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二元学习的关系研究

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二元学习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在对产学研合作模式关系强度特征和组织二元学习本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二元学习的关系,以此提出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策略。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关注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二元学习的关系,而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代表企业方和学研方之间的不同关系程度,呈现

韦 影 王梦婷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组织二元学习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建立为组织学习提供了平台,研究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关系强度特征和组织二元学习本质出发,根据产学研各方合作关系的持续时间、交互频率、资源配置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为两类,识别不同类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二元学习的关系并提出理论框架。最后结合宁波海天集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字:产学研合作模式 探索式学习 利用式学习 关系强度

一、引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企业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及结构优化:多层次研究”(71102171,2012.01-2014.12);浙江省社科规划“之江青年课题研究”成果(11ZJQN057YB,2012.01—2014.12)。

一直以来,合作模式都是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国内外学者围绕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选择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较少有学者从组织学习视角出发探究产学研合作的选择问题,仅有少数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情境下的组织二元学习的规范分析[1]和实证研究[2][3]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复杂动荡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既需要利用式学习来确保已有的灵活性,又需要探索式学习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4]。组织学习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为一种典型的组织间合作形式,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活动,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为组织间学习提供了平台和机制[5]。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需求,同时也能体现其组织学习倾向。

产学研合作在帮助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同时,也为合作参与各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Coleman(1988)、Burt(1992)和Uzzi(1997)等学者认为,组织学习主要由关系结构即组织间的联系模式决定[6]。作为一种结构功能模式,合作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的反映,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强度特征。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合作创新主体架构了两种强度不同的合作关系,即强关系和弱关系[7]。关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文献研究已经表明,不同关系强度对组织二元学习的影响存在差异[6][8][9]。而产学研合作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网络,呈现不同关系强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二元学习之间必定存在不同联系。因此本文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关系强度特征出发,结合组织二元学习本质,来识别不同类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二元学习的关系。

企业能否通过产学研合作有效地进行探索式学习或利用式学习与其采用哪种合作模式密切相关,理解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学习类型的关系,将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战略发展和产学研合作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从而真正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本文在对产学研合作模式关系强度特征和组织二元学习本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二元学习的关系,以此提出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策略。

二、概念界定

(一)组织二元学习

根据March[10]对组织学习的分类,组织学习可以分为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的技术变革要求企业不断根据外界环境调整战略目标,而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与创新过程紧密相连。企业促进战略变革的方法之一便是通过外部网络进行探索和利用[11],一方面要维持现有的稳定性,利用现有的竞争能力,以获取既有产品和服务的最大回报;另一方面要探索未来的优势来源,创造新的理念和运营方式,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以应对新兴市场[1]

本文遵循March[10]和Gupta等人[12]的观点:利用式学习是组织对已有能力、技术和范式等的提炼和拓展,探索式学习是指组织对新知识、新技术等的寻求和发现;两者都包含学习,但在学习类型和量上存在差异。联系本文的研究情境,从企业视角出发,我们认为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的是与其现有知识、技术差异较大的新知识、新技术即为探索式学习;如果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所接触的是已经熟悉的知识,旨在深入、细化现有知识和技术则为利用式学习。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熟悉和新颖都是对企业自身而言,并非是对整个行业。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表1),两者之间的差异会影响企业对外部技术网络的应用。

表1 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March(1991)整理。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

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分类研究[13][14][15],具体可分为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共建实体、人才联合培养、咨询顾问等合作模式。从企业视角看,合作研发是最重要的渠道,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共建实体、委托研发、人才联合培养等,且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最关注的是提高产品性能、增加产品功能及开发全新产品等[16][17][18]。结合国内产学研合作的实际,在分析和总结现有关于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的基础上,本文把国内企业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归纳为六大模式。表2展示了这六大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点和运用频率。

表2 国内主要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点和使用频率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王文岩(2008)、李梅芳等(2012)和仲伟俊等(2009)整理。

除常见产学研合作模式外,参与会议也是值得探讨的一种模式[18],因此,本文也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与其他五种模式一起进行分析。在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方面,多数学者认为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9][20][21]

