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性格是认知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性格是认知

时间:2022-07-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性格决定成败性格决定成败,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好的性格让人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积极面对,并且不懈地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缺乏坚强、遇事退缩是洪秀全的一个重要性格弱点,这种软弱的性格特点也是成为其悲剧的根源之一。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成功的人生来自良好的性格,失败的人生源于不良的性格。

性格决定成败

性格决定成败,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无论放到哪个年代,无论考察多少人的人生轨迹,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性格对人生命运的决定意义。

性格左右人的命运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的人能历尽艰难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而有的人则半途而废;有的人喜欢刺激的攀岩,而有的人则喜欢安全的慢跑;有的人向往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有的人则追求平实的婚姻;有的人选择浪漫,而有的人则选择稳定。人的一生中,除了机遇和才华,我们回头看一看就会发现,其实,一直在左右命运的,还是我们的性格。

约翰·梅杰以不屈不挠、自信坚强的性格,让他从一个领救济金的人最终当上了英国的首相。

约翰·梅杰被称为英国的“平民首相”。这位笔锋犀利的政治家是白手起家的一个典型。他是一位杂技师的儿子,16岁时就离开了学校。他曾因算术不及格未能当上公共汽车售票员,饱尝了失业之苦。但这并没有击倒年轻的梅杰,这位信心十足、具有坚强毅力的小伙子终于靠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困难。经过外交大臣、财政大臣等8个政府职务的锻炼,他终于当上了首相,登上了英国的权力之巅。有趣的是,他也是英国唯一领取过失业救济金的首相。

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那就是感动过无数人的张海迪。她之所以能感动无数人,不仅仅因为她的成就,更因为她还是一个残疾人

多年以来,曾动过了3次手术,摘除了6块椎板,严重高位截瘫,自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觉的张海迪,以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鼓舞自己,凭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同病残作顽强的斗争,同时勤奋地学习忘我地工作。她自修了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近20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她还自学了针灸,并阅读了大量的医学专著,免费为病人诊断疾病。她在1992年获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学奖,1994年获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1993年张海迪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能取得比很多正常人更大的成就,她靠的不是性格带给她的力量又是什么?

好的性格让人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积极面对,并且不懈地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相反,不良的性格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1851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却最终以惨败而告终。100多年来,研究者们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国帝国主义联合镇压等各个角度对其覆亡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们一致认为洪秀全的性格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坚强、遇事退缩是洪秀全的一个重要性格弱点,这种软弱的性格特点也是成为其悲剧的根源之一。

和传统的文人一样,洪秀全读书的目的是走向仕途,然而,他的希望一次次地破灭,1837年,洪秀全三次应试均以失败而告终。面对失败和挫折,洪秀全不是正视、抗争,而是选择了逃避,卧床不起40多天。在发动起义前的准备阶段和起义之后,每当遇到需要抗争的情境时,逃避和退缩是洪秀全首选的方式。如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去广西发动群众,在遇到挫折之后,洪秀全就选择了回家的方式,而没有去继续努力;当广西的农民被发动起来之后,他重返广西,面对杨秀清、萧朝贵对自己权威的挑战,他不是去捍卫自己的权威,而是默认了杨秀清和萧朝贵的装神弄鬼;进入南京以后,为避免和杨秀清的正面冲突,洪秀全避居深宫,任杨秀清弄权,最终危及自己的地位和生命;天京被围后,他不积极地寻求突围或抵抗的策略,而是消极防守,自己仍沉湎于他的虚幻的宗教信仰之中,坐视天京的陷落而不闻不问。在天京军民抗击清军的最后关头,他选择了自杀这样一种懦夫的行动。

性格的软弱使洪秀全自己构筑了自己的悲剧,他不是被清王朝所打败,打败他的正是他自己。

“成也性格,败也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成功的人生来自良好的性格,失败的人生源于不良的性格。

性格缺陷是阻碍成功的绊脚石

正如良好的性格能成为人生走向成功的助推器一样,性格缺陷也能成为人生走向成功的拦路虎。卡利斯丁说过一句名言:“在诸多的成功因素中,性格是最重要的。”成功者必然有他成功的理由,而且成功者的成功固然与他良好的性别是分不开的。倘若一个人的性格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那么,他的人生也必将受到这些性格缺陷的影响,甚至在关键的时刻,性格缺陷会对人生起决定性的作用,成为阻碍我们发展和成功的绊脚石。

