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凡事持久专注必能获得成功

凡事持久专注必能获得成功

时间:2022-08-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有一位专心一志的企业家,他靠经营电熨斗发家致富,这位企业家名叫利查逊。作为一个普通的小职员,攀登电器发明的高山确实太困难了,可是,利查逊有个优点,无论多难,只要他自己决定了的事,他就会持久而专注地进行下去,从不回头。两年以后,利查逊设计改变的电熨斗终于试验成功了。

美国有一位专心一志的企业家,他靠经营电熨斗发家致富,这位企业家名叫利查逊。

说来可怜,利查逊连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他的父亲勉强支撑着一个小杂货铺的生意。买卖萧条,经常维持不了全家的温饱。利查逊从小没人照管,饿了自己去找吃的,冷了就躲在小屋里。没有人同他闲谈。后来,他的父亲索性关了小杂货铺,把家搬到加州。利查逊的童年的苦难才从此结束。

来到加州后,利查逊经过学习,考进一家电力公司当职员。他很勤勉,工作深得上司的信任。所以,薪金也比较稳定,这对于当时一些青年来说,已是很值得羡慕的了。但利查逊却不因此而骄矜,电力公司一般职员的工作,他并不认为很有乐趣,也不认为这就是他终生的事业。艰苦的童年给他留下了阴暗的回忆。每当想起那段岁月,他就难以自抑。每每诅咒自己的命运,也使他发愤努力,以求发展。

他在电力公司工作时,美国刚刚普及电灯,电力供应也都限于晚上,大半用于照明。利查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心想:电是这么方便,倘能将它用于日常生活,岂不是好事。他认定电的发展不可限量,电器必将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他责问自己,何以不发明一种电器,以作为终生的事业?

从此,利查逊从早到晚,几乎不停地冥思苦想。有时连别人和他打招呼都看不见,听不到,神色痴呆,性情沉默。同事们窃窃私议,说他患了精神病

利查逊倒不在乎别人的议论,依旧天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本,也没有人资助研究费用,只能从日常生活用具里寻找发明的途径,这是比较省钱的办法。一个星期六的傍晚,他正倚窗独坐,想他的心事,却忽然不停地咳嗽起来,原来屋里已是烟雾腾腾,窗外的烟还在不断地涌进来。他急忙去关窗,顺势俯身朝下面望去,原来是房东太太在生火。

利查逊不禁大声问:“威特太太,你在做什么呢?”

威特太太恼火地说:“还不是起火来烧熨斗。”

“街上已经在卖电熨斗了,何不花钱买上一个,免得这样受罪?”利查逊说。

“那东西贵还不说,谁敢用呀,漏电吓死人!听说,前两天把一位太太电晕过去了。要是出了人命,那就倒霉了!”

利查逊自觉没趣,看看屋里的烟还未曾散尽,便索性下楼去随便走走。他到了街上,不知不觉走到一家卖电熨斗的商店橱窗前站住了,瞅着那种刚刚投产的,样式笨重的电熨斗出神。电熨斗虽然笨,比起靠火加热的铁熨斗毕竟强多了,可是,却很少有人问津。他问了问价钱便走开了。他想,关键的问题是人们怕漏电,同时成本太高,价格昂贵。“我为什么不可以把电熨斗改良一下?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因为使用电熨斗的绝大多数是主妇。他们太胆小,又善于渲染。”利查逊有了这个念头,高兴得差一点儿叫出声来,对,就从改良电熨斗开始吧。

他买下了一个电熨斗,店老板还特地叮嘱他这是用电加热的。利查逊心里暗笑,却也不说破。

他连夜把电熨斗拆卸开来,仔细地看它的内部构造和线路。这下子他的心可不那么轻松了。原来,他并未在学校学过电路原理,后来,自学也钻研得不深,所以电熨斗的线路和结构很使他为难。他苦苦地装了一夜也没能把它再装起来。

利查逊懂得自己电学知识太浅,要在电器上有所成就,还得努力学习。于是他借了和买了一些书。有时,还到电器店去转转。作为一个普通的小职员,攀登电器发明的高山确实太困难了,可是,利查逊有个优点,无论多难,只要他自己决定了的事,他就会持久而专注地进行下去,从不回头。这得益于他小时候吃的那么多苦头。

