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集聚的基础理论

金融集聚的基础理论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集聚理论是从金融集聚效益出发对金融中心进行理论阐释,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为了获取金融集聚效益。(二)金融集聚的空间外在性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其集聚的过程与机制虽然不同于一般的产业,但马歇尔的空间集聚理论对金融集聚仍然有着基本的解释作用。

金融集聚理论是从金融集聚效益出发对金融中心进行理论阐释,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为了获取金融集聚效益。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中心的集聚效益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他从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的角度,分析了金融机构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对金融中心形成的作用机理,并认为规模收益递增在金融中心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通道建设的角度来看,如果N个地区中只有一个中心,那么仅需要(N-1)条通道,如果有两个或多个中心,则需要更多条通道。换言之,中心数量越多,所需通道数量可能也就越多,由此将造成交易不便和建设成本的增加。杨小凯(Yang,1991)建立了一个关于城市化和分工演进之间关系的一般均衡模型,模型显示,“如果所有居民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形成一个城市,那么,由于交易距离的缩短,交易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分工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金融中心作为一种产业集聚形式,有利于金融集聚效益的提高,这种金融集聚效益集中表现在两方面:“其一,集中交易能够提高效率;其二,近距离交流与沟通便利”。Davis(1990)通过对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区域里,大、中、小型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集聚。考夫曼(Kanfman,2001)的研究表明,开放性的经济(国际资本可自由流动)和金融活动大量集聚是一个金融中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金融集聚的理论基础

(一)空间集聚外在性的理论

马歇尔(Marshall,1890/1916)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空间外部性的概念来解释集聚,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原因:一是能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尤其能提供不可贸易的特殊投入品;二是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劳动力共享;三是独特的非正式信息扩散方式有助于知识外溢,使公司从技术溢出中获益。

(二)金融集聚的空间外在性

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其集聚的过程与机制虽然不同于一般的产业,但马歇尔的空间集聚理论对金融集聚仍然有着基本的解释作用。(1)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乃至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专门化的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包括投资咨询、信用评级、资产评估、金融专业技术培训等。大量金融机构集聚能够扩大需求市场来维持众多中介机构的存在,形成专业化的供应网络。这个网络越密集,竞争越激烈,关键的设施和服务就越容易获得,而且越容易享受到合理的价格和更高的服务效率。集聚的金融机构可以支持更多专业化的附属产业,反过来这些专业化的工业和服务又使这些金融机构更有效率。(2)金融机构集聚能培育出可以共享的金融劳动力市场。不同经营水平的金融机构吸引各层次的金融专业化人才,并可以通过不同经营状况下的余缺调剂实现人才共享。(3)金融集聚所产生的非正式信息包括所谓缄默知识和黏性知识的外溢,使不同的金融企业从知识溢出中获益,并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缄默知识是指在传播中不易留下痕迹的知识。具有高度语境限制的、不确定的知识则称为“黏性知识”(参见VonHipple,1994)。缄默知识和黏性知识最好的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和连续、重复的接触与联系。这类知识的传播不易和个人、环境和社会分开,由此产生了知识溢出的地方性。所以才使空间集聚在知识传播中具有特殊意义。知识溢出既包括产业内公司之间的专业性知识溢出,也包括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差异性知识溢出。两者均促进了创新发明。朱英明(2003)将集聚与地方环境在促进创新中的作用问题相联系,认为集聚经济根植于某一地理区域中,正是集聚的学习含义才是最重要的。金融产业的核心资源即为信息。此类知识溢出、学习和创新效应更为显著。

二、金融集聚与金融地域运动

(一)金融集聚的内涵

金融集聚理论的研究是伴随着产业集聚研究的发展而产生的。产业集聚是指大量的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集聚的一个过程。

金德尔伯格(1974)研究发现,金融市场组织中存在着规模经济,这促使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选择一个特定的区位,形成了金融市场的集聚力量,此外,局部信息与地区不同也都是金融市场集聚的主要原因。Mcgahey(1990)认为,金融服务机构和产品的集中化与全球化决定了金融服务机构在其他的国家与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时,必须考虑地区成本与优势、优秀的金融人才、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政府监管和税收政策等。Porteous(1995)运用信息流理论分析认为,信息外在性、信息腹地、路径依赖和不对称信息这些背后力量是金融集聚区兴衰的决定因素。Audrestch and Feldman(1996)研究发现,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随空间距离的扩大而下降,这也有利于集群内金融企业的经验共享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Gehrig(1998)从金融产品流动性和信息敏感程度角度分析认为,对信息较为敏感的金融交易更可能集中在信息集中与交流充分的中心地区,从而形成金融产业集聚。

总之,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空间集聚的现象。金融集聚(黄解宇、杨再斌,2006)可以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也可以作为一种静态结果。从动态过程看,金融集聚是指在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中实现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多维体系下的优化组合、配置、协调,促使金融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成长、发展,进一步实现在一定地域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新系统的变化过程。从静态结果看,金融集聚是指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国内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并与其他国际性(跨国)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简言之,就是一定规模和密集程度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制度、金融法规、金融文化等在一定区域空间有机组合的状态。