性格缺陷,是指人们在自我开放中常常出现的气质障碍和性格障碍,如抑郁质的人易表现孤僻乖戾、不善交际的弱点,黏液质的人易表现优柔寡断、缺少魄力的弱点,以及多血质的人缺乏毅力,胆汁质的人办事武断、鲁莽等弱点。这种性格障碍的具体表现是:表面上他们仍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但深入接触后,便会发现这些人很怪。比如与人开始接触时还客客气气,一旦熟悉后就经常过度亲密或过度要求对方,甚至动不动就发怒。

而有着自卑性格障碍的人由于在意识层次上无法掌握自己,无法给予自己适当的评价,因此产生心理的不安定。这种不安定,也就是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发生障碍,可能导致行动与感情出现异常。这种人由于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长处、什么短处,所以无法让自己得到定位和认同。换句话说,他们的自我形象非常破碎,无法统一,因此陷入不安。有时会突然出现夸大妄想的行为,借此提高自己的价值,让心理获得稳定。但有时这种自我防卫的做法露出马脚,反而让其更加无助和茫然。

就性格本身而言,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每一个人都同时具备好几种性格,甚至有些性格会矛盾地共存,而每种性格都有优缺点。如果我们想获得人生的成功,那么首先就应该从克服性格中的缺陷开始。1.明朝宰相李善长性格狭隘自酿人生悲剧

李善长,字百室,公元1314年生,凤阳人。李善长出生于衣食无忧的小地主家庭,早年读过一些书,虽不能说精通文墨,但却懂得治乱之道。他为人很有心计,也很能干,在地方上颇有威望。据记载,他从小就有雄心大志,想干一番事业。

他很早就跟从朱元璋,从朱元璋的幕府记室长开始便尽心尽力,忠谨之至,并最终得到了朱元璋无比的赏识和信任。当然,李善长也确实非常有才能,能文能武,并且屡屡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国号大明,李善长主持了整个仪式。至此,李善长由刀笔小吏而成为开国功臣,封为开国辅运国公,同时赐以铁券,可免死罪两次。在封赏的诰命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功劳做了如下评价:“东征西讨,日不暇接;尔犯守国,转运粮储,供给器杖,未尝缺乏;剔繁治剧,和辑军民,各靡怨谣。昔汉有萧何,比之于尔,未必过也。”

可见,当时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评价是相当高的,然而,李善长随着职位的升高和权势的增强,其性格中的狭隘也逐渐体现出来,并最终害人害己。

开国以后,李善长曾任丞相,势力很大,其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犯有贪污罪,当时由任御史丞的刘基调查这件事,李善长多次从中说情、阻挠,最后,刘基还是奏准了朱元璋,将李彬杀死。李善长怀恨在心,就阴设计谋,令人诬告刘基,自己还亲自弹劾刘基擅权,结果刘基只得回家避祸。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对他有冒犯之处,李善长就罗织罪名,导致二人一残一死。

这倒还罢了,他培植淮人集团的势力,将一个知县出身的胡惟庸一手提拔为丞相,后来胡惟庸擅权不法,贪污受贿,弄得朝野皆怨,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反对。由于朱元璋用法残酷,胡惟庸恐怕被杀,就秘密组织了一场谋反活动,企图把朱元璋骗出宫来杀掉。谋反败露后,胡惟庸一党被株连杀死的有3万多人。李善长既是胡惟庸的故旧,又是他的推荐者,还与他有亲(李善长之弟跟胡惟庸是儿女亲家),本当连坐,朱元璋念他是开国勋臣,便免死贬谪,后来还是以星相之变须杀大臣为借口赐死了李善长,李善长死时77岁,所有家属70余人,也尽行赐死。

李善长以功始而以罪终,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有代表性的,别说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加杀戮,就是换一位“仁慈”的开国皇帝,像李善长那样性格狭隘、居功自傲、擅权自专的人,也必定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2.膨胀的自负让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自负的人一般都有自负的资本,而这资本便是优于他人的地方,但自负的人往往夸大自己优于他人的地方,看不到自身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于是他们无限地自我膨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

