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总部经济理论与金融中心建设

总部经济理论与金融中心建设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总部经济理论(一)总部经济内涵与特征所谓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在具有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比较密集的中心城市聚集,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形成强大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对中心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通过制造业总部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一、总部经济理论

(一)总部经济内涵与特征

所谓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在具有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比较密集的中心城市聚集,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形成强大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对中心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属于区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具体来说属于中心城市的一种区域经济。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是知识性。企业的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知识性劳动。

二是集约性。按照总部经济模式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体现集约经济的特点。

三是延展性。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

四是辐射性。在总部经济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各种资源向欠发达地区的强力辐射。

五是共赢性。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促使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价值链不同功能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

(二)总部经济产生的内在机制

从经济学上揭示出总部聚集现象背后的内在机制,是人们理解总部经济的关键。分析总部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首先要基于以下三个条件“假设”:一是信息经济较充分发展。网络及新的通信手段的普及,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组织成本大大降低,企业有条件实现内部不同组织的空间分离。二是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随着企业规模化增大和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战略资源(信息、高级人才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且这类战略资源不能与常规资源(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的土地、能源、材料以及一般加工工人等)完全替代。三是在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两类资源的禀赋差异很大,取得的成本差异很大。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成本低,常规资源稀缺成本高;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成本低,战略资源稀缺成本高。

基于上述条件假设,我们看到,在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企业依然按照传统布局模式进行布局,即企业将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一起,无论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还是布局在欠发达地区,都不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是因为:

——如果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由于战略资源密集,企业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取得战略资源,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使得常规资源变得稀缺,企业取得常规资源的成本提高,比如,一般来说,中心城市土地价格高,环境成本高,人工工资高,等等。

——如果企业布局在欠发达地区,情形正好相反。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的取得其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战略资源稀缺,企业要取得同样的战略资源,不得不支付较之中心城市高得多的成本,甚至一些资源即使愿意付出再高的成本也难以取得。

如果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则可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价格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最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企业由于将“总部-加工基地”在一个区域布局而“损失”掉的那部分企业“利润”被“释放”出来,这种被释放出来的“利润”正是总部经济的“收益”所在。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分析。在实际中,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空间分离之后,会带来组织协调成本的增加,但同时企业也会通过内部化市场交易,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如果它们之间形成的净成本增加量小于充分利用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所带来的收益,企业就会通过组织结构空间分离的形式进行布局——多个企业总部聚集在中心城市,而且衍生出金融、保险、资产评估、会计师广告传媒、战略咨询等一系列知识型服务业集群,由此形成总部经济。

按照总部经济模式进行资源再配置,不但能够使企业取得在原有布局模式下难以取得的资源优势,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化,而且使得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发达地区密集的制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效用发挥,因此,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共同增进的经济形态。

(三)总部经济的效应

通过对于总部密集的区域的调研和理论概括,认为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至少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五种效应”:

一是税收贡献效应。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税收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税收贡献效应。无论采取哪种组织方式,总部如果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向总部所在地方上缴所得税。二是公司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效应。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其丰厚的个人收入,必然会以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二是产业乘数效应。制造业总部所在的区域,知识型服务业往往都比较发达,形成为制造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研究表明,一个制造业大型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知识型服务公司随之迁移。与此同时,总部经济所带动的商务写字楼、房地产等城市投资对中心城市的增长贡献也是很大的。通过制造业总部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是消费带动效应。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以及保障商务活动和研发活动所必需的各种配套消费;另一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旅游、购物等,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是劳动就业效应。总部经济的发展本身会充分利用所在城市的智力人才优势,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包括知识型服务业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

五是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能够提升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地位,促使这个区域的地产升值。同时,总部经济将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再造、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加快这个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总部经济属于经济学范畴,这个新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企业是构成社会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企业总是以实践为先的,从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精华,最终也会应用于企业的发展。

二、总部经济在金融中心形成中的应用

(一)总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形成

总部经济的核心特征是跨国公司、外埠大型企业的总部(包括全球总部和地区总部)集聚于某一地区或城市,企业总部作为企业的决策中心,其功能是对企业支配的资源在其经营的地理空间内进行有效配置,也就是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结合空间。所有生产要素的流动都最终表现为资金的流动,大型企业总部的决策的实施必须通过特定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来实现。所以,总部经济的形成将有利于当地金融业的发展。当然,企业总部也包括金融公司总部,金融公司总部的集中有利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和战略整合,从而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二)金融中心的形成对总部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总部密集的地区也会对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强烈的需求。一个地区发展总部经济,必定会带动金融服务业与之配套,而金融服务业的集群又会反过来促进当地总部经济的发展。就是说,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为其服务,同时国际金融中心本身的发展也会促进总部经济的形成。作为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纽约就是总部经济集中的典范。它集中了1.2万家制造业公司的总部,还集中了全球五百强中的46家总部。美国十大银行中的4家,世界最大的10家证券公司中的9家,美国十大人寿保险中的4家,美国十大财务服务公司中的3家,美国最大的6家会计公司中的4家,美国十大公共关系公司中的8家,总部都设在纽约[1]。纽约的实践证明,总部经济与金融中心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双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