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福建浔美场

福建浔美场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福建晋江市和石狮市的交界处,深沪湾东西两岸,是浔美盐场的旧址。这项政策主要针对福建、浙江和广东三省的沿海地区,由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设立界碑,界外的沿海居民必须迁至界内。而浔美盐场所在之地恰在界外,浔美盐民成为“迁界”的对象。康熙十九年,福建地区开始展界,浔美盐民开始回到他们的故地。数百年后,浔美海盐的咸味及浔美人的历史功绩,仍被这里的人们广为传颂。

今天福建晋江市和石狮市的交界处,深沪湾东西两岸,是浔美盐场的旧址。那里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很早就掌握了制盐的工艺。唐代时,晋江被列为江南道12个产盐县之一。宋元时期,浔美场改煮盐为晒盐后,沿海从事盐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浔美盐场的生产规模不能同北方盐区盐场相比,但它一直是福建盐区最大的盐场之一。在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浔美盐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浔海粘氏

元末明初,浔海粘氏十世祖粘保遂及其兄弟粘佥为灶籍,从永宁迁至浔美盐场。明成化八年(1472),粘氏后人粘灿在浔美场出生。他并没有像他的祖辈一样从事盐业生产,而是读书习文,期待有一天能考取功名,改变自己的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弘治十四年(1501),粘灿中举。之后他走上仕途,先后担任浙江仁和知县、南京按察使等职。为官期间,粘灿兢兢业业,为民请命,平反冤狱,惩治知法犯法的官员,获得了“粘青天”的美名。

浔美社区青莲寺局部

嘉靖九年(1530),粘灿出任山西监察御史。在任期间,他了解到家乡浔美场的盐民每年都要向府库缴纳大量的粮食以完成“盐课”,此外还负担着繁重的徭役;盐民在海上运送粮食时,常会遇到强寇、飓风,造成人船俱没。粘灿深感盐民之苦,上呈奏折为民请命,希望朝廷减轻盐民负担。盐民为表达感激之情,在浔美场后蒋桥庵为粘灿建立生祠,泉州知府王仕俊题匾曰“劝忠祠”。

粘灿的贡献也提升了整个粘氏家族的威望和影响。在粘灿的影响下,粘氏后人中又有多人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明清之际,粘氏家族影响着这一带的海盐生产和社会秩序。

清初浔美“迁界”

清朝初年,政府为了不让台湾获得大陆的物资,采取了一种特殊的“迁界”政策。这项政策主要针对福建、浙江和广东三省的沿海地区,由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设立界碑,界外的沿海居民必须迁至界内。而浔美盐场所在之地恰在界外,浔美盐民成为“迁界”的对象。

从康熙元年(1662)到康熙八年(1669),浔美盐民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内迁,处于界外的浔美盐田尽废。考虑到盐系百姓日食之物,朝廷部分恢复了浔美盐场“近界内”的13个埕,即使这样,也大大影响了浔美盐场的正常生产。此外,朝廷担心场内盐民沟通海贼,于是设置了军事机构“寨”,对盐场进行统一管理。盐丁们早上出界晒盐,晚上回到界内的家中。他们必须向守界官兵出示颁发的腰牌才能出入盐场。

清政府的迁界政策是对付台湾明郑势力的特殊政策,虽然对浔美场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但毕竟具有战时的特殊性。康熙十九年(1680),福建地区开始展界,浔美盐民开始回到他们的故地。当时政策的转变离不开平定台湾事业的成功,而这个故事又与浔美盐场的另一个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

浔美出了个施将军

康熙元年福建沿海迁界图 (出自《福建省历史地图集》)

天启元年(1621),施琅(1621—1696)出生于福建晋江市浔美南浔村。由于家庭贫困,施琅很早就辍学了。3岁时,他就开始承担采薪、佣工等繁重劳动,以贴补家用。这些劳作锻炼了他的体魄,年轻的施琅臂力过人。通过拜师学艺,施琅学会了武术和阵法,并熟悉海上风浪和舟楫驾驶。17岁时,拥有一身武艺的施琅加入海盗郑芝龙(1604—1661)的部队,成为一名千夫长。南明永历三年(1649),施琅又跟随郑成功走上反清复明的道路,智勇双全的他很快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

施琅雕像

但后来,施琅因为一些琐事得罪了郑成功,愤怒不已的郑成功诛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兄弟。施琅怀恨在心,加之走投无路,只好投归清廷。顺治十六年(1659),清廷提升施琅为同安总兵,后来又提升他为福建水师总督。他向朝廷上书要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获得康熙帝的赞许。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逾六旬的施琅督率水军由铜山出发,穿过台湾海峡,攻下澎湖,扼住交通咽喉,之后兵锋直指台湾。这时,台湾地区的统治者是郑成功之孙郑克塽。郑克塽受到了施琅四路大军的包围,清廷还对他实行了招抚政策。在各种压力之下,郑克塽向清军投降。施琅这位出生于浔美盐场的将军成了统一台湾的大功臣。

东南之滨的盐场,依山傍海的浔美,是一片人杰地灵之地。从这里走出了为民请命的文官,也走出了收复台湾的武将。数百年后,浔美海盐的咸味及浔美人的历史功绩,仍被这里的人们广为传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