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创新型区域的建设经验

上海创新型区域的建设经验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上海创新型区域的建设经验上海是我国的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城市。目前,上海宏观管理部门对创新成功率的追求意识大大增强,注重创新的经济效益成为政府宏观管理部门考核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在上海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产权交易是整个创新活动的重要环节。

(二)上海创新型区域的建设经验

上海是我国的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位于长江口,既是长江流域出海的门户,又是江海、水陆、空运的重要枢纽;既是科技、信息中心,又是金融、贸易、商业中心。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经济的冲击,给上海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上海决定加快建设面向21世纪的上海区域创新系统(冯之浚,1999;顾文兴,1999;冯之浚等,2002;翁君奕、林迎星,2003)。

1.上海创新型区域的建设概况

目前,上海有245个国有独立研究机构、10万多个各类企业和众多的大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走向深化,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基础,上海区域创新系统的发育过程在加快,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1)与创新有关的机构开始形成创新网络。上海区域创新系统已初步形成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以及由产学研联合组建的研究机构(含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联合研究机构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新格局。由于各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创新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拨款制度的改革,使得科研与生产部门以及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促进和推动了创新。科研机构从企业、市场和其他各种机会获得创新源,企业得到大学和研究部门更多的技术支持,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得到实现,各生产要素在重新组合中产生出新的效益。

(2)创新活动的中介服务体系初步生成。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技术交易所、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技术经纪人事务所、技术纠纷仲裁委员会等为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相继在上海涌现,便利和加强了企业与R&D机构之间的联系。据统计,仅1997年,上海技术市场的合同成交额就达到28.87亿元。上海技术市场的建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①建立了信息交流网。②拓宽了创新源的交流渠道,技术交流从本部门、本地区,拓展到全国。上海技术交易所有150个会员单位,遍及全国10多个省市和地区。③科研部门直接面对市场,对市场的运作机制和规范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参与市场的适应性。

(3)创新要素之间出现新的组合方式。在上海,目前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正逐步走向深入,并正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如上海建筑科学研究所、上海电缆研究所等一批单位与企业合作创办科技企业;还有一大批科技人员带着科研成果(其中不少是代表单位的技术)下海,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这种把生产者、投资者与研究者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不仅把多方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且发挥了各组织机构的优势,技术、资本、市场三者有效结合,使创新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4)政府对创新的宏观管理有所改进。目前,上海宏观管理部门对创新成功率的追求意识大大增强,注重创新的经济效益成为政府宏观管理部门考核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等各项政府计划都要求有产业化的目标或推广应用的价值。同时,加大了依靠科技的力度,设立新产品计划、技术改造计划等。

然而,上海离建成有效的区域创新系统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存在着主要问题包括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尚不完善、与实现创新相关的市场体系发育不全、创新活动主体自身的功能明显滞后、政府宏观管理还需优化等。

在创新型区域的建设上,上海市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1)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上海市于1998年5月31日发布并于1999年6月9日修订出台了《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对上海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认定、配套制度、资金保障、财政税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作了政策规定,其中对于高新技术在企业设立过程中作为无形资产投入的占有比例(占注册资本比例可达35%)以及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与国内技术人员来沪从事高新技术转化、高新企业创建工作的相关政策引人瞩目。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创新良好的法制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上海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得到上海市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上海目前已经形成了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和知识产权协调指导机构有机结合、有效运作的执法体系,为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规则,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1997年以来,上海以加大执法力度为知识产权工作重心,同时在立法和普法教育等相关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上,上海市的做法是:①加强司法保护,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建立了陪审团,聘请技术专家为法律顾问。②加强行政保护,除了上海市专利管理局、上海海关、上海市音像管理处等单位在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中发挥了行政执法的重要作用外,还组织了7个知识产权执法检查组查处违法行为。

(3)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区域创新活动的活跃。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民营科技企业,在上海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要素,上海的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平均R&D投入高达6%~10%。目前,上海已经拥有3000余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其中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约50%,年销售收入超过375亿元;这些企业拥有20余万的从业人员,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2%。目前,上海出台的许多政策,往往聚焦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动力和环境,从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到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机构的发展和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针对中小企业虽然技术含量高,但资金有限、规模有限、人才发展环境有限等一系列问题而制定和实施的。

