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身心难安是现代人苦恼的根源

身心难安是现代人苦恼的根源

时间:2022-08-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他们活在自己的心外,而不是心内。现代人常常抱怨生活范围的局迫。他认为,其实现代人活得相当辛苦。王博借助庄子启发我:省思自我,消融自我,觉察自己的偏执,化解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合乎自己的标准,就起了贪爱心,不合标准,就起了厌恶心,这个分别心,就是烦恼的根源。

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他们活在自己的心外,而不是心内。我们的生活所需多半来自身外,而不是心内,所以就误以为所有的烦恼,都是来自外界,于是不停地向心外的环境追求和抗争。骄慢心重的人,喜欢伸张自我、操控外境。缺乏自信的人又常觉得个人渺小无能,有如蜉蝣寄生、沧海一粟,因此也不断向外驰求。现代人常常抱怨生活范围的局迫。觉得空间太小、时间太短,这都是由于生活在心外,身、心无法统合的关系。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已经说过:“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照看好自己的心灵。”可是,现代人长期处于充满压力的生活节奏,因为迷于物欲,长期把心灵和外界对立起来,心灵早就不堪重负。台湾学者傅佩荣曾深刻地指出,现代人陷入三种困境:一是无根,二是无心,三是无情。他认为,其实现代人活得相当辛苦。表面上我们有很高的物质文明,但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品质中属于人整体的部分却渐渐被扭曲、瓦解而模糊了。可以这么说,身心难安是现代人苦恼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气定神闲地面对日新月异、变化多端的社会、人事等。

王博先生,是北大年轻的教授之一,讲庄子出神入化,“亦庄亦谐”,幽默、调侃、诙谐,他从《庄子·人间世》出发,带领我经历了《人间世》的无奈、《大宗师》的悲凉与渺小、《应帝王》的生命庄严、《养生主》的生命智慧、《齐物论》的高度以后,最后走向《逍遥游》。王博就像解牛的庖丁一样,刀刀见骨;又如丹青妙手一样,达观优游。他说,“给我们造成困惑的往往是自己”“庄子能用调心化解心中郁闷,只会用酒精来化解心中苦闷的人,是个俗人……”“孔子不过是庄子手中皮影戏里的木偶,庄子借助木偶反省生命,生命被外物所操控,这外物也可以是心情、权力、金钱、美色、知识……孔子凑合算是木偶,墨子连木偶也不算……”

王博借助庄子启发我:省思自我,消融自我,觉察自己的偏执,化解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为洞悉生命的实相,所以体验、承认坚固的自我执着是虚妄的,要向内观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处,不依自己的偏好和习性做判断。要从自己的内心上下工夫,如果不下工夫,常被境界所转。有境界的人不论外境如何变动,内心都不受影响,所以能够没有烦恼。

心妄念纷飞,心很散漫杂乱,是最不容易受自己指挥、最不容易安静下来的。心向外看,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是别人和环境的不好,一遇到问题,总是指责别人和环境,怨天尤人,起嗔恨心。当感觉到有烦恼时,就尝试往内看:“究竟是谁在烦恼?”或是“有什么烦恼放不下呢?”如此追问下去,你就会发现,是你的知见在起作用。

人的心宽阔了,才能神情安宁,思想明澈;反之,则心神不宁,心思杂乱,就会使人失去平静,变得烦躁、易怒和伤神。就像庄子一样,做心灵的逍遥游,达到“无功、无名、甚至无己”的自由状态,得失成败,全部看淡。

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有智慧的人,不会受到环境和身心的影响而烦恼,因为他能觉察自己的偏执,不会被自己的好恶所蒙蔽,去衡量外在环境。合乎自己的标准,就起了贪爱心,不合标准,就起了厌恶心,这个分别心,就是烦恼的根源。其实,外在的境界根本是一样的。

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深山古寺,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内心也照样苦恼。在我们周围,时常听到诸如此类永无休止的抱怨:“我整日很苦闷,心胸开朗不起来。”长期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们的内心便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怨愤的心态,在无形中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殊不知,在抱怨自己不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被心灵的枷锁所“役使”,若要摆脱奴隶的束缚,就要培养开阔的胸怀;一旦去除心中的枷锁,就会获得纯朴、简单、整洁和心境的安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