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不论在广度上、深度上和历时长度上都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空前未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自由经营论传统教义面对这种空前严重的危殆局势,实在再也无法自圆其说。比如说,传统经济学认定经济危机是经济机体临时失调,均衡遭受破坏,通过市场调节可以自动恢复均衡的一种过渡现象。这样,它势必是短暂的、局部的、温和的。而这次经济大危机持续4~5年,显然不是短暂的。它波及一切经济部门和经济领域,同时又是国际性的,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无法幸免,显然不是局部的,而且严重到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全部毁灭”的危险,也显然不是温和的。总之,这些传统经济学教义对这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确实完全无法加以解释。又比如,传统经济学歌颂资本主义经济机体具备着充分的完善性与和谐性,可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得十分协调,而这次经济大危机严重到这种程度,使资本主义经济再也丝毫谈不上“完善性”、“和谐性”了。面临这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资产阶级经济理论陷入极度混乱和危机。琼·罗宾逊后来回顾说:当时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处于“可怜的混乱状态”,由于不能解释就业水平如此低落而趋于破产,她归结为自己平生所经历的“经济理论的第一次危机”(35)。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以英国为例,经济学界在探索经济大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方面陷入可怜的混乱状态,垄断资产阶级亟须一种新的经济学说,对这种空前严重的经济病症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藉以解救岌岌可危的困窘局势。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正是处在这种紧急关头,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紧迫需要,脱颖而出的。因此,在清查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的时代背景时,除上述关于英美等国当时的经济危急事态而外,还必须对作为凯恩斯的主要论争对象:新古典学派经济学的有关重点论点,作一简要的介述。
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剑桥学派的经济学说,即新古典经济学。这个经济学说是从李嘉图以后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发展、演化而来的,马歇尔采用折中调和手法,编制成为空前庞杂的折中主义庸俗理论体系。
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支柱是萨伊定律:“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萨伊以实物经济为出发点,认定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货币只是起一种交易媒介的作用:在以产品换钱、再以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方便交易的媒介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换另一种货物。(36)因此,每一个卖主同时也就是其他商品的买主,而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更多的供给表示更多的需求;总供给≡总需求。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需求不足,否定了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这种事态的存在。他也承认,暂时的、局部的生产过剩和失业是可能的,但那只是由于其他部门的生产不足:“某一种货物所以过剩……因为别的产品生产过少”(37)。因此,克服这种局部生产过剩的办法是扩大生产,增加供给。
此种学说,随后由J.S.穆勒和马歇尔等先后继承下来;但在马歇尔的后期著作和庇古的著作中,不再以如此简陋的形式出现,(38)在说法上有所改变,并发展出种种推论,使其含义更为广泛和隐晦。
一个推论是,把货物和劳务在流通领域中的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这一命题,归结为在货币经济生活中人们总要花钱,把收入全部花光,不花于消费,就归入储蓄,而储蓄会全部自动转化为投资。这就意味着,人们取得收入后,总要把钱花光,不花于消费,就花于投资,只是花钱的途径不同而已。归结到底,在货币经济中,总供给还是会恒等于总需求,这就排除了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另一个推论是,在货币经济中,市场机制:供求机制自由调节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臻于十分的完善与和谐的最佳境界。具体说来,即工资、利率与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随着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而伸缩、涨落自如,自动调节充分发挥作用,直到回复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为止。
再一个推论是,社会经济的正常状态是充分就业的稳定均衡。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建立在劳动和资源的充分就业假定前提上。如果存在失业,那只是暂时的、局部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会通过弹性工资的升降自如,保证正常的充分就业均衡。它反对妨碍市场供求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国家干预和私人垄断,认为这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动乱和不正常。马歇尔写道:“当供求处于稳定均衡时,如有任何意外之事使生产规模离开它的均衡位置,则将有某些力量立即发生作用,这些力量有使它恢复均衡位置的趋势。”(39)
在充分就业假定前提下,新古典经济学的中心研究课题是:一定量的总资源如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配置,生产出来的收入如何在各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调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市场力量就是供给与需求。一般供求关系决定各类资源与各种商品的相对价值,这些价值用货币来表示就是价格。价格体系在指导个人追求最大报酬与最大利润时,把社会的总资源作最适度的配置。这就构成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四要素的生产理论、供求均衡的价值理论和“四位一体”的分配理论。
* * * *