自负的人总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但事实上,少了谁,事情都可以做得一样好。所以,自负的人历来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切记这样一个道理:自负是失败的前兆。

《三国演义》里刘备的大将关羽,重义气、忠心耿耿、勇猛过人、战功赫赫,被人们尊称为关公。但是他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自负。刘备在成都自封蜀汉皇帝,把荆襄九郡的军政大权交给关公,可是他不听下属的正确建议,把荆州这片战略要地给丢了。

自负的人通常是感性的,他们仅仅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认识的基本形式,对事物或形势进行表面性的判断,盲目地、自以为是地相信自己,最后的结果往往与预期的相去甚远,甚至截然相反。

吕布,这位《三国演义》里武将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就是个自负的典型。当曹操兵临城下、敌众我寡之际,此君仍在貂蝉面前没心没肺地狂妄叫嚣着:“汝无忧虑。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

有自负心理的人往往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心高气傲的人,有的自视过高,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有的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自负的人一般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他们经常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太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缺少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门庭冷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麦克阿瑟就是一位值得人们记住的杰出的将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评价过麦克阿瑟:“麦克阿瑟是美国的一个巨人,一个体现了传奇人物的一切矛盾和对比的传奇式人物。他是善于思考的知识分子,又是威风凛凛,自负的军人;他是专制者,又是民主主义者;他天生口才好,演说时感染力很强,丘吉尔式的雄辩可以鼓舞千百万人——也使大多数自由派无招架之力。”

麦克阿瑟将门出身,他的父亲曾经担任入侵菲律宾的美军司令。他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麦克阿瑟担任美军第42师参谋长,晋升上校军衔。他所在的师在欧洲战场战斗了大约4个月,因战功卓著,成为赫赫有名的部队。

1925年,麦克阿瑟被提升为少将,他是美国陆军中最年轻的将军。1930年,50岁的麦克阿瑟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他所创造的奇迹,更体现在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表现。

在太平洋战役中,他提出了独特的“蛙跳战术”,即向几个重要目标的国家发动跳跃式进攻,集中兵力,打开一条通向日本东京的道路。当时,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欧内斯特金和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都不同意他的计划。麦克阿瑟没有顾及自己的处境和上下级的关系,坚持他的“蛙跳战术”,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麦克阿瑟涉足政坛以后,他的自负个性使他与上级的关系及各届总统的关系都不融洽。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总统尽管对麦克阿瑟印象不佳,但仍相当重用他,他由此成为日本的绝对统治者。没有经过华盛顿批准,擅自将驻日美军削减一半,杜鲁门对此大为恼火,两人关系极为紧张。战争结束后,杜鲁门两次邀请他回国参加庆典,均遭拒绝。

麦克阿瑟还自作主张,跟杜鲁门招呼都没打,就去台湾地区访问。杜鲁门非常气愤,认为麦克阿瑟抛弃了他使台湾地区中立化的政策。

1950年秋天,联合国军被堵在朝鲜半岛东南角的釜山。假如麦克阿瑟对釜山发动进攻,他的军队必然遭受重大伤亡。他采取了攻其不备的战术。突然从朝鲜半岛的西海岸港口仁川登陆,并取得了成功。

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继续扩大战火,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重创美军。由于军事上的失败,杜鲁门已经考虑停战了,但麦克阿瑟认为杜鲁门是“绥靖主义者”,是“投降”,并公开指责他。1951年4月,杜鲁门下令撤销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

作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当之无愧是优秀的人物。二战中,他出任远东盟军统帅,以过人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战绩和荣誉。战争中,麦克阿瑟有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韬略,有临危不惧、亲临战场、出生入死的战争经历。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有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一面。他的狂傲自负、恃才傲物使他不能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以致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良好的性格成就辉煌人生

1.良好的性格是人生一笔巨大的财富

释迦牟尼说:“妥善调整过的自己,比世上任何君王都更加尊贵。”因为良好的性格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良好的性格是我们本身所具有的财富,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得游刃有余,良好的性格是我们内在散发的魅力,让我们在坎坷的成功路上战无不胜。

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西南的洛里安姆银矿场开采出一条价值连城的优质银矿脉,而且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这个新矿层就产出了好几吨纯银。