一天,他自己摸索着安装线路,却把线头接成了短路,合阀试验时,保险丝一下烧断了,整座楼的灯全灭了。这时威特太太正好在做晚饭,说来也巧,恰恰是她刚刚把鱼放进油锅煎的一瞬间,威特太太最讲究煎鱼的火候,这回她真恼火了,要去找利查逊理论。

海伦小姐劝不住母亲,只好把父亲请出来,她告诉父亲,利查逊学习很刻苦,人又朴实,可能是个有前途的人。威特先生也是读书奋斗出来的人,懂得女儿怜惜人才的意思。他便劝太太,让利查逊到自己家的放柴的小屋里做试验。这么一说,威特太太不便再闹,这场风波也就平息下来。可是海伦小姐心中涌起的感情风波却再也难以平息。

两年以后,利查逊设计改变的电熨斗终于试验成功了。他的快乐自不必说,威特先生一家也很高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利查逊专心致力于试验,不仅花完了所有的积蓄,而且造成了不少工作上的失误,电力公司把他解雇了。利查逊一下子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他不仅付不起房租,连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

摆在利查逊面前的惟一救星,就是他的电熨斗。这是他的心血,他的杰作。他希望有人能出资帮他投产,或是出让他的专利权。但是,等了很久无人问津。只有一个铁匠说,他可以出1000美元买专利权。利查逊不肯,因为1000美元的确是太少了,他感到屈辱。

这也难怪,市场上的电熨斗本来就是滞销货,谁又会对利查逊的电熨斗刮目相看呢?而威特太太,仍然不体谅利查逊的苦恼,一有机会,就催他搬家。利查逊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在美国失业就意味着一贫如洗。威特太太的女儿海伦小姐悄悄替利查逊担忧,望着他越来越削瘦的脸庞和失去血色的嘴唇,她终于忍不住向她的父亲去求助。

威特先生听了女儿的话,心里十分感动。他喜欢纯洁、率直、脱俗的女儿,也理解一个女孩子埋在心底的感情。他决定帮助利查逊。

威特先生到阁楼上来看利查逊。开始,利查逊神情很不安,以为威特先生是来和他谈判搬家的事。不料,威特先生却很和蔼地打听他以后的出路,利查逊便一五一十地告诉威特先生,他日后准备继续制造日用小电器,只是缺少资金。

威特先生说:“像你改良的这种熨斗会有人买吗?”

“怎么不会?”利查逊急切地说:“现在市面上卖的电熨斗所以滞销,是因为产品本身有缺点,如漏电等等。再说,他们推销的方法也欠考虑。我改良的电熨斗不仅完全可靠,价格也比较公道,如果改进推销方式,会赚大钱。”

威特先生微微一笑,亲切地说:“我很赞赏你的信心,假如你需要,我想尽我的力量帮你。”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利查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呆呆地望着这位慈祥的老人,不知道说什么好。海伦小姐看了他一眼说:“我父亲想供给投产的资金,你需要多少?”

利查逊匆匆用笔在纸上算着,他觉得自己眼睛开始模糊了。

依靠威特先生的帮助,利查逊的小工厂开始生产了。这个小工厂就是他栖身做试验的柴房扩建的,他雇了四个工人。

同时,他力争说服了电力公司,白天扩大供电地区,这样,电熨斗的销路便打开了。他还在全美首创了免费试用推销法。所谓免费试用,就是在全国办起电熨斗免费试用站,让当地的主妇免费熨衣服。这一来,电熨斗深受妇女们的欢迎,妇女们的畏惧心也消除了,电熨斗的销路打开了。