三、研究框架

现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渠道适用于企业不同的组织学习类型[3],且不同性质的产学研合作成果对企业组织学习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或有利于探索式学习,或有助于利用式学习[2]。另有学者将产学研合作系统作为组织二元学习的平台,来研究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平衡机制[1]。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关注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二元学习的关系,而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代表企业方和学研方之间的不同关系程度,呈现不同强度特征,作用于不同组织学习类型。因此,本文从分析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关系强度特征出发,结合组织二元学习本质来探究两者的关系。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关系强度特征

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合作创新主体架构了两种强度不同的合作关系,即强关系和弱关系[7]。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一种结构功能模式,实质上表达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中的合作结构,是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的体现。无论产学研合作具体模式怎样,其性质最终可以由以下方面决定:大学参与合作的组织资源、合作持续时长、合作关系正式化程度[22][15]。根据Granovetter的研究,主体间关系强度可以用交互时间、情感强度、亲密度(相互信赖)、互惠服务来衡量[23],并且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组织学习导向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交互范围、频率、持续时间、信任等方面存在差异[24]。因此本文根据上述关系强度特点,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进一步划分(如表3所示)。

表3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划分

续 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Bonaccorsi&Piccaluga(1994)、D’Este&Patel(2007)整理。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利用式学习

利用式学习的本质是精炼、细化当前知识。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提高现有产品的性能或完善产品功能,关注的是当前利益,此时企业呈现利用式学习特征。

1.强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利用式学习

合作研发模式多由企业根据生产和市场需求向学研方提出技术合作要求,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开发。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市场导向明确,合作各方交流频繁,在合作各阶段相互依存、互为反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知识的深入学习,是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使用频率最高的合作模式[14][18]。在合作研发模式下,企业熟悉合作内容相关知识且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紧密的合作过程使企业与学研方建立信任关系,这有利于双方共享细化知识,开展利用式学习进行技术改进、创新。共建实体模式要求合作方必须形成自负盈亏的公司组织形式,因此,在合作中科研需求始终要服务于经济利益,偏向于技术经营[13]。另外,学研方和企业的人才联合培养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企业也会借助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针对企业运作的应用型人才,旨在增强企业当前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如雅戈尔集团与浙江纺织服装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联合培养管理类人才,以提高公司当前的生产效益。

在上述模式下,企业着眼于当前利益,产学研合作关系持续时间长、交互频率高,企业投入资源丰富,双方互惠程度高。提高产品性能和完善产品功能占企业产学研合作内容的大部分比例,而合作研发模式是企业运用频率最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16],可见合作研发模式更有利于企业利用式学习的进行。强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利于合作各方彼此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彼此知识传递的意愿,便于现有知识的利用和重组,能使合作关系中的成员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6]。企业和学研方能更快地交换和分享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制度化的路径来促进知识的流动[25]。具有职责明确、程序集中、流程精细等强关系特点的强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更适合企业开展利用式学习导向的组织间合作[26]

2.弱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利用式学习

咨询顾问模式是企业常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研发密集型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而且这些企业往往拥有长期合作对象,合作关系稳定,相较于非正式交流渠道,其正式化程度高。该模式通常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学研方提供技术咨询及顾问服务,旨在找到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27]。咨询顾问模式有助于利用式学习的开展,通过对已有技术的深化和提炼,不仅增强了市场机会,也丰富了相关技术领域的经验和知识。但咨询顾问模式常伴随着其他合作关系发生[28],且并非持续性行为,因此互动频率相对较低、双方投入资源较少,呈现弱关系的特点。在这种模式中,学研方通常是为企业解决在当前生产和技术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是解决当前技术需求的模式。且企业对产学研合作中接触的知识、技术是已经熟悉的,体现出利用式学习特征。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探索式学习

当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内容围绕开发全新产品、获得最新行业信息等技术创新活动展开时,企业的组织学习类型则为探索式学习。

1.强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探索式学习

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在某种情况下,也有利于探索式学习。当企业和学研方联合培养的是具有研发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时,相较于其他人才,这类人才更能帮助企业注入新理念、新思想,更能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程[3]。如三一重工和华中科技大学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存在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双方共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开办三一集团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实行企校双导师制,共同培养技术、研发高层次人才,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2.弱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探索式学习