正因为有了这个在洛里安姆矿场意外发现的“世界宝藏金银之泉”,雅典才一跃成为地中海东部的海上霸主和希腊世界的领袖。不久,雅典还成为古典时期知识荟萃、艺术生辉的中心。一个宝藏的开掘改变了雅典的历史,铸就了西方文明的辉煌。

发现一个矿藏,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挖掘出良好的性格,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自然界宝藏发掘的奇迹,人本身也有内在的宝藏——良好的性格。

曾国藩是成功开发良好性格宝藏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成就也得益于其方圆得体的性格。良好的性格使他处江湖之远,倍解民心;居庙堂之高,深得君意。在曾国藩身上,封建士子追求的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曾国藩是从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清王朝的统治高层在对曾国藩大加启用的同时,也对曾国藩怀有防范之心。事实上,满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已经掌握在他的手中。曾国藩心里很明白,如何处理好同清政府的关系,是自己今后命运的关键。于是,曾国藩开始了他性格转变的历程。

就这样,倔强刚猛的曾国藩一变而成为温厚宽容的圣相,位列三公,权倾当朝,得到了一个汉族官吏史前未有的名利和权势。

曾国藩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也正是这种刚柔相济的良好性格,使他在朝野之上、在天地之间游刃有余。

美好的人生,需要有良好的性格。人生的许多不如意都与性格息息相关。人虽然不能控制先天的遗传因素,但有能力掌握和改变自己的性格。因为只有良好的性格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2.随博大进入兼容并包的意境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这样一段既优美、又富有哲理的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胸。”一个人若能有一颗博大的心,那么,他便能去包容,便有宽宏的度量,对于朋友所犯的过失就能不计前嫌,一如既往。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前敌指挥的重担。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这中间,老将们思想上不是没有波动的。

1964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什捷缅科早知道这位元帅对总参部的人抱怀疑态度,思想上有个疙瘩,心想:“命令终归是命令,只能服从了。”等上了火车,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哥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这番批评,已经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缅科却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10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时间证明论”最终被证明是对的。他们共同工作了一个月后,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

也许一个人的气量是大是小,在心平气和时较难鉴别,而当与他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就容易看清楚了。气量宽宏的人,不把小矛盾放在心上,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待人随和;而气量狭小的人,则往往偏要占个上风,讨点便宜。还有的人在和别人的争论中,当自己处于正确的一方,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则心情舒坦,较为愿意谅解对方;但当自己处于错误的一方,成为失败者的时候,则往往容易恼羞成怒,对人家耿耿于怀,这也是气量小的一个表现。朋友之间的争论是常有的,一个真正博大的人,不应该因为别人和自己争论问题而对人家耿耿于怀,更不应该因为别人驳倒了自己的意见而恼羞成怒。在日常生活中,博大能让我们如鱼得水,在大事上,博大更是能成为解决一场纷争的关键。

美国总统麦金利,因为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辱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骂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详细解释给你听……”

他的这种容人姿态,使那位议员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试想,如果麦金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绝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

一个成就大事的人,往往有着宽广的胸怀、博大的心胸,就像大海一样,有容乃大,一个人也会因为博大而包容一切,进而赢得成功。在历史上,由于博大而建功立业的名人不在少数,唐太宗李世民便是这其中的一位。

唐朝的“大”,离不开他的构建者——唐太宗,他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为中国开创了长达130年的黄金时代。

唐太宗性格平静淡泊,内心敏慧,外表清朗,这一基本性格特征促使了他性格的博大,就像水一样随物赋形,变化万千,终于形成了大海。

唐太宗博大的胸襟开创了贞观时君主虚心听谏和臣子仗义执言的一代新风,这在封建社会历史上是难能可贵的。

他一方面迫切求谏,想把朝政治理好,一方面也想维护自己的尊严,两者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和矛盾。唐太宗时常处在这两种矛盾的交锋之中,同时也处在他性格中的“大”与天性中的“小”的厮杀之中。早期的唐太宗总是能以他天空般辽阔的胸怀来接受臣下的批评,他深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道理。当大臣们的谏诤言辞激烈,有切肤之痛时,太宗也时有大怒,但他的博大还是占了上风。相信他和名臣魏征的君臣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但唐太宗并非就对魏征一人如此,对别人也一样。

