词,所以回想起来也真是有缘分。差不多在25年前听到培刚先生讲这句话的时候,我没有想到今天能够在这个方面做一些研究。今天得到了张培刚发展基金会颁给我的这个奖项,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因为我们这些年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一些认可。其实中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重大历史阶段,我认为发展经济学是很有前途的,我愿意和大家来一起分享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一些经验,也希望能够把中国的经验更好地传播到全世界。所以,虽然今天我不能到场,但是我能够感受到现场的气氛,能够跟大家共同地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