产学研合作模式中,非正式合作形式多样,如企业参与高校举办的学术研讨会,科研人员和企业人员个人层面的非正式信息交流等,其中参与会议是企业获取最新、最前沿技术信息的有效途径,能帮助企业通过获得最新行业动态来激发企业的创新灵感。在这些非正式合作模式下,学研方向企业提供的咨询服务有时是临时性的,有时是公益性的,双方互动频率低、持续时间短、资源配置少,呈现弱关系特征。委托研发这种产学研合作形式是指企业委托学研方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材料等进行研究开发[13]。虽然委托研发作为经济法律行为[13]具有正式的协议,但主要的研究任务是由研究实力较强的学研方进行操作,企业参与度不高,基本上是资金的投入,双方交互频率低,合作持续时间较短,双方的关系松散呈现弱关系的特征。

在参与会议和委托研发模式下,产学研各方的合作关系是“有机的”,企业和学研方之间存在一座跨越界限传递异质性信息、知识的桥梁,低信息冗余度和低成本优势更有利于异质信息的传递及新知识的发现[8]。探索式学习的本质在于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企业通过这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获得的新知识和信息有助于用新方法来处理现存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工作程序灵活、职责模糊的有机组织间合作更适合探索式学习的进行,更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及技术的创新[26]。因此,弱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更有利于这种“有机化”合作关系的形成,更支持探索式学习的开展。

基于上述分析,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征和组织二元学习的本质出发,本文提出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二元学习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组织二元学习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关系

注:圆圈面积大小表示圆圈中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使用频率高低,面积越大表示使用频率越高。

从总体上看,弱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由于低信息冗余度能更好地传递异质性知识,提供新观念和新方法,有利于企业进行探索式学习。而强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企业与学研方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提高合作效率,有助于企业解决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关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文献研究已经表明,强合作关系更有利于共享细化和深度的知识,也就是更支持企业的利用式学习;弱合作关系则因发挥“信息桥”的作用而更有利于探索式学习[6][8][9]

四、案例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1)研究方法。关于组织学习的研究,纵向案例研究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单案例研究可以用于研究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从这一案例中得出的结论将有助于加深对于同类事件的理解[29]。在企业产学研合作活动中,合作模式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组织学习倾向。采用纵向案例研究能够更好地分析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与组织二元学习的协同演化关系,从而有助于保证研究深度,所得结论有助于加深对同类事件的理解。鉴于此,本文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展开分析并检验上文提出的研究框架。

(2)企业资料。1966年于宁波成立的海天集团,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至2013年海天集团已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注塑机制造企业,总资产已超过108亿元,在塑料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十分具有代表性。海天成功的公司形象与响亮的品牌效应归功于企业将全部的精力与财力投入在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中,与其不断的组织学习及丰富的产学研合作活动紧密相关,非常适合组织学习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研究。本文采取网络收集的方式获取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已发表的有关研究海天的文章以及从行业或专题材料中选取的文章;直接从海天获得的材料,主要是网站信息和年报资料;媒体报道,海天作为国内注塑机业的领军企业经常受到新闻媒体关注、报道。

(3)阶段划分。在纵向案例研究中,首先要进行时期的划分。根据海天集团董事长的讲话资料显示,海天的发展历史被划为四个时期:初创期(1966—1970年)、探索期(1971—1990年)、规范发展期(1991—2000年)、高速发展期(2001年至今)。由于海天于1971年才正式介入注塑机行业,故剔除初创期。在借鉴彭新敏等[30]的研究基础上,充分考虑海天注塑机不同阶段的产学研合作情况和合作模式的变化,本文最终把海天注塑机的产学研合作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如表4所示。

表4 海天注塑机产学研合作进程的阶段划分

续 表

(4)数据编码。案例分析应对构念进行清楚的界定,降低作者主观认识造成的变差[31]。本文所分析的组织学习包括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两个维度,如果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目的主要是深化和升级现有技术和利用已有知识,则为利用式学习;如果是为了获取新知识,探索新技术和业务领域则是探索式学习。根据上述收集数据的方法,并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章,本文初步获取了新闻报道30篇,相关文献和专题文章12篇。数据编码过程由主要研究成员进行整理并通读案例资料,然后由研究团队中的3名成员分别独立进行渐进式编码,在编码时以初步构建的理论模型及涉及的主题、构念为参考依据。通过对这42篇文章进行编码处理,本文得到了114个条目。其中至少2人同时编码一致的条目才进入构念条目库中,最终确定97个条目,再将这97个条目根据构念进行二次编码。编码提炼过程如表5所示。

