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少奶奶”变为“苦出身”

“少奶奶”变为“苦出身”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少奶奶”变为“苦出身”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每一张宣传画,都有着鲜明的政治烙印和响彻云霄的空对空,一阵风,横眉冷冰冰,服务工农兵。据哈琼文生前回忆,建国十周年前夕,他接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约稿,意欲创作一幅与月份牌趣味不同的宣传画。于是,“少奶奶”倏然变成了“苦出身”,似乎惟其这般,才能彰显“幸福美好的生活”。

“少奶奶”变为“苦出身”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每一张宣传画,都有着鲜明的政治烙印和响彻云霄的空对空,一阵风,横眉冷冰冰,服务工农兵。有人用顺口溜揶揄那时的宣传画面:“红旗拳头枪,大头嘴一张。”

作为一门无声的视觉艺术,宣传画陪伴我们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历史。它曾经遍布于城市大街小巷、农村田野房舍,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号角声,鼓舞着亿万群众投身于那些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想当年,中国最顶尖的画家都曾投身于宣传画创作。

看到一幅储蓄宣传画,画中母女俩满怀喜悦的心情,小女孩手中高举储蓄存折,“为了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存钱去!”读着画稿,忽然觉得,母女俩那姿势,那神情,那场景,怎么跟画家哈琼文的代表作《毛主席万岁》如此相像呢?赶紧找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李新先生赠我的这幅哈琼文版画,两相一比照,发现储蓄宣传画除了根据主题需要对局部细节作了调整,两者几乎“拷贝不走样”,只是画技较为逊色。若是老画家哈琼文在世,未知看了会作何感想?

说起脍炙人口的《毛主席万岁》,颇有一番来历。据哈琼文生前回忆,建国十周年前夕,他接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约稿,意欲创作一幅与月份牌趣味不同的宣传画。当哈琼文来到人民广场参加节日庆典活动时,看着眼前穿着各式漂亮服饰的妇女和孩子穿梭而过,“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在游行队伍里此起彼伏,顿生灵感,形成了鲜活的构思。刚开始他画了许多草图,其中一幅抱着孩子的妇女,背景为毛主席画像。在淡雅玫瑰色的烘托下,身着黑色丝绒旗袍的妇女格外耀眼,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而鲜亮,主体人物突出,但是背后的毛主席画像也很抢眼,使画面出现两个中心,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我想去掉毛主席像,但苦于没有胆量。在审稿时,有位领导以商量的口气提出拿掉画中的主席像,我马上说好!回到创作室,赶快用水洗净肖像,接着以调了白粉的淡玫瑰色把洗干净的部位虚虚实实地画了大片的花团,改完后竟丝毫未留下修改痕迹。为了把母女的目光引向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在画面的左上角我画一个华表,使观画者也跟着妇女、华表的指引,似乎见到了毛主席。稿件再次送审,获得领导们一致同意。”

哈琼文作品《毛主席万岁》

“存钱去”储蓄海报

这一大胆的修改之举,竟让宣传画放下了身段,将抽象的口号融于生活,贴近现实,赋予激情,出于化境,取得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出版后轰动一时,誉满全国,家家户户都张贴,一版再版,印数高达200多万张。作家冰心曾以《用画来歌颂》为题,撰文赞誉这幅宣传画“画笔十分生动,看过就不能忘怀”。更叫哈琼文激动的是,南京路中百一店大楼外墙,以几层楼面的空间悬挂了一幅巨大的《毛主席万岁》。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耳边总听到“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使哈琼文尝到了创作成功的喜悦。

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风暴的当头扑来,哈琼文的宣传画自然在劫难逃。经典的画面遭遇了劈头盖脑的大批判,画家被攻击为用心险恶,是打着热爱伟大领袖的旗号贩卖“封资修”的黑货,而画中年轻母亲的形象,更成为“资产阶级少奶奶”的代言人。

所以,储蓄宣传画在“驳样”的同时,不得不对妇女形象进行较大尺度的修正:发髻上的鲜花不见了,换成了显示妇女飒爽英姿的“大辫子”;风韵十足的黑色丝绒旗袍不见了,换成了粗厚干练的短袖夏装;佩戴的银色耳环和宝蓝色胸针也不见了,素面朝天更显劳动人民的勤俭本色……于是,“少奶奶”倏然变成了“苦出身”,似乎惟其这般,才能彰显“幸福美好的生活”。

读到这里,看官不禁要问,如此明目张胆的依样画葫芦,不是有剽窃抄袭之嫌吗?殊不知,那个黑白颠倒的年月,连画家的人格尊严都可以被轻易剥夺,有谁会在意这区区版权乎?

勤俭节约踊跃储蓄宣传海报

零存整取有奖有息定期储蓄海报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早年的储蓄宣传画,喜好以母子(女)形象为题材,由此来传递聚少成多、勤俭持家的储蓄观念。这不,手头又有两幅宣传画,都不着墨描绘“三口之家”的温馨氛围,回避了家庭里的父亲角色,不经意地显露了画者的“单亲”偏好。或许是哈琼文的作品太过经典,使后辈画者都受到了惯性创作思维的影响与束缚,以致构图大同小异,如出一辙。

仔细揣摩两幅画面,发觉内容仍有差别:一是主妇身份不同。前者头发卷烫,衣着时尚,可见来自城市家庭,后者头披围巾,身穿棉褂,似是村镇妇女的特征;二是手持存单不同。前者手中“活期储蓄存折”的字样依稀可辨,而后者的存单,赫然书有“零存整取有奖有息定期储蓄——肆元户”。从这张由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印制的海报文案中悉知,这“肆元户”或“贰元户”,可享“月月存储,期限一年,月月开奖,奖多面广;存款到期,还本付息,同一市县,通存通兑”,既得随处存取之利,又有意外碰彩之喜,应能博得家庭主妇的另眼青睐。储户每月存入4元,一年下来就是48元,加上利息,再多掏一块多钱,凑满50元,另存一个定期,“紧日脚”就是这么过出来的。

连年有余储蓄宣传海报

后来在网上偶见有“肆元户”及“贰元户”存单实样出售,才晓得这其实就是一度颇受小额储户欢迎的贴花储蓄,样子就跟老底子公交月票贴花差不多,每月买上一份,一张一张小心翼翼粘贴起来,攒到年底,便能“贴”出财富的希望。现下,贴花储蓄的实样早已进了银行博物馆,但这份朴素俭约的情怀,仍叫人记忆犹新。

有一笔钱,不存就花,不花就存,这是过去年代人们的理财准则。听银行老前辈说,当年家庭主妇应付花销,喜欢把银行当作皮夹子,每天早上从活期存折里取出几块钱来,买小菜,付杂费,用剩的铜钿,赶在银行落班之前,再存进户头里。就这般存存取取,进进出出,活期账户里似乎有着流动的效益。主妇们活期“活”用,并非要跟银行职员的劳动强度过不去,而是口袋里就这么几个死钱,活法又有限,放进银行里睡上一夜,总比闲在家里强。

不像现如今的家庭主妇,手头冒出的闲钱,谁也不会愿意让它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她们看来,在低利率时代的狭窄空间里,存银行或许也是一种“套牢”。因此把钱“存”到银行以外的天地里,以赢取未来的稳定收益,也便造就了人们日趋热火的投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