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宋元明清的盐引制

宋元明清的盐引制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盐引,是中国古代商人运销食盐的凭证。中国历史上,围绕着盐引制,上演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历史悠久的专卖凭证盐引制,最早出现于宋代。盐引元代继承了前朝的盐引制度,并对其进行调整,在主要产盐区置都转运盐使司,在非主要产盐区置茶盐转运司或盐课提举司,管理地方盐务。商帮形成的原因很多,明清盐引制的推行就是其中之一。

盐引,是中国古代商人运销食盐的凭证。所谓“盐引有价”,就是指商人只有从政府那里购得盐引之后,方可从事食盐贩卖。这一始创于宋代的制度,成为以后各王朝管控盐业的特殊方法。盐引制出现后,智慧的政治家们利用它制定了利国利民的政策,一些商帮也因盐引而兴。中国历史上,围绕着盐引制,上演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历史悠久的专卖凭证

盐引制,最早出现于宋代。有宋一代,商人运销食盐的程序和细节虽经历数次变化,但大体来说都可以分为发钞、支盐、引运和住卖四个步骤。商人从政府那里购买盐引,盐引上写着具体的支盐数量、运送时间、地点等信息;然后,商人拿着盐引到盐产地支盐;再将这些食盐运送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贩卖。盐引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过去官收、官运、官销的食盐专卖制,一方面牢牢把握了食盐运销的中心环节,保证了国家税收;另一方面,通过放权于商人,提高了流通效率,使一批商人因盐致富,从而成为中国盐政史上的一大创举。

盐引

元代继承了前朝的盐引制度,并对其进行调整,在主要产盐区置都转运盐使司,在非主要产盐区置茶盐转运司或盐课提举司,管理地方盐务。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元代,盐引成为商人运销食盐的凭证。元朝定期给诸王和妃子的“分例”(按照定例发放的钱物)中甚至也包括盐引;皇帝给臣子打赏时,盐引也常列其中。由此可见,盐引不仅是食盐的专卖凭证,同时也成了一种财富的象征。

盐引与边防

明朝建立以后,退居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时时伺机南下,威胁着大明的边疆。明太祖朱元璋曾四次下令北伐,明成祖朱棣也曾五次亲征,但都未能根除蒙古残余势力。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不得不实行卫所军屯,同时加修长城等防御措施。在北方一线,大量的边军驻守在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消费区。

为解决北方边镇兵马的粮饷供应,明太祖曾大力推动边区军民垦荒屯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边地苦寒,屯粮产量仍难以满足几十万兵马的需要。洪武三年(1370),山西行省上奏建议推行利国、惠商、便民的“开中法”,很快得到了朱元璋的许可。那么,究竟什么是开中法,它与盐引制又有什么关联呢?所谓开中法,就是指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以换取盐引的制度,这是明政府给予销盐专利的特殊政策。根据开中法,盐商们需要按照招商榜文的规定,先将粮食运送到规定的边塞军区,再换取运盐的凭证——盐引;然后,商人们便可凭着盐引到盐场支盐,将食盐运送到指定的区域进行销售

由于长途运输粮食耗费巨大,商人们便开始在边区雇佣劳动力开垦土地,一时间,出现了所谓的“商屯”。虽然开中法在后期也出现了很多弊病,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制度的推行解决了困扰明政府已久的问题,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盐引与商帮

明清时期,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开始崛起,形成了所谓的“商帮”。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商帮中,最有代表性的两支当属晋商和徽商。商帮形成的原因很多,明清盐引制的推行就是其中之一。

徽商故里

明初实行开中法时,最初是在山西大同镇推行。山西商人近水楼台,捷足先登,逐渐取得销运食盐的特权,成为“纳粮换引”的中坚商人群体,一代晋商由此兴起。他们经营票号,从事茶马运输,逐渐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商帮。

来自安徽南部的徽商是明清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商人群体。徽商的崛起比晋商晚了近50年。当开中法执行到后期,因为程序太过复杂,弊端开始出现。弘治年间(1488—1505),户部尚书叶淇建议:取消开中法,由朝廷把盐引卖给总商,总商用巨额资金购买盐引后,再把盐引零售给分散的商人。于是,盐引制度走向了“折色制”——商人可直接在盐运司纳粮换取盐引,而无须运粮到北疆。安徽商人牢牢地抓住了盐引制变革的关键时期,乘势而起。在全国最重要的两淮盐区,安徽籍总商占据半壁江山,成就了徽商历史上的辉煌。

关于盐引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项制度设立之初,统治者只是希望运用它来精简机构、提高盐业专卖的效率,没有想到它会牵动着宋元明清历史的发展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