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崂山道乐的发展得益于精通音律的宫妃

崂山道乐的发展得益于精通音律的宫妃

时间:2022-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崂山道乐的发展得益于精通音律的宫妃清静派创始人孙不二与其侄女孙又贞于金泰和年间两次到崂山,隐居明道观和白云庵等高山庙庵,精心研究医学和经曲。后人将两谢创编的曲牌和经韵称为“谢谱”,是崂山道乐经曲中的珍品。外山庙主张参加民间的应风活动,故又称“应风山门”。她们的加入,使崂山道教的宗教音乐又一次与宫廷音律融合,使其既有山林的清雅之风,又具宫廷的华贵之质。

崂山道乐的发展得益于精通音律的宫妃

清静派创始人孙不二与其侄女孙又贞于金泰和年间(1201——1208年)两次到崂山,隐居明道观和白云庵等高山庙庵,精心研究医学和经曲。据传,《崂山吊挂》便出自她俩之手,传到今天仍称“孙谱”。

南宋末年,崂山的全真道派和庙观众多,道乐经曲内容更加丰富,在全国居于首位。

南宋衰亡后,皇帝赵昺的两妃谢丽、谢安姊妹由浙江临安避乱至崂山塘子观隐居修道。两谢在宫廷时就精通琴法音律,能演奏古琴和笙、管、笛、箫等多种乐器。到崂山入道场后,更积极研究道乐,改革经韵曲牌。在她们之前,道观举行接大驾、祭三清仪式时,只用《大赞》和《三涂颂》曲牌。两谢为《三涂颂》首段编配上虔诚、沉郁、优美动人、富有江南丝竹韵味的旋律,名之《三清号》,成为崂山道乐的精华部分,一直传承到今天。后人将两谢创编的曲牌和经韵称为“谢谱”,是崂山道乐经曲中的珍品。与此同时,她们还积极开辟应风道乐,为百姓的外坛服务,并主张道士念经既可采取无伴奏的清念(唱),也可用管弦伴奏。至此,崂山道乐分成两个区域: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明道观、太平宫、关帝庙、凝真观、聚仙宫、华楼宫、神清宫、大崂观、蔚竹庵、太和观、百云庵、紫英庵、玉清宫等为清念的内山庙观;百福庵、马山、灵山、大妙山、大通宫、通真宫等庙则为外山庵庙,可用管弦伴奏。外山庙主张参加民间的应风活动,故又称“应风山门”。塘子观则同时具备内山、外山两派之特点。内山各庙观遵循邱处机规定的清静无为的戒律,禁止响动乐器,一则是怕吹奏乐器破崂山的“风水”,二则是防止道士们“闻乐声而生情欲”。外山庙观在两谢的影响和传授下,应风乐开展得轰轰烈烈。除在庙内伴奏经乐外,应风乐还用于民间的求雨、祭孔、祭岳、度亡灵等外坛民俗活动。

历史发展到17世纪中叶,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两个妃子也因皇朝倾覆逃到了崂山,并在当地道观出了家。她们的加入,使崂山道教的宗教音乐又一次与宫廷音律融合,使其既有山林的清雅之风,又具宫廷的华贵之质。

1644年,一个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甲申年。崇祯皇帝饮尽了生平最后一滴酒,用丝带打了一个结,吊死在煤山上。就在紫禁城内乱作一团之时,御马太监边永清和另一位太监蔺卿,带着养艳姬和蔺婉玉两位妃子以及另外两名宫女逃出了皇城。他们化装成乞丐,携带了金银珠宝,一直逃到崂山脚下的修真庵。他们之所以选择修真庵作为逃难落脚之地,是因为在20多年前的天启二年(1622年),内侍太监李真立就出家于此,并扩建了修真庵,当了道长。

蔺婉玉是崇祯帝内侍太监蔺卿之侄女,北京人,自幼善丝竹歌舞,笙、笛、箫、管无所不精,先是被选入宫内任乐女,后因才貌超众,又中选为妃。而养艳姬则更有些来历。据说她是春秋时楚国大夫养由基的后裔,山西宁武关人,与汉代才女班婕妤、三国美女貂蝉以及明代名僧憨山和尚是同乡。养艳姬擅长吟诗抚琴,精通琴法与秦晋地方乐曲,并研读过兵书,善于舞剑,文武双全,是明末晋北出名的女才子。朱由检即帝位后,她就被选入宫中为妃,甚得宠幸。

