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合作平台形态取向

区域合作平台形态取向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合作平台是建立在多边合作基础之上的,由双边关系发展到多边关系,逐步扩大范围,演变成多边机制,最终形成国际合作平台。按照合作内容划分有军事联盟、政治联盟、经济联盟。中国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活动,参加了金砖国家的活动,并已经成为重要的成员国。

区域合作平台是建立在多边合作基础之上的,由双边关系发展到多边关系,逐步扩大范围,演变成多边机制,最终形成国际合作平台。中国主张发展命运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自由贸易区等形态。同时还要关注西方国家主张的经济同盟、贸易协约组织等形态,找到衔接的契合点,扩大国际合作平台范围。

9.2.1 创建与发展区域战略联盟

1.战略联盟的概念和意义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共同行动而签订盟约所结成的集团”[1]。建立联盟的目的就是增强抵抗力,分享利益。建立联盟可以形成合力,联盟中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联盟所带来的利益,共同抵御外来风险。

形成联盟的原因,是由于特定的事务由单一参与者来做,或者少数参与者来做,不足以完成或者完成不圆满,通过联合利益攸关方共同来做,这种做法称为联盟。

国家之间进行战略联盟的方式有多种。按照时间长短划分有“临时性联盟”和“长久性联盟”。“临时性联盟”是根据事项时间短的特点安排的联盟,事项开始联盟就开始,事项结束联盟就结束。“长久性联盟”是事项执行时间长的联盟,可以执行多项任务,不因某一项工作完成而解散。按照合作内容划分有军事联盟、政治联盟、经济联盟。按照合作内容划分为单一领域联盟、多领域联盟、综合联盟。按照参与者数量划分为双边联盟和多边联盟等。

2.联盟状态与战略选择

中国参与建立联盟组织或参与联盟组织有四种情况:

图9-2-1 战略联盟的四种状态图

一是已经存在的联盟组织有中国参加的;二是已经存在的联盟组织,但是没有中国参加的;三是新建立的联盟或有待建立的联盟组织,可能有中国参加的;四是新建立的联盟或有待建立的联盟组织,可能没有中国参加的。对于这四种情况要分类分析,明晰是非曲折,理性判断局势好坏,坚守国家利益,当参与的一定要参与,当不能参与的也要审慎观察,不能忽视,因为,随着事态的发展可能对中国产生影响。(见图9-2-1战略联盟四种状态图)。

3.建立经济联盟组织

在是否建立联盟组织这个问题上始终存在争议,这个争议源于“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组织——“北约”和“华约”,一方以美国为代表,另一方以苏联为代表。后来人们看到军事对抗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所以就出现了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出现了不结盟运动组织(是一个松散组织)。不结盟运动组织成立于1961年9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5国发起,在开罗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有20个国家参加,至2015年年末已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这个组织包括了近2/3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55%左右。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这个组织明确规定了参加不结盟运动的5个条件: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外交政策;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实际上,建立联盟还是不建立联盟都是一个“盟”的概念或范畴,主张建立联盟的一方是一个“盟”;同时,主张不建立联盟的一方也是一个“盟”,即不建立联盟的“盟”。

现代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是主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任何一个国度都无法不与世界来往,开放是潮流,经济合作是潮流。在“抛弃”军事同盟这个观念的同时(实际上没有抛弃,还有北约存在),新的联盟组织又出现了,即经济联盟。出现了欧盟、东盟、非盟、阿盟等联盟组织。与此同时,企业之间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也建立起战略联盟组织。“许多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竞争者之间,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2]。通过合资、产权、非产权、合作、分配市场等方式构成联盟,借助合作伙伴的资源和产能让企业对自身资源进行调整,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从而获得在设计、制造、产品或服务上的共同利益。当今世界上的跨国公司无一不是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实现规模扩张的。

国家之间经济深度合作,彼此投资、互惠共赢,这本身就已经构成了“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不结盟的“盟”,建立经济联盟是客观存在。建立以我为主的经济联盟是联盟组织的高级形态。

4.发展已存在的联盟组织的关系

应当看到,在中国周边国家所包围的是各种各样的战略联盟组织,是一圈扣一圈的联盟组织,由近及远,由紧密到松散,环环相扣,彼此互补,大有联动包抄之势。这种情况有各种原因,背景很复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幅员较小,资源有限,抗拒自然灾害风险、国际金融风险、国际经济与贸易风险,以及政治风险、外交风险的能力较弱,希望通过联盟的方式获得外部资源、“抱团取暖”,增强自己的能力,“借力抗风险”,“平衡搞外交”。因此,中国应当正视这种“小国外交”的心态和方式,采取相应的大国外交策略,由“被动接招”转变为“主动出招”,“造势谋发展”,“主动搞外交”,创造某些区域发展题材,引领国际区域经济发展。

对于现在已经存在的经济联盟组织就要与其建立经济关系。例如:东盟、欧盟、阿盟、非盟等经济组织,发展中国与东盟的深度合作,发展中国与欧盟的深度合作,发展中国与非盟深度合作,发展中国与阿盟深度合作,发展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深度合作。