表5 编码提炼过程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

(1)探索期(1971—1990年):初入塑机领域的海天,技术基础薄弱,以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为主。这个阶段海天并不具备塑机领域的先验知识和经验积累,所以需要搜寻外部技术,寻找科研机构的帮助,其技术来源主要是向该领域技术成熟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购买,如表6所示。这个阶段的海天找到了作为塑料加工机械领域中的顶级学术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及上海轻工研究所,前期的合作方式以成果转化[1]、咨询顾问为主,技术创新的关系强度较弱。该阶段企业完全按照技术输出方的标准生产,旨在生产与技术输出方同样水平的产品。从知识距离来看,此时的海天学习的是陌生、外来的知识,因此以探索式学习为主,且网络连接结构松散,体现弱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征。该阶段探索式学习占主导地位。

表6 海天第一阶段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资料举例

(2)规范发展期(1991—2000年):经过探索期的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海天学习了相关的技术和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这一阶段的海天致力于开发新产品,总体战略是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以工艺创新为主,如表7所示。由于该阶段海天的学习侧重对市场的把握,其产学研合作活动也是围绕着市场需求进行研发或产品、工艺改进。在第一阶段合作的基础上,该阶段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由弱变强,具体形式以合作研发为主。企业接触的是已经熟悉、现有的知识,体现利用式学习的特征。与此同时,海天也清楚地认识到突破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在利用式学习之余也兼顾探索式学习。

表7 海天第二阶段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资料举例

(3)高速发展期(2001年至今):进入21世纪,海天主要任务是针对本地市场进行改进创新,积累研发能力,实现自主研发。这一阶段的海天与学研机构同时保持着广泛联系,产学研合作形式趋向多样化、知识特性多元化,技术创新网络趋于强大,如表8所示。一方面,海天与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如2005年,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同投资创建了“宁波海天北化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组建了“海天浙大塑机研发与信息集成平台”。另一方面,海天积极参加业界各种高级会议,广泛建立与高校的联系,以及时获取最前沿技术信息,有利于探索式学习的开展。在技术创新的征程中,海天集团积极依托产学研合作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积极开展大量利用式学习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探索式学习。

表8 海天第三阶段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资料举例

五、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海天案例三个阶段的纵向分析,发现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二元学习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两者关系模型。海天的组织学习类型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关系如图2所示。首先,在探索期,海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成果转化、技术咨询等形式为主,与学研方的联系呈现弱关系特征。由于是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几乎没有技术基础,因此海天这一阶段以探索式学习为主。其次,进入规范发展期,其产学研合作形式主要是合作研发模式,与学研方合作关系由弱变强,更有利于该阶段利用式学习的进行。最后的高速发展期,企业技术创新网络逐渐稳定,海天不再满足于已有技术的改进,渴望实现突破,通过与学研方的多元化合作,如共建实体、合作申报课题、参与会议等模式,强弱关系并存,探索式与利用式学习兼顾,不断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征程。

图2 海天组织学习类型与产学研合作模式匹配过程

注:实线表示强关系,虚线表示弱关系;阴影部分表示海天该阶段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二元学习的关系。

本文主要结论为强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利于利用式学习,弱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则更有利于探索式学习。本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组织学习视角下产学研合作领域的相关研究。以往有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模式和组织二元学习的关系提出一些看法,但并未做深入探讨[3]。而本文用案例分析方法,引入关系强度视角,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强、弱关系两类来分析其与组织二元学习的关系,为研究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另外,本文部分回应了Granovetter(1985)提出的相对于强关系而言,弱关系更有利于传递异质性知识和信息的观点。从本文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强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来进行利用式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旨在解决当前短期的技术、生产问题,没有立足于长远发展的眼光。但从海天的产学研合作实际中,我们可以看出弱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如参与会议对企业获得新知识、新市场等的重要性,探索式学习可能带来更长远的发展机会。这从侧面说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平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4][10][32]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时,采用强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更有利于利用式学习的进行,弱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则更有利于开展探索式学习。其次,从整体发展上看,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行业特征等因素,通过多元化运用强、弱关系产学研合作模式,来平衡组织二元学习,并适时调整才能进一步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另外,本研究虽丰富了产学研合作领域研究,但仍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由于单一案例研究所固有的局限性,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其次,组织学习领域二元性研究的根本在于处理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间的矛盾[33],但本文并无涉及两种学习的平衡研究,而产学研合作情景中的组织二元学习平衡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值得继续研究的方向之一。最后,我们希望能在此研究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以检验结论的推广性。