闻听修真庵有两位才女出家入庵,主持崂山百福庵事务的蒋清山选了一个好天气,慕名前往。蒋清山,字云石,又名迪南,号烟霞散人,18岁出家。他行谊高洁,修真养性,工书善文擅琴,向为士大夫所雅重。双方一见如故,同声相和同气相求,各自袒露了真实身份与心境。蒋清山在得知养艳姬、蔺婉玉的真实身份后,为让她们能安心研究道家音乐,便郑重邀请两人前往百福庵挂旃静修。当年秋天,养艳姬和蔺婉玉接受邀请,迁居百福庵内萃元洞,并出资扩修石洞:一洞为居室,一洞供神像。蔺卿也以保护人的身份同时前往,在庵外另筑一石洞居住静修。

翌年春天,养艳姬、蔺婉玉闻知清廷国事大定,对明朝羽流并不追究,就在蔺卿的护送下悄悄回到京城,祭奠皇灵。她们深知复明无望,在京城逗留几日后,即重返百福庵。

养艳姬、蔺婉玉从京城返回百福庵后,日日不得安眠。养艳姬遂把对崇祯的悼念之情写成一首歌词,名为《离恨天》。歌词分二段:

面前一丘土,遥望天边万重山,山隔万重容易见,土隔一寸不团圆。摆设诸供品,仰望离恨天,香烟结云转,纸灰飞满天,沉痛哀悼肝肠断,血泪染红素罗衫,共登离恨天。

面前一丘土,遥望天边万重山,山隔万重容易见,土隔一寸不团圆。摆设诸供品,仰望离恨天,非是哀妃贪偷生,愿等汉土复中原。王师北定中原日,殉国觅帝共君欢。伴君共登离恨天。(崂山县政协:《崂山餐霞录》第二辑)

蔺婉玉读罢歌词,柔肠寸断。她为这首词谱了曲,曲调哀婉悲怆,闻者莫不感叹涕零。

1647年农历三月十九,是崇祯自缢3周年纪念日。养艳姬、蔺婉玉组织百福庵、童真宫、马山、灵山、天后宫等外山庵观道士乐队,为崇祯举办大型祭奠活动,演奏了这支乐曲。从此,《离恨天》便成为外山派应风乐的重要构成部分,连内山派也都采用此曲作为弹奏古琴的主要曲牌。

之后,养艳姬、蔺婉玉除敬天养心之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琴法、改编民歌、充实道乐曲牌上。她们把宫廷中演奏过的古典乐曲,如明代郭勋的《赏春》、张禄的《山丹花》以及传统曲目《青杨》、《游湖》、《泰山景》、《将军令》、《昭君》、《归去来辞》、《梅花三弄》等,传授给各庙的道士乐手和民间艺人。一时间,百福庵成为中国北方应风乐的中心,川、陕、晋、豫及江南、东北等地的道士纷纷前来挂旃,向养艳姬和蔺婉玉学习各种应风乐曲牌及演奏技艺。

顺治十七年(1660年)二月,养艳姬写下了另一首悼念崇祯的歌词《六问青天》,蔺婉玉则又一次为之谱曲,曲调悲哀凄凉,激愤沉郁。歌词写道:

人死不能生,镜破不能圆。都说天地无私,人生悲欢各有别。稽首问青天。 偷生在人间,别驾十七年。梦魂一次未团圆,幻想是渺然。稽首问青天。 月有圆缺花有残,阴阳有循环。花谢开来年,江水东去不复返。稽首问青天。 挂起旧蒲团,脱下破纳衣。随身相伴十七年,今日离别难。稽首问青天。(崂山县政协:《崂山餐霞录》第二辑)

当年的农历三月十九,又是崇祯死难的纪念日。这一天,在养艳姬、蔺婉玉等共同主持下,崂山各庙道士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乐队,在百福庵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悼演奏会,由养艳姬领唱、蔺婉玉领奏了新创作的《六问青天》。乐曲悲壮感人,与会众人无不潸然泪下。这是崂山道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演奏活动。凄凉的流浪生活与安逸的皇宫生涯所产生的巨大反差以及对崇祯皇帝的怀念和对皇妃生活的眷恋,使一直悲伤不已的养、蔺二人陷入感情的旋涡,痛不欲生,不能自拔。

当晚,曲终人散以后,养艳姬和蔺婉玉重新佩戴皇室冠服,整顿衣衫,相携走出庵门,在百福庵正门对面的山坳里,同时自缢在同一株古松之上,以同样的了断追随崇祯而去,实现了她们“伴君共登离恨天”的誓言。至今,她俩创编的大型祭悼曲牌《离恨天》、《六问青天》、《山丹花》等还在流传。

道教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要掌握尚且不易,要恰如其分地表现就更困难了。1942年,上海第一座全真派坤道院紫阳宫的部分道姑组成了一支专门演奏道乐的经忏乐班。她们活跃于上海斋醮科仪中,以经忏法务之盛、经济收入之富,位列上海全真宫观之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