5.发挥已入盟的联盟组织中的推动作用

中国已经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中国于2001年10月在上海承办第9次峰会,会议通过并发表了《领导人宣言: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上海共识》和《数字亚太经合组织战略》等文件。中国于2014年11月在北京雁栖湖承办第22次峰会,会议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中国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活动,参加了金砖国家的活动,并已经成为重要的成员国。参加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and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Asia,CICA),这是一个有关安全问题的多边论坛,其宗旨是在部分亚洲国家之间讨论加强合作、增强信任的措施。“亚信峰会”是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于1992年10月在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要在亚洲大陆上建立起有效的、综合性的安全保障机制。倡议一经提出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不少国家的赞同和积极参与。1993年3月起,“亚信会议”开始活动。中国担任2014年至2016年亚信轮值主席国,举办2014“亚信峰会”。中国作为创始成员国之一参加了20国集团(G20)组织活动,20国集团由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共19个国家以及欧盟一个独立组织组成,经济总量(GDP)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则接近世界总人口的2/3,20国集团(G20)峰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中国将于2016年9月在杭州承办第11次峰会。

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国际经贸活动,应当发挥推动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引导这样的组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向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和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

9.2.2 创建与发展贸易协约组织

1.协约组织的概念与意义

协约是“指双方或多方协商签订的条约”。协约国就是通过签订协约而采取一致性行动的国家。最早有关协约国的概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结成的战争集团,后来延伸到经济贸易领域,泛指签订协约的国家都称为协约国。

协约组织,泛指缔结协约的组织。协约组织可以是地区内的国家之间缔结协约,这样的国际组织又称为地区战略联盟组织,当代协约组织的概念已经被放大了,也更宽泛了,只要承认协约约定,执行协约内容条款,履行职责,就可以是协约组织成员,不局限于一个地区,也可以跨地区,具有更宽的领域。

建立协约组织的目的也是集合力量,形成壁垒,分享协约组织中带来的利益,承担协约责任,抵御协约外的风险。

二战后世界上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协约组织就是“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世界性跨区域协约组织。另一个协约组织是《世界版权公约》(Universal Copyright Convention,UCC),194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准备,1952年在日内瓦缔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于1952年9月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各国政府代表会议上通过,1955年生效,1971年7月在巴黎曾作补充修订,截至1984年1月,已有78个国家参加该公约。这个组织旨在协调伯尔尼联盟与泛美版权联盟之间在著作权保护方面的关系,建立各成员国均能接受的国际著作权保护制度。中国于1992年7月30日递交了加入《世界版权公约》的官方文件,同年10月30日对中国生效。第三个协约组织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又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条约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华盛顿、莫斯科、伦敦签字,当时有59个国家签约加入,该条约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条约于1970年3月正式生效,截至2003年1月,缔约国共有186个,中国于1991年12月28日决定加入该公约,1992年3月9日递交加入书,同时对中国生效。除了上述三个国际条约之外,还有很多有关技术、行业、标准等方面的条约。

2.缔结协约状态分析与可能性战略选择

至今世界上的各种协约组织几乎都是由发达国家倡导建立的,发展中国家往往跟随协约缔约国采取行动。因此,率先主张缔结协约的国家,或者率先倡导缔约的国家往往都是处于主动地位,优先考虑本国利益。根据这种情况中国采取的外交策略应该是三种选择:

第一种策略选择,用好已经进入的协约组织。例如:世界贸易组织、行业发展协约、各类标准协约等,享受应有的权利,承担应有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推动协约组织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策略选择,审慎对待世界上已经存在的各类协约组织。研究其性质,观察其动向,判断其优劣,适时采取措施,或者加入,或者拒绝。

第三种策略选择,主动提出动议建立条约。或者积极主张某些协约的创建和缔结,建立双边和多边协定组织,营造对中国有利的协约组织,以创造世界游戏规则,这一策略属于高级选项。

3.关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发展趋势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该协定是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的,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决定加入TPP谈判,而中国没有被邀请参与TPP谈判。2013年9月10日,韩国宣布加入TPP谈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突破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达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对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将整合亚太的两大经济区域合作组织,亦即“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和“东南亚国家联盟”重叠的主要成员国,将发展成为涵盖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大多数成员在内的亚太自由贸易区,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

对这样一种组织发展情况要保持高度警惕。第一,这是发生在中国周边的事情,却没有邀请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参加,不合情理。第二,世界上已经有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而且中国入世时间不长,执行WTO规则刚刚取得积极进展,势头向好,此时在亚洲为何又冒出来一个所谓潜在的“小贸易组织”?第三,世界上主宰缔约国往往是大国,美国参与进谈判中来,其战略意图是要借助这样的组织方式建立经济联盟,搭建“软约束利益集团”。鉴于这三种情况,有理由要关注事态发展,秉持开放姿态。