参考文献

[1]王利敏,袁庆宏.产学研合作中双元性学习的平衡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2):17-24.

[2]BISHOP K,D’ESTE P,NEELY A.Gaining from interactions with universities:Multiple methods for nurturing absorp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11,40(1):30-40.

[3]JOHN P W,WESLEY M C,RICHARD,R.N.Links and Impacts:The Influence of Publ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R&D[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23.

[4]LAVIE D,STETTNER U,TUSHMAN M L.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ithin and Across Organization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10,4(1):109-155.

[5]刘璇华.产学研合作中组织间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4):112-118.

[6]SHAD S M,SCOTT A S.Relational Archetypes,Organizational Learning,and Value Creation:Extending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236-256.

[7]喻科.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及动态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2):82-87.

[8]蔡宁,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性及其协同演化——以海正药业技术创新网络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37-144.

[9]CARRIE R L.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Employment Practi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3):p á gs.538-555.

[10]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11]DITTRICH K,DUYSTERS G,MAN A P.Strategic repositioning by means of alliance networks:The case of IBM[J].Research Policy,2007,36(10):1496-1511.

[12]GUPTA A K,SMITH K G,SHALLEY C E.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693-706.

[13]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05):37-40.

[14]仲伟俊,梅妹娥,谢园园.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174-181.

[15]D’ESTE,P,PATEL P.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UK: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7,36(9):1295-1313.

[16]李梅芳.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D].Unpublished博士,武汉理工大学,2011.

[17]FUENTES C,DUTRÉNIT G.Best channels of academia-industry interaction for long-term benefit[J].Research Policy,2012,41(9):1666-1682.

[18]李梅芳,刘国新,刘璐.企业与高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009):154-160.

[19]张千帆,方超龙,胡丹丹.产学研合作创新路径选择的博弈分析[J].管理学报,2007,4(6):748-755.

[20]ARZA V.Channels,benefits and risks of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for knowledge transfer:conceptual framework inspired by Latin America[J].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010,37(7):473-484.

[21]BEKKERS R,FREITAS I B.Analysing knowledge transfer channel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To what degree do sectors also matter?[J].Research Policy,2008,37(10):1837-1853.

[22]BONACCORSI A,PICCALUGA A.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J].R&D Management,1994,24(3):229-247.

[23]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1360-1380.

[24]GILSING V,NOOTEBOOM B.Density and strength of ties in innovation networks:an analysis of multimedia and biotechnology[J].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05,2(3):179-197.

[25]DYER J H,NOBEOKA K.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The Toyota cas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345-367.

[26]OSHRI I,PAN S L,NEWELL S.Trade-offs between knowledge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activities[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Practice,2005,3(1):10-23.

[27]WRIGHT M,CLARYSSE B,LOCKETT A,et al.Mid-range universities’linkages with industry:Knowledge types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J].Research Policy,2008,37(8):1205-1223.

[28]PERKMANN M,WALSH K.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open innovation: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4):259-280.

[29]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Sage publications,2013.

[30]彭新敏,吴晓波,吴东.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企业网络与组织学习平衡模式演化——海天1971—2010年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1,(4):138-149.

[31]毛基业,李晓燕.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9)综述与范文分析[J].管理世界,2010,(2):106-113.

[32]朱朝晖,陈劲.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及其平衡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29(10):54-58.

[33]刘洋,魏江,应瑛.组织二元性:管理研究的一种新范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6):132-142.

【注释】

[1]根据李梅芳(2012)的研究表明,企业使用成果转化模式的频率非常低,因此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但鉴于海天探索期的产学研合作情况,成果转化确为其主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