总之,萨伊定律在新古典学派经济学整个体系中具有关键性的重要地位。凯恩斯认定,它是整个新古典学派经济学的骨干,没有它,整个新古典经济学就要崩溃。(40)归根结底,凯恩斯认定新古典学派经济理论依存于下列三个假定:(1)真实工资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2)严格意义的非自愿失业并不存在;(3)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意思是说,不论产量与就业量在何种水平,总需求价格恒等于总供给价格。以上三个假定,实在是一而三,三而一。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在逻辑上必然蕴含其余两个。(41)萨伊定律是新古典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说对英国20世纪20年代长期慢性萧条、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空前危困局势,在理论上实在再也不能自圆其说,在对策上确实软弱无力。凯恩斯在危难中既然要另立新的经济学说对病症重新加以解释,另筹对策以解救危局,他必须背离旧的经济学说。其中,萨伊定律当然是首当其冲了。
除萨伊定律及其上述推论外,还有同新古典经济学有关的各项论点,主要如下:
(一)健全财政原则与“财政部观点”
健全财政原则是资产阶级传统经济学坚持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做事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这一基本教义在公共财政方面的具体应用。其主要信条是:第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第二,为了培养税源,税收力求其少;第三,开支力求其少;第四,公债是对子孙后代的负累,坚决反对发行公债。这些都是传统理财家不可逾越的戒律。
在英国,健全财政原理具体化为著名的1929年出现的“财政部观点”。1929年英国大选,自由党党魁劳合·乔治在竞选纲领中提出由政府拨款1亿英镑,举办公共工程,为50万失业工人创造就业机会。他为这项公共工程政策而四处游说,向选民们保证,通过举办公共工程就能解救失业,增加国民福利。凯恩斯和赫伯特·汉德森(H.D.Henderson)合写了《劳合·乔治能办到吗?》的小册子,支持这一举办公共工程以解救失业的方案,认为政府这笔支出除产生直接的就业效应外,还会产生一系列间接的就业效应,全部积累效应可以促使有效购买力的提高,会给经济以普遍的刺激。
但是,这个方案遭到新古典学派(主要是英国财政部官员)的反对。为了回答劳合·乔治,保守党政府发表了一份《白皮书》。在这份《白皮书》中,各部官员陈述了关于反对在他们所管辖的部门里花钱去举办公共工程的意见,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根据“投资受储蓄支配”这样一个信念,认为储蓄是既定的,总投资不能超过总储蓄;假若政府借债1亿英镑去搞公共工程,那么国外投资就会减少1亿英镑,出超也就会减少相应金额。因此,举办公共工程,就业只会转移,只不过是一部分花费和就业从私营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已,总就业量不会发生变动。
当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使英国政府收支差额剧增时,新古典学派提出的补救办法是削减政府开支以保证预算平衡。
在空前严重的大萧条中,公共财政的税收大为减少,而传统经济学教义仍然要坚持收支平衡,这就必然要采取严厉的紧缩政策,使经济萧条变本加厉。在这种情况下,紧缩政策显然是有害的。至于通过公共工程政策去解救严重失业,确实能使危殆局势有所缓和。凯恩斯在《劳合·乔治能办到吗?》这本小册子中对此中道理作了明白晓畅的解释。这本来是一种容易理解的常识。但深受传统经济学熏陶的保守党官员们却根据“储蓄支配投资”的教义坚决加以反对。这表明新古典经济学说对当时英国保守党人士的影响是何等的根深蒂固。当时英国经济思想的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二)工资太高说
庇古等人认为,由于劳工采取集体行动,造成竞争不完全的劳动市场,使工资率不能自由跌落到竞争性的工资水平;由于工人不愿降低货币工资,使商品市场需求减少时物价难以下降,从而导致生产过剩,使一切愿按现行工资率工作的人能够在获得就业以前,对劳动的需求就已经满足了。据说,工资太高,这就是造成失业的原因,也就是解救失业对策的症结之所在。庇古写道:“如果任何工人要求发给的工资率人为地高于经济力量自由发挥作用时所得出的工资率。那么,即使在完全静止的情形下也会发生失业现象。”(42)新古典学派硬说,如果工人允许货币工资率跌落得相当低,失业就会消失。因此,关于解救失业问题,他们的对策是削减工人的货币工资和教员的薪金。凯恩斯不同意这种降低货币工资率可以解救失业问题的论点,而且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慢性萧条中就警告说,如果硬性降低工资率势将引起劳资纠纷。1926年果然因此而激起英国空前的全国总罢工和煤矿工人的长期罢工。但英国垄断资产阶级和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们仍然坚持这种观点,使经济学界思想陷于混乱状态。
(三)资源重新配置和生产合理化说
1932年,罗宾斯教授发表了他的《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篇著名论文,把经济学评述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各种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说法,但它发表在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期间,同当时的经济困厄局势是完全不相适应的。这时,英国有300万工人失业,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数字下降到原来的一半,大量人力、物力被闲弃而得不到利用,这绝对不是什么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但他认为,当时的经济困境,是由于资源使用不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使资源配置最优化和使生产进一步合理化。
如此种种,在对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这样空前严重困境进行解释的经济理论领域中,呈现着一种可怜而又可笑的混乱状态。凯恩斯处此危难关头,一方面,对当时政府当局的各种保守主义经济措施进行严厉的指责;另一方面,对当时各种传统经济理论进行针锋相对的论争。正是通过这些责难和论争,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的新经济学说才得以逐步由萌芽,发展到形成,最终脱颖而出。
————————————————————
(1)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62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2)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23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3) [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秦衡允、秦士醒译,三联书店1979年中文版,第105~106页。
(4) 这里必须指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始于1929年10月纽约股票价格的暴跌。1929年5月尚处于英国20年代长期慢性萧条阶段。这种高失业率显然与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无关。