唐太宗大宴群臣,诗兴大发的他即席挥毫,赋得一首宫体诗。兴头上的太宗命大臣们奉和,最先被点到的是虞世南。虞世南当众毫不掩饰地说:“陛下的大作果然不同凡响,刻意求工,神采飞扬,但诗的内容却不高雅,为臣实在不敢奉和。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更甚’,臣担心此诗传出宫去,天下争相模仿,浮华之风席卷而来,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臣不敢遵命。”正在自鸣得意的太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虞世南进行了奖励。

唐太宗在民族政策上更具王者风度,表现了居高临下、宽和仁厚的包容力。唐朝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而这一历史进程的开端,就是在唐太宗时期奠定的。唐太宗以泱泱大国的气势征服了周边国家,用他博大的胸襟把各个民族团结在大唐帝国周围。于是,京都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形成万国来朝的鼎盛状况。在此期间,国家实现了统一,版图空前扩大,中国封建社会登上了“治世”的巅峰,其政治之清明,国家之强盛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罕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没有博大心胸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的,从现在开始,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开始,注重培养我们博大的性格,用我们博大的心来包容世间万象。

3.顽强让你在逆境中崛起

有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你不可能遇到一个从来没有遭受过失败或打击的人。他也同样发现,人们的成就高低,和他们遭遇逆境、克服失败和打击的程度成正比。人生有两项重要的事实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每个人都会遇到逆境。第二,失败中总有成功的契机,但是你必须自己去发掘。从这两种事实中,不难看出造物主要我们由奋斗中获得力量,领悟由弱而强的真义——逆境及失败使我们累积智慧、努力不懈,是一个人由弱而强的“金种子”。

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总会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和困难。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丧失了挑战的勇气,从此甘于平庸;而有些人则凭着自己顽强不屈的性格勇敢地挑战挫折和困难,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有这么一个硬汉,在各种逆境中凭着一股顽强的斗志硬是渡过了所有的难关,并成就了一番事业。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没有让他倒下;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无法打倒他;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因不愿成为无能的弱者,他用猎枪打死了自己。他就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的橡树园镇。他10岁开始写诗,17岁时发表了他的小说《马尼托的判断》。上高中期间,海明威在学校周刊上发表作品。

14岁时,他曾学习过拳击,第一次训练,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但第二天,海明威还是裹着纱布来了。20个月之后,海明威在一次训练中被击中头部,伤了左眼,这只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

1918年5月,海明威志愿加入赴欧洲红十字会救护队,在车队当司机,被授予中尉军衔。7月初的一天夜里,他的头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炸成重伤,人们把他送进野战医院,他的膝盖被打碎了,身上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片。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去世都还留在体内。他在医院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十字军勋章和勇敢勋章,这一年他刚满19岁。

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后的海明威便开始了他新的冒险生活。1933年,他去非洲打猎和旅行,并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一书。1936年,写成了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和《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1939年,他完成了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海明威参加了海军,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战,他改装了自己的游艇,配备了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药,他在古巴北部海面搜索德国的潜艇。

1944年,他随美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他率领法国游击队深入敌占区,获取了大量情报,并因此获得一枚铜质勋章。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子”——打不败的形象,这是海明威所追求的永恒的东西,这就是人坚毅的品格、顽强的精神。

他靠着顽强的性格战胜了一切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和挫折。就在他生命的最后,海明威鼓足力量,做了最后的冲刺。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给他带来了普利策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崇高荣誉。《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海明威最后的硬汉形象。那位老人遇到了比不幸和死亡更严峻的问题:失败,老人拼尽全力,只拖回一具鱼骨。“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老人的话,也是海明威人生的写照。

其实,成功者并不一定都具有超常的智能,命运之神也不会给予他特殊的照顾。相反,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经历过坎坷,都是命运多舛,并在不幸的逆境中奋然前行。其关键在于成功的人有着顽强拼搏的性格,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会消沉、不会堕落,反而让他们越挫越勇,最后成为“真的猛士”,并在历经艰难险阻、风风雨雨后收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阳光。

记住莎士比亚曾经写下的一句话:“当太阳下山时,每个灵魂都会再度诞生。”

再度诞生就是你把失败抛到脑后的机会。恐惧、自我设限以及接受失败,最后只会像诗中所说的,使你“困在沙洲和痛苦之中”。你完全可以借着你的顽强来克服这些弱点,你要在你的心里牢记:每一次的逆境、挫折、失败以及不愉快的经历,都隐藏着成功的契机,上帝就是利用失败及打击来让我们变得更加顽强,从而能真正承担我们活着的使命。