(4)培育技术市场体系,促进技术产权交易。在上海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产权交易是整个创新活动的重要环节。目前,上海的技术市场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辐射面宽的技术集散重要渠道,初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所有制的技术市场经营服务网络,技术交易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技术流向全国,涉外合同不断增长,形成了以华东地区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技术转移和应用中心,大批科技成果及高新技术通过技术市场,向经济领域扩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个市场体系中,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我国首家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吸引了全国,特别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目前,上海以上海技术交易所为龙头,形成了提供中介服务为媒体的各类专业性技术市场及各区、县技术市场(交易所),充分发挥各自的信息、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进行互补。上海技术经纪人事务所、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的建立,技术合同仲裁、专利咨询、科技法律咨询、技术保险等技术市场服务保障体系的配套部署,为技术市场的发展构筑了一个优化而有序的外部环境。

(5)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上海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上海重点支持信息、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高科技产业发展,并以这三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支柱产业的高科技化。

2.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概况

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区六园”的格局,即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现代科技园区、青浦中国国际纺织科技城、上海大学科技园区和嘉定民营技术密集区。这种开发格局,起到了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开发速度,完善综合性社会功能,积极引进项目、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档次的作用。与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比较,无论是开发土地面积,投资资金规模,还是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等经济指标,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均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吴季松,1995;顾朝林、赵令勋,1998;顾文兴,1999)。下面着重介绍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是于1991年3月在原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正式兴建起来的。该区位于上海市区西南部,距市中心11公里,距国际机场仅7公里,面积约6平方公里。该区以中国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学等20所大学和近百所科研机构为依托,区内现有5.8万名雇员,其中研究技术人员占35%以上。到1993年,该区总产值已达75.8亿元人民币(约合8.9亿美元),人均年产值约1.54万美元,出口额达2.52亿美元,占总产值的28%以上。

张江高科技园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1999年8月,上海宣布重点建设张江技术创新区;同年10月底,首批入区项目签约。截至1999年底,已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16个项目入驻。新千年第一天,张江技术创新区进入实质性启动,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AD中心、国家科技部浦东火炬创业园等四个项目七个单位共4万平方米建筑顺利地结构封顶。张江技术创新区的建设,必将带动整个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高速发展。

在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中,上海市在引进项目、提高科技产品档次、完善服务功能、扶持高新技术发展、拓展创新基地、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

3.上海创新型区域的建设经验

上海位于长江口,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的最大工业基地之一,又是智力资源富集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如果说中国是一条巨龙,那么长江就是带动整个中国经济起飞的脊梁,而上海就是脊梁的中枢,是龙头(冯之浚等,2000)。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掀起了我国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波高潮,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及其整个长江流域纵深地区的起飞。在创新型区域的建设上,上海的经验主要是:

(1)解决区域创新的发展“瓶颈”,推动区域创新的顺利进行。区域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由研究、发明、开发、试制、生产、营销等环节构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运行的堵塞,就会导致区域创新活动无法顺利完成。由于历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一个“瓶颈”。上海市把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并专门出台了《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大力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挖掘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推动区域创新的顺利进行。资金短缺是企业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中面临的又一个“瓶颈”。上海市除了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采取优惠、扶持政策外,还进行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的探索。上海的创业投资探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创业投资公司建立不久,上海围绕着工业技术、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新技术的渗透,建立了上海市工业技术基金会,对一些风险性的项目进行了一些投资试点。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先后建立了十大投资公司,其中也包括上海科技投资公司,并与海外有关风险投资机构合资建立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1995年,上海市召开的科技大会,将探索创业投资确立为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并且通过与境外创业投资基金和管理公司进行的一系列广泛接触和合作,探索创业投资公司的成功经验。1999年8月10日,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入资金6亿元,作为政府面向社会吸纳资金的启动和导向性的动作,并颁布了上海实业资产管理公司等六家机构作为首批基金管理机构。

(2)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支持专业人才创业。上海市规定,外省市来沪从事高新技术成果项目转化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经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批准,准予其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迁入本市,并免交城市建设费。对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可优先向国家人事部推荐申报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享受政府津贴。上海市设立“科技功臣奖”,重点奖励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产业化实施者。上海市还设立人才发展基金,主要用以资助高新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帮助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主要实施者解决特殊困难。上海市规定,中央各部委、外省市和海外留学生及国外专家带高新技术成果来沪实施转化的项目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经认定后,可优先享受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其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可获得同等优先待遇。

(3)促进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结网,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系统。上海市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结网,这主要包括:①应用政府各种计划指导经济与科技的结合。②举办各种活动促进产学研合作。③借助技术市场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移。④利用改革之机促进中央驻沪单位为上海服务。上海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系统的一个重点,就是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采用各种配套的政策措施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4)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上海市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上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颁布和实施一系列的有关政策,激励技术创新。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5)建设创新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海市根据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上海都市型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工作。为此,上海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当做创新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创新基地的规模,形成了目前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六园”的开发格局,并不断完善软硬件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