又过了两年,电熨斗的销路大增,利查逊正式成立了公司,叫做“太平洋电气公司”。

他与海伦小姐也结了婚。如果没有海伦小姐的支持,利查逊的电熨斗也不知道还要推迟多少年才得以投产,如果没有海伦小姐婚后的扶助,利查逊的电熨斗也不会长时期地畅销。

他的电熨斗畅销两年之后,曾又陷入滞销的僵局。原因是:利查逊的电熨斗没有控制温度的机构,如果不切断电源,温度就不断上升,把衣服烫坏。这使利查逊极为困惑。

面对困难,利查逊并没有想到后退,他整天专心致志地苦思冥想改进的方法。

倒是他的妻子聪明,在一旁点了他一句:“最好装上一个开关来调节,温度高了,关上就成了。”这么轻轻一点,利查逊立刻领悟了,他设计了成本低廉的温度调节开关。于是,一种更新的电熨斗出世了。利查逊定其名为“热点牌”电熨斗。

随着新产品的问世,利查逊又采取了两种新的推销法:第一是挨门挨户的推销,雇用大量推销员。上门和主妇们共同使用新熨斗,当场表演示范;第二是每隔两星期便派人到用户家走动,免费修理,有问必答。

利查逊还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广告,宣传新产品。

七八年过去了,利查逊原有几十人的太平洋电气公司,扩展成为四五百人的热点电气公司,被公认为当时企业界的奇迹。这是对他专心致志的持久奋斗历程的回报。美国人始终没有忘记利查逊,认为他的电熨斗开创了电器工业的先声。因而,应当把他持久专注取得成功的创业事迹写在历史上。

在当代中国名人的成长历程中,也同样体现着上面所述的思想:对事业全身心的投入成为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著名笑星李文华就是这样一个目标专一、敬业不渝的典型,他的经历可以很好地证明明确奋斗目标的重要性。

李文华,1927年生于北京。自幼喜好相声表演艺术,后来成为工厂文工队的骨干。他自编自演,以幽默质朴的表演获得厂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35岁时,由于马季慧眼识才,李文华被招入中央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成为一名专业相声演员。

相声表演主要分“捧”和“逗”两个行当,“逗哏”为主,“捧哏”为辅。“逗哏”是相声中的主角,既主动又露脸儿。

在入说唱团之前,李文华一直是“逗哏”演员,进入说唱团后,团里缺的却是“捧哏”演员。面对现实的需要,李文华毫不犹豫地表示甘当“绿叶”。

在他确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后,李文华开始了虚心的求教和刻苦的钻研。别人在台上演,他就在台下认真观察,用心揣摩。

李文华十分敬业,他为了把自己“捧哏”的角色演好,以致于生活都“相声化”了。

在“捧哏”行当里有一项 “硬活儿”,叫“接茬儿”,它既要求不粗不俗,把“包袱”垫好,又不可喧宾夺主,过分突出自我。为此,李文华经常在生活中有意识练习接别人的下语,琢磨别人的对话。

到外地演出,遇见当地领导同志接见时,人家说:“大家辛苦了!”他就在下面小声地应一句:“没什么。”人家说:“我们这里的条件比较艰苦。”他就又回一句:“这就很好了。”他的这种“练活儿”方式时常把周围的同志弄得忍俊不禁。

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对熟人见面寒喧,他便边听边琢磨。把一方当作“逗哏”,一方当作“捧哏”,推敲他们在一问一答中的精彩之处。

不久,李文华就适应了新的角色,为节目增添了许多的光彩,大家都愿意与之搭档。从此,他几乎“捧”遍了团里所有的“逗哏”演员:侯宝林、郭全宝、刘宝瑞、马季、于世猷、郝爱民、赵炎、姜昆

李文华的敬业精神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不畏疾病。

1982年,李文华的声带长出了“息肉”,医生让他“禁声”,但他却仍坚持演出。在做了“息肉”切除手术后的第4天,他便又出现在了舞台上。

1984年,李文华的声带上又发现了鳞状肿瘤。本来应做“半喉切除”手术,李文华却舍不得他的观众,在他的央求下,医生决定给他做“放疗”。李文华知道,自己的嗓子属于艺术的时间不多了。他白天黑夜地坚持演出,对家人发出的一次次“禁声”通牒全然不放在心上。

1986年,李文华病情恶化,只好做了切喉手术。从此,李文华告别了心爱的舞台演出。早在1985年末,他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

从他生活“相声化”和带病坚持演出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李文华对相声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李文华的经验就是:目标一旦明确了,就全力把它做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