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1 关于物流产业升级的研究国外针对产业升级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实际中更应关注的是企业的制度创新,所以要深化国家物流管理体制创新,并积极尝试进行物流行业的体制创新。目前,对平台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

1.1.1 关于物流产业升级的研究

国外针对产业升级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产业升级一般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它分为产业间升级和产业内升级两类。20世纪90年代,由经济学家罗斯托等人提出的主导产业演变理论认为,每个阶段的演进都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日本学者赤松要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雁行模式,他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交替发展的。钱纳里及其合作者(1986)提出,在结构转型时期,劳动力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国家产业结构转变要受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初始结构及它所选择的发展政策的影响。Gereffi(1999)认为,产业升级将使厂商或经济体改进其自身的能力,并移向更具利润及知识、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同时,他提出了物流产业升级范围扩展模式,即物流企业内部升级模式、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地域性升级模式和国际性区域升级模式四种。Humphrey和Schmitz(2000)则首次清晰地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四种类型:工艺(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国内学者针对物流产业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0年以后。宋迎春(2010)提出,物流产业应该以物流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物流资源整合能力为导向,选择特定的升级路径。同时,他指出产业升级的层次性与非递进性决定了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针对不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设定不同的升级目标,构建模块化物流集群是我国有效实施物流业升级的策略选择。张宝友、孟丽君等(2012)利用2001~2010年我国物流产业及其不同部门的标准存量和产业升级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物流产业标准与产业升级的关联性。逢锦荣(2012)从服务模式创新视角研究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唐承丽、周海兰等(2013)提出以创新能力、开放程度和效益能力为内容的发展方式转型;以潜力产业发展、产业集群为内容的产业转型;以发展潜力、环境效益为内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生产服务为内容的服务转型。王之泰(2013)提出,现代物流产业的升级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运行创新和方法创新等方面。但实际中更应关注的是企业的制度创新,所以要深化国家物流管理体制创新,并积极尝试进行物流行业的体制创新。

1.1.2 关于平台机制的研究

国内外对平台机制的研究都开始得比较晚,主要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国内研究平台经济的代表学者徐晋(2013)认为,平台本质上就是市场的具化,也就是传统隐性交易市场显化的结果。从经济学层面看,平台可以存在于现实世界,也可以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该空间引导或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并且通过收取恰当的费用而努力吸引交易各方使用该空间或场所,最终追求收益最大化。目前,对平台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

第一,平台的外部性及相关收费研究。Hagiu和Andrei(2009)研究了网络外部性的决定因素后提出,网络外部性是由平台自身产生的一种固有效应。Evans(2003)提出,平台使用费应与会员费有所区分,平台使用费或浮动费用会对交易双方的交易意愿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他们通过潜在交易可能获得的净利润;平台会员费或固定费用,决定了平台的双边终端用户的数量,当双边用户无法就会员费及相应的外部性进行协商时,平台定价结构的设计将会对固定费用产生直接影响。他还提出,对市场上至少一方而言,多属行为是必需的,如此才能在平台之间不兼容或不能互通时进行交易。

第二,平台的竞争机制研究。Rochet和Tirole(2003)认为,当一定比例的买方具有多属行为时,买方有能力转移到其他竞争性平台上,买方针对给定平台的需求弹性是增加的。同时,买方的多属行为将导致平台努力控制卖方,引导卖方从这些竞争性平台中进行选择。Guthrie和Wright(2003)提出,对线性需求函数而言,平台竞争并不必然导致价格结构最优化。平台的长尾特征是对传统规律的颠覆,在平台的汇聚能力与集聚效应下,平台企业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所说的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多原先被忽视的客户。Rochet和Tirole(2003)认为,当表面上各自独立的客户组通过相互之间的需求被连接起来,而作为媒介的平台使这个间接网络外部性内在化时,平台之间就会发生竞争。Ambrus和Rossella(2004)创立了一个模型,提出在平衡状态下,一个平台向一边收取的会员费高于另一边时,竞争对手平台就遵循相反的价格策略。Emmanuel和Andrei(2008)在分析寡头平台双边市场竞争战略互动过程时指出,与单边市场不同,双边市场寡头平台竞争战略空间和平台间在功能上的比较优势依赖程度更高。多边平台竞争的核心就是不断降低交易多方的搜寻成本和共享交易成本。Carliss和Woodard(2008)指出,平台竞争是推动平台进行形态演化和功能跃迁的重要动力。Huang和Duan(2012)认为,平台竞争关键体现在用户临界规模,也就是平台容量上,在平台容量超过其临界规模时,电子商务平台内的正反馈机制将使其获得竞争能力;否则,在负反馈机制作用下,电子商务平台将会失去竞争优势而在对手方的压力下发生萎缩甚至消亡。

第三,平台的定价机制研究。纪汉霖等(2006)提出,在定价策略上,双边市场和单边市场有所不同,平台企业面对价格弹性不同且之间存在网络外部性的两边,定价的焦点是如何为交易平台的两边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平台往往不拘泥于某一边的盈亏,而采用不对称定价策略,以低价大力培育客户基础,通过网络外部性的作用来吸引更多的用户到平台上来交易,并在另一边收取高价以保证平台的收入和盈利。Wilko和Alexander(2008)也认为最大化的倾斜不对称定价是在弹性需求不变下的利润最大化。通过以尽可能低的定价对富有弹性的市场的一边提供平台服务会使这一边产生最大化的需求,并且这种高弹性的、全员性的参与及较低的市场价格将吸引双边市场的另一方,而市场的另一方则是价格弹性较小方,平台则可收取较高的价格。

1.1.3 研究意义

通过以上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当前相关的研究虽然已经比较广泛,但是有几个方面很少涉及:第一,对物流平台的运作机制没有专门研究。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它具有很强的服务功能,它集中于商贸流通领域,目的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商品流通,有自身的特殊性。第二,对物流产业的升级很少从平台的角度进行研究。以往物流产业的升级研究主要是从技术更新、资源整合、政府扶持等角度展开,而从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平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值得从这个角度深入研究。第三,对平台的运作机制研究不够全面。当前的平台研究主要是从平台属性、竞争机制、定价机制和平台演化等方面展开,对平台的构建机制、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的研究很少,而只有把这些方面都解决好了,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在这个系统内的良性闭路循环,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本书将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争取有新的突破,以弥补原有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