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部门经济批判

两部门经济批判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批判西方经济学中没有货币回流规律。现在能在西方经济学中看见的“两部门经济”反映了残缺的货币回流。而在西方经济学里,则把这个当作宝贝。西方宏观经济学就是以图4-5为基础的。两大经济学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居民储蓄,企业积压消费品在仓库,西方经济学叫做“存货投资”。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批判

西方经济学中没有货币回流规律。这个规律起源于西方又在西方消失了。现在能在西方经济学中看见的“两部门经济”反映了残缺的货币回流。

(一)C=C批判

img30

图4-3 两部门经济中的货币环流

这张图掩盖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它没有了工人和资本家的划分,把工人和资本家统称为“居民”,从而没有了c、v、m的划分;掩盖了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全社会只有一个居民和一个企业,没有了居民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交换;只有总量平衡,没有结构平衡,也就是说,只有∑9000=9000,而没有Ⅰ6000= 6000,Ⅱ3000=3000;它只反映了第Ⅱ部类的货币回流,即Ⅱ(c+v+ m)=Ⅰ(v+m)+Ⅱ(v+m),漏掉了第Ⅰ部类的货币回流,即Ⅰ(c+v+ m)=Ⅰc+Ⅱc。其实,这两个部类的货币回流是交错进行的、相互联系的、不能分离的。这张图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我认为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为了与两部门经济对比,我把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称作“两部类经济”,如图4-4:

img31

图4-4 两部类经济中的货币环流

它反映了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全面的货币回流。能否顺畅回流,关键在于粗线部分,即Ⅰ(v+m)=Ⅱc。如果像图4-3那样笼统地说货币回流,恰恰不能回流。

(二)C+I=C+S批判

现在,假设有储蓄和投资,居民有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从管道流出,相应地,有一笔资金注入管道用于企业的投资。如图4-5:

img32

图4-5 储蓄流出和投资注入示意图

在这张图中,储蓄与投资之间没有用管道连接,储蓄没有去向,投资没有来源。大多数图都是这样没有连接。

只看到过一张图储蓄与投资之间用管道连接,并加入银行方框,表示居民储蓄于银行,银行投资于企业。[3]如图4-6:

图4-6 储蓄与投资之间用管道连接

这样连接后,虽然储蓄有了去向,投资有了来源,但没有标明企业偿还银行、银行偿还居民的反向管道路线。如果补上的话,图就有点乱套。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两难:不连接不是,连接也不是。

我们来分析一下储蓄和投资吧。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没有储蓄、投资以及S=I的概念。而在西方经济学里,则把这个当作宝贝。西方宏观经济学就是以图4-5为基础的。两大经济学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欲在两大体系之间找到相通的桥梁,首先就要弄清楚储蓄、投资的概念。

什么是储蓄?萨缪尔森说:“个人、家庭都进行储蓄。个人企图储蓄的理由是各色各样的:他想为老年的生活或将来的开支(假期旅行或买汽车)做准备;或者,他可能具有不安全的感觉而未雨绸缪;或者,他可能希望给他的子孙留下遗产;或者,他是一个年高八十而没有后代的守财奴,为积累而积累;或者,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曾经说服了他,使他签定了一张储蓄的契约;或者,他可能想到较多的财富所带来的权力;或者,节俭可能仅是一种习惯,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其根源连他自己都不知道。”[4]

从萨缪尔森的这段话来看,个人、家庭的储蓄是为了消费——未来的消费,而不是为了投资。它没有储蓄在银行,也没有像水龙头一样流出管道,而是像蓄水池一样存储在管道旁边。与此相应,在销售消费品的企业一方,有一个存储消费品的仓库。居民储蓄多,企业积存的消费品多;反之,则相反。两方面相互调节。由于居民储蓄,企业积压消费品在仓库,西方经济学叫做“存货投资”。这种存货投资不是从外部注入的,而是在内部形成的。

什么是投资呢?萨缪尔森说:“在我们的现代经济中,净资本形成或投资主要是由企业,特别是由公司进行的。当一家公司或者小企业发现许多投资的机会时,它的股东必会因之而把大部分利润保留于企业之中,以备投资之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企业进行储蓄的直接动机是投资。”[5]

从萨缪尔森这段话来看,企业进行储蓄从而进行投资。但在图4-5中,只有居民储蓄,没有标明企业的储蓄从而投资。

所以,S=I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等式。在马克思那里不屑一提的东西,在西方经济学里如获至宝。

如果与马克思对比,居民中的工人是没有储蓄、全部消费的,而资本家则是把m中的一部分用于消费img34,其余的用于积累⊿c+⊿v。积累似乎就是投资。积累就是积累,或者说,投资就是投资,有必要先储蓄再投资,再来一个储蓄=投资的等式吗?没必要。糟糕的是,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就是以没有意义的储蓄=投资为方程的。

在马克思那里,有个重要的等式Ⅰ(v+⊿v+img35)=Ⅱ(c+⊿c),表示两大部类之间扩大再生产前提下的交换相等。没有它,就没有货币回流。而在西方经济学里,就没有这个等式。

【注释】

[1]《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446页。

[2]《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512页。

[3]厉以宁、张培刚:《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8页。

[4][美]萨缪尔森著、高鸿业译:《经济学》第10版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290页。

[5][美]萨缪尔森著、高鸿业译:《经济学》第10版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2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