金融集聚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既包括金融资源、金融系统在结构、功能、规模、等级上的时空有序演变过程,又涵盖了金融资源与地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金融集聚的内涵可以从动态过程和静态结果两个方面得到说明,如图3-1所示:

图3-1 金融集聚的动态内涵
资料来源: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二)金融集聚特点

从动态角度定义金融集聚,才能从本质上揭示其内涵。金融集聚本身包括以下特点:

1.经济性。金融集聚通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金融产业成长、发展,进而在一定地域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变化必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金融产业集中—金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链。

2.空间性。金融集聚的动因、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结果继承和印证“金融地理”学者的思维路径,即沿着“空间差异”“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

3.区域性。“无论是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发育及地域整合,还是金融市场的设置、选址、布局以及地域统一,都蕴涵了较为隐性的地域运动”(张凤超,2003)。不同的区域内具有不同的初始条件,在吸纳、引导、配置和开发金融资源上具有不同的能力。在适合的区域内,金融资源通过与区域实际相结合,参与区域经济并凝结成金融服务业,进而形成金融集聚。

4.成长性。金融集聚是金融服务业的量与质在动态中成长的过程。金融集聚量的增加表现为金融组织体系在多元化基础上的经营规模、业务种类、服务领域方面的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金融资产总量的变化。金融集聚质的发展指市场化作用下的金融组织体系运行效率的改善。例如,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看,遵循着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地区金融中心—全国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这一自然演进发展过程。从金融服务业发展来看,大致划分为金融集聚区、金融增长极、金融中心等类型。不同类别的金融服务业态,既体现了金融集聚时间序列上的传承与深化,又体现金融集聚的不同阶段性。

5.层次性。由于一国的经济资源分布、经济水平和社会分工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使经济运行和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金融系统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客观上存在金融集聚的层次性。金融集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国际、国家和区域。在国际层次,金融集聚体现了金融资源集中与聚合的国际分工格局,强调了国际社会内金融产业的关联度;在国家层次,金融集聚体现了金融资源集中与聚合的国家分工格局,强调了国内金融产业的关联度;在区域层次,金融集聚体现了金融资源集中与聚合的区域分工格局,强调了区域内金融产业的关联度。

6.递进性。金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是由多层次要素复合而成的综合体。通过经济地域运动,金融产业集聚由低层次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具有递进性,体现了“金融”与“地域运动”的耦合。

(三)金融集聚与金融地域运动的内在规律

金融资源沿着“空间差异”“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式,与地域条件融合参与地域运动凝结成金融产业进而形成金融集聚,这一动态过程归根结底是集聚与辐射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在金融空间地域运动规律中的实质反映,也体现出时空视角下的金融集聚在空间位置上的确定和范围扩展以及空间序列上的关联与协调。

在资源不断积聚的情况下,核心区域得以不断“填充”“扩张”,有限的空间势必在优胜劣汰的作用下把处于劣势的资源推向周边区域,但这些资源又常常需要依靠核心区域的优势资源而存在,因此产业下游的资源能在离核心区域较近的附属区域积聚,其他缺乏竞争力的资源转向外围的边缘区域(见图3-2)。

图3-2 金融地域运动的动态模式图
资料来源:张凤超:《金融地域系统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金融集聚动态过程。金融集聚动态成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每个阶段金融产业经历在量和质两方面双重成长的动态过程。量的增加表现为金融组织体系多元化基础上的经营规模、业务种类、服务领域等方面的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金融资产总量的变化。质的发展指市场化机制作用下的金融组织体系运行效率的改善。

如图3-3所示,在初级阶段(t0—t1),即表现为AB曲线,AB曲线的一阶导数为正,斜率较小,曲线向下凹,表示金融产业正在加速缓慢上升,即产业集聚带动金融产业集聚逐步成长,金融逐步成长为产业结构不可缺少的部门,但受到成长能力的限制,金融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仅限于发挥基础作用的基础产业。在中级阶段(t1—t2),即BC曲线,斜率从加速变快到加速变慢,有一个折角,表现为金融产业开始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中占据较大份额,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条件和重要力量,发挥支撑作用,并趋于稳定。金融集聚发展到高级阶段(t2—t3),表现为CD曲线,斜率趋于稳定,曲线向上凸,表现为金融产业跃升为主导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起带头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金融集聚效应开始产生,并逐渐扩散。

图3-3 金融集聚的动态过程表现
资料来源: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金融集聚与金融地域运动。在经济地域运动作用下,金融集聚由低层次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具有内生递进效应,体现了“金融”和“地域运动”的耦合。各层次的金融要素受金融帕累托效率的驱动实现金融地域运动,但由于各要素的价值、发展轨迹及运行原理的差异性,因此参与地域运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具体形式、速率、周期、规模、强度等)都具有明显的差别,而帕累托效率机制在多样化的信号的作用下充分发挥引导功能,实现金融资源与地域运动在时空变化过程中的优化资源配置和协调组合,其根本实质是在时空上的有序演变过程中实现金融效率的空间调整和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