4.勇敢让你无所畏惧地挺进

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可能”驻扎在我们的心头,无时无刻不吞噬着我们的理想和意志,让我们一步步在“不可能”中离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越来越遥远。其实,有太多的“不可能”只不过是一只只“纸老虎”,只要我们拿出勇气来主动出击,那么,“不可能”也会变为“可能”。

保罗·格蒂是石油界的亿万富翁,一位最走运的人,早期他走的是一条曲折的路。他上学的时候认为自己应该当一位作家,后来又决定要从事外交工作。可是,出了校门之后,他发现自己被俄克拉何马州迅猛发展的石油业所吸引,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改行加入到蓬勃发展的石油业。年轻的格蒂是有勇气的,但不是鲁莽的。如果一次失败就足以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的话,这种冒险的事他从来没有干过。他头几次冒险都彻底失败了。但是在1916年,他碰上了第一口高产油井,这个油井为他打下了幸福的基础——那时他才23岁。

是走运吗?当然。然而格蒂的走运是应得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错。那么格蒂怎么知道这口井会产油呢?他确实不知道,尽管他已经收集了他所得到的所有信息。“总是存在着一种机会的成分的,”他说,“你必须乐意接受这种成分;如果你一定要求有肯定的答案,那你就会捆住自己的手脚。”

廉·丹佛说:“冒险意味着充分地生活。一旦明白它将带给你多么大的幸福和快乐,你就会愿意开始这次旅行。”

只有善于抓住机会,并有勇气适度冒险的人,才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有些人很聪明,对不测因素和风险看得太清楚了,不敢冒一点险,失去了应有的勇气,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永远只能“糊口”而已。实际上,如果能从风险的转化和准备上进行谋划,并且有足够的勇气,风险并不可怕。

凡是要成大事者都必须要像一只猛船在激流中挺进,这是因为——人生就像一条河,时而平缓,时而湍急。你在河流当中,可以选择较安全的方式,沿着岸边慢慢移动,也可以停止不动,或者在漩涡中不停打转。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的话,你还可以接受挑战,用挑战来检测你的自信心。历史上有名的巴顿将军就是用勇气成就了他的戎马一生。

1885年,巴顿诞生在一个军人世家,家庭环境的熏陶、正规的训练、先天的遗传基因,使巴顿与战争、军事结下终生不解的缘分。1906年,巴顿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毕业,出任第一集团军第十五骑兵团少尉,正式开始了军旅生涯。

巴顿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古代骑士般的勇敢顽强很快让他得到了美国军界要员的青睐,由于他的表现优秀,其军衔不断得到提升。

战场是军人大展个人才能的最佳场所,也是将军成长的最好的“摇篮”。军人是战争的伴生物,军人的天职之一是制止战争、保卫和平,但军人并不惧怕战争,尤其是像巴顿这样有着勇猛性格的军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数不多的战役中,巴顿表现了军人的勇敢。他和士兵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在大战结束前夕,巴顿肋部负伤,但他并没有因伤退出战场,反而在伤口尚未愈合时,急于返回战场。他的勇敢在战争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盟军准备开辟“第二战场”时,巴顿出任了第三集团军司令。巴顿如鱼得水般地活跃在战场上,他简直成了欧洲战场上纳粹的克星,他出现在哪里,哪里便成为纳粹的坟墓。在消灭法西斯的最后战争中,巴顿和他的第三集团军参战时间为281天,一直保持着100多千米宽的进攻正面,向前推进了1000多千米,解放了上万座城镇和村庄,消灭、俘虏敌军近150万,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奇迹,既是人类军事史上辉煌的纪录,也是巴顿的骄人战绩。即使在“将星闪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超过巴顿战绩的将帅也不过数人。一连串的纪录,再一次将巴顿推向了荣誉的顶峰。

在巴顿身上,尤其是作为将军的巴顿,勇猛是他突出的优点,是他生命中的闪光点,曾给他赢得了声望和名誉,在巴顿那里,勇猛似乎代替了一切,而且勇猛也确实让巴顿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带给了他无数的荣誉和名望,并且成就了他辉煌的戎马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