(5) 凯恩斯:《劝说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92页。
(6) [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秦衡允、秦士醒译,三联书店1979年中文版,第5~6页。
(7) 维多利亚女王临朝的64年(1837—1901)是英国经济的极盛时代。她于1901年逝世。她当朝的年代,正是英国在经济上、军事上、版图上急剧膨胀的时期,她作为这个庞大殖民帝国的象征,受到一些狂热的殖民主义分子的崇敬。
(8) 英国琼·罗宾逊在《凯恩斯革命的结果怎样?》一文中对英国这种怀旧情调的具体表现有较详细的介述。见《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8~19页。凯恩斯对“回到1914年”这种怀旧情调,有过如下的记述:“我们几位行长没有什么别的要求,口口声声只是要‘回到1914年’,他们认为这是值得争取的一个目标……”见凯恩斯:《劝说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79页。
(9) R.福斯特:《帝国主义时代英国的阶级斗争》第2卷,1933年伦敦英文版,第10页。
(10) [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秦衡允、秦士醒译,三联书店1979年中文版,第9页。
(11) 凯恩斯:《1930年的严重萧条》,载《劝说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19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12) 凯恩斯:《关于节约:一、节约与花费(1931年1月)》,载《劝说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19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13) 凯恩斯:《劝说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19页。
(14) 凯恩斯:《劝说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06页。
(15) 凯恩斯:《劝说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14页。
(16) 凯恩斯:《就业通论》,伦敦英文版,第331~332页。
(17) 《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3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7页。
(19) 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中文版,第14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20) [美]H.N.沙贝尔、H.G.瓦特、H.U.福克纳:《近百年美国经济史》,彭松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12~414页。
(21) [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6页。
(22) [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45、70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23) [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45、70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24) [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45、70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25) 威廉·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315页。
(26) 珀金斯:《我所知道的罗斯福》,1964年纽约英文版,第225页。从1933—1945年5月,她担任罗斯福政府的劳动部长。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27) [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8~129页。
(28)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23页,参照原文,译文略有更动。
(29) [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6~177页。
(30) [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7~98页。
(31) [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5页。
(32) [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页。
(33) [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3页。
(34) 这是珀金斯回忆1934年6月凯恩斯同罗斯福谈话内容的原话。她又说:“凯恩斯同罗斯福交谈后,来到我的办公室,把对罗斯福这种方策的赞赏,重复说了一遍……我期望他在同罗斯福交谈中,把此中事理说得具体些,而不是仿佛作为居于经济知识的高一层人物去看待自己。”这表明,她也希望凯恩斯不用数学公式推导的方法去表述自己对这种方策的赞赏,而用经济常识推理去说明问题。参见珀金斯:《我所知道的罗斯福》,1946年纽约英文版,第226页。
(35) 罗宾逊夫人1971年12月27日在美国经济学会第84届年会作了题为《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的理查德·T.艾黎讲座的讲演。这篇演讲词原载《美国经济评论》1972年5月号,后被收集在美国经济学会编的《经济学的最近进展:读本》中,1974年出版。她明确指出,她一生中经历了经济理论的两次危机:第一次危机是由那种不能解释就业水平的理论的破产而产生的,第二次危机则是这种不能解释就业内容的理论而产生的。参见上述《读本》第30~31、35页,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页、11页。着重点是引者加的。
(36)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2~145页。
(37)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2~145页。
(38)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1~23页。
(39)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920年伦敦英文第8版,第346页。
(40)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3~25页。
(41) 凯恩斯:《就业通论》,徐毓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3~25页。
(42) 庇古:《论失业问题》,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