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善意地批评不讲刺话

善意地批评不讲刺话

时间:2022-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个故事:在一次会议上,张教授遇见了一位文艺评论家。另外,要做到不讲刺话,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避免在批评他人时做出握拳、瞪眼、皱眉、把脸沉下来等发怒的表示。使原来不带“刺”的话,也让被批评者听来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或怀疑你是对其心怀不满,这样也就不会继续听你所说的内容了。

有一个故事:

在一次会议上,张教授遇见了一位文艺评论家。互通姓名后,张教授对这位文艺评论家说:“久仰久仰,早知道您对天上的星宿很有研究,是位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评论家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张教授搞错了,忙说:“张教授,您可真会开玩笑,我是搞文艺评论的,不研究什么天文现象,你弄错了。”张教授正言说:“我怎么是跟您开玩笑。在您发表的文章里,我时常看到您不断发现了什么‘著名歌星’、‘舞台新星’、‘歌坛巨星’、‘文坛明星’等众多的星宿,想来您一定是个非凡的天文学家。”

本来张教授是试图用幽默的语言批评这个胡吹乱捧、不负责任的“评论家”。但张教授的幽默饱含了讥讽,过于尖锐,看似幽默,实则尖刻。他的奚落与嘲笑大大伤害了这位文艺评论家,表现出了一种对对方人格的蔑视,这已大大超出了积极批评的范畴。试想,这位文艺评论家尽管在文章中不负责任地乱捧“明星”,可是这样的批评他能接受吗?非但不会接受,恐怕还会奋起还击,与张教授反目成仇,想必张教授的目的并非如此。因此出于善意的批评是不能讲刺话的。

还有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吞并了中山,魏文侯把这块新占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事过不久,他问群臣:“我是一位怎样的君主?”群臣齐声说:“仁君。”然而大臣任座却大声说:“您得了中山,不封给自己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能说是仁君呢?”因为按当时的礼仪,这样的地方都应封赏给君主的兄弟,魏文侯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礼仪制度的。文侯听了大怒,任座也吓得急忙逃离。

此时文侯又问翟璜,翟璜说:“您是仁君。”文侯又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翟璜说:“我听说,君主宽厚,大臣耿直。刚才任座说话那么坦率,这足以说明您是一位仁君。”文侯听后又喜又羞,赶紧叫翟璜把任座请了回来,并亲自下堂迎接,待为上宾。事后把中山改封了他人。

大臣任座在批评文侯时,不注意方法,快人快语,讲了很刺激文侯的话,于是文侯大怒,任座自己也被吓跑了。而翟璜却很懂得批评的艺术,寓贬于褒,表面上听来是称赞文侯,实际上隐含着对他的批评,既间接地批评了文侯的不妥行为,又没伤到文侯的尊严,还使文侯猛然醒悟。

对方有了缺点或犯了错误,如果只是一味地横加批评,“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总是这样?”、“你这样太不应该了”,等等,这种方式是不太妥当的。当某人做错事时,在他内心里有时会有反省,觉得抱歉、恐慌、不知所措,此时如果你再批评指责他,那么他会因为你的谴责而羞愧难过,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再树立自信。如果换种语气,换个句子,比如:“从今以后,你自己要多加注意。”或者说:“我想,下次你一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对方不仅感激你对他的信任,同时会感受到你的真诚,更重要的是有了改正错误的信心。对方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必定小心谨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会时常提醒自己注意以前不曾注意到的缺点、毛病,适时修正自己。

另外,要做到不讲刺话,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假如心中不高兴,切不可在言语态度上流露出来,特别注意言语间不可含有讥讽或敌意。避免在批评他人时做出握拳、瞪眼、皱眉、把脸沉下来等发怒的表示。使原来不带“刺”的话,也让被批评者听来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或怀疑你是对其心怀不满,这样也就不会继续听你所说的内容了。应尽量用平和或温和的态度去面对你的批评对象,尽量剔除感情成分,学会借表情、态度、声调增加批评语的积极效果,从而达到激励他人的目的。

智慧点灯

别人做错了事,可以批评他,但不能讽刺他,以免适得其反,想挽回都不可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