4.参与建立中国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即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韩国、中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参加(10+6),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自由贸易协定。若RCEP谈成,将涵盖约35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将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所涵盖区域也将成为除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外世界最大的自贸区。2012年东盟年度峰会11月18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开幕,柬埔寨首相洪森在本次峰会最后一天(20日)宣布,在金边启动展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会谈,希望能在2015年年底完成谈判,之后进入实施阶段。

中国加入RCEP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RCEP组建有中国参加。中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只有中国参加的事务才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在亚洲没有中国参加的事务可以说就没有亚洲的代表性,符合中国实施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符合中国主张的在地区合作中东盟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RCEP有利于提高本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这种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本地区稳定和繁荣,东盟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单个体量小的经济聚合体,没有经济核心国,难以构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体,中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有中国参与就可以形成经济核心。

第三,RCEP组建具有可行性。已有5个“10+1”自贸区协定的基础,在准入方面没有像TPP那样设置了过高的标准,可以兼顾各个国家的发展差异性,并循序渐进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对外开放大策略应该包括建立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战略联盟,建立跨区域战略联盟,构筑命运共同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关系。只有联盟,相互之间才能具有安全感;只有联盟,才能增加信赖感,只有联盟,才能产生抱团取暖、同舟共济的行动;只有联盟,国家之间才能深度合作,取得共同发展的效果。中国可以发展的国际联盟组织有东盟、上合组织、非盟、阿盟,可以发展的潜在联盟组织有金砖国家、欧盟。从理论上而言,由双边自由贸易协定(BTA)发展至多边自由贸易协定(PTA)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利益整合方式,将多个“双边协定”合并为一个自贸区或贸易集团,积少为多,由个案整合为群案,由双边利益约束扩大为多边利益约束。另一种是多边化方式,国家与大部分贸易伙伴都已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则调整政策,主动给予非伙伴国同等的最惠国待遇。第三种是协同一体化方式,国家之间关税减让,彼此达到最惠国关税待遇要求,减让关税彼此协同。第四种是淡化方式。促进贸易自由化,弱化原产地规则,逐步溶解原来的贸易壁垒。

9.2.3 建立伙伴关系国

截至2015年7月28日,在全世界200来个国家和组织中,中国已经与17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外交部官方网站公布,2015年8月),建立了1770对友好城市关系。

1.伙伴关系国家

在已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有些国家已经成为“伙伴关系国”、“战略伙伴关系国”,从战略高度审视和维护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全局、从长远统筹规划与全面指导,开拓了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密切了国家之间的往来,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体系。

至2014年11月,已经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国家和国际组织有42个(根据媒体报道有关资料整理),基本结构是: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个)——俄罗斯。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5个)——越南、巴基斯坦、法国、巴西、欧盟。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个)——意大利、秘鲁、马来西亚、西班牙、丹麦、非盟、葡萄牙、印度 尼西亚、墨西哥、英国、阿根廷、委内瑞拉、蒙古国、澳大利亚。

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个)——德国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4个)——韩国、埃及、印度、土耳其。

战略伙伴关系(12个)——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东盟、南非、尼日利亚、加拿大、乌兹别克斯坦、克罗地亚、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智利、罗马尼亚。

全面合作伙伴关系(1个)——埃塞俄比亚

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2个)——匈牙利、波兰

合作伙伴关系(1个)——阿尔巴尼亚

2014年,中国与蒙古国、中国与澳大利亚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8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开始对蒙古国进行访问。当天,中蒙两国元首会谈中一致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澳大利亚,出席G20峰会,并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在堪培拉举行会谈,双方决定把双边关系定位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友好城市

中国于1973年启动与世界各个建交国家的主要城市建立友好城市活动,推动民间外交,密切友好往来。至2011年6月7日,中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和374个城市与五大洲129 个国家的405个省(州、县、大区、道等)和1247个城市建立了1770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资料)。其中,辽宁85对、青海13对、安徽79对、西藏7对、上海71对、山东168对、河北64对、四川67对、山西39对、湖南66对、北京61对、贵州9对、吉林54对、宁夏43对、海南46对、陕西66对、天津27对、河南94对、江苏273对、重庆33对、福建75对、广东146对、云南54对、黑龙江78对、新疆27对、江西71对、广西86对、甘肃44对、湖北80对、内蒙古33对、浙江95对。

3.尚未建交的国家

至2014年11月,世界上尚有23个国家(地区)因与中国台湾有“外交关系”而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拉美地区12个,大洋洲6个,非洲4个,欧洲1个。这些国家分别是:

拉丁美洲12国:危地马拉、巴拉圭、圣文森及格林纳丁斯、伯利兹、萨尔瓦多共和国、海地共和国、尼加拉瓜共和国、多米尼加共和国、洪都拉斯共和国、巴拿马共和国、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

大洋洲6国:帕劳共和国、图瓦卢、马绍尔群岛、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共和国、瑙鲁。

非洲4国:圣多美及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斯威士兰王国、冈比亚共和国、布基纳法索。

欧洲1国:梵蒂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