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毅然辞工去创业

毅然辞工去创业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嘉诚离开塑胶公司,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尽管“共产党要解放香港”的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但李嘉诚仍看好香港的经济前景,整个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开始持续增长。据他的同事、朋友回忆,李嘉诚从未奢侈过一回。创业资金并没有难倒李嘉诚,让李嘉诚感到棘手的,却是给塑胶厂取名。李嘉诚为他的山沟厂取“长江”之名,已经显示出万里长江的远大抱负。

李嘉诚离开塑胶公司,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

解放战争后期,大批逃避战争的人们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1951年突破200万人。这批被称为“战争难民”的内地人,给香港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

受战争的影响,西方列强在华的利益受到毁灭性打击,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大陆沿海城市的对外贸易大门戛然关闭,香港的转口贸易和自由港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尽管“共产党要解放香港”的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但李嘉诚仍看好香港的经济前景,整个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开始持续增长。

李嘉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毅然辞工,独立创业。

艰苦创业,使自己的事业从无到有,是每一个创业者必经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一生成败,系于一发,不能不万分慎重。

李嘉诚选择塑胶业作为发展方向,是基于两种考虑:首先,他在塑胶公司积累了充分的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这完全可以作为创业的基础。他回忆在塑胶公司的工作经历时感慨道:“这段生活,是对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其次,塑胶业在当时世界上尚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容易,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塑胶原料从欧美日进口,产品既可在本地市场消化,又可扩展到海外,销售渠道比较广。这确实是一项很有潜力的行业。

创业之初,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

李嘉诚打工时间没有几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并且每赚一笔钱,除了日常必需的开支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积蓄。

据他的同事、朋友回忆,李嘉诚从未奢侈过一回。他外出从来都吃大众餐,他的衣着,没有一件称得上是高档的。不过,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自己省出来的,总是对他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约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才维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后来,他好不容易凑了5万港元创业资金。其中较大的一笔,是他几年来推销产品的提成,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向亲友借来的。李嘉诚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交往中,都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大家都觉得他诚实稳重,将来定会大有前途,都乐意资助他创业。所以,在借钱时并没费太多周折。

创业资金并没有难倒李嘉诚,让李嘉诚感到棘手的,却是给塑胶厂取名。他从辞职那天起,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最后确定为“长江”。其寓意是: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为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由于“大陆难民”涌来香港,香港闹起了房荒。李嘉诚资金紧张,不足以租下好点的厂房,他只能租廉价的厂房。他从港岛到九龙,前后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找到勉强合意的厂房。筲箕湾是港岛的偏僻地,厂址就更偏僻,临靠山谷的小溪。虽然这里环境很好,山清水秀的,是读书理想地方,但是他主要是办工厂,在这个偏僻的地方毕竟不是很方便,还是在交通便利的市区边缘好。不过,若不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租金也不可能很低,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也没能降下租金,加上当时又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厂房,李嘉诚只得按房主要的价,租下厂房。

1950年春天,李嘉诚来到了香港的筲箕湾,该地位于香港岛东北角,和九龙半岛的鲤鱼门遥遥相对。他站在宵箕湾,目光越过一片碧蓝色的水域,就可看见不远处航行在九龙海湾的几艘渔船。这里不久前还是一片荒地,稍远处是有名的天后庙,海鲜坊也隐蔽在一片迷蒙的晨雾中。这附近虽然建了几家工厂,但是宵箕湾仍然荒草丛生。

厂里的压塑机是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当时谁都不曾料到,跟在欧美塑胶商之后的香港人,会成为世界塑胶业的大老板,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刚成立的塑胶厂没有什么新东西,如果说长江塑胶厂能透出一线新迹象的话,就是挂在门口那块“长江塑胶厂”的厂牌是崭新的,业主李嘉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踌躇满志,开创他崭新的事业的。

谁敢相信,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香港塑胶业的泰斗?正如仅仅看到长江源头的人,无法想象长江的万里奔腾之势一样。李嘉诚为他的山沟厂取“长江”之名,已经显示出万里长江的远大抱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嘉诚脚踏实地、不动声色地去实现他的抱负。“勤能补拙”,他仍是初做“行街仔”的老作风,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不认为自己有超常的智慧,父亲曾多次讲述古代神童不思勤勉、江郎才尽的故事给他听。

因为刚开始创业,时间比较紧,距厂子远,厂子里的一切事情都得他亲力亲为,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有时别人还未上班,他就赶到了办事的地方。为了不浪费钱,他从不乘出租车,距离实在很远的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我们很难从他快步如风的行走中看出他是那种性情温和持稳、不急不躁之人。他的时间太紧了,既要省出租车费,又要讲究效率。事情一办完,就差不多到午饭时候了,他再急如星火地赶回筲箕湾,检查完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

招聘的第一批工人,全是门外汉,过半还是洗脚上田的农民。唯一的塑胶师傅是老板李嘉诚,从机器安装、调试,直到出产品,都是他带领工人一道完成的。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取出来,李嘉诚如中年得子一样兴奋,勤俭的他破例奢侈一番,带工人一起到小酒家聚餐庆贺。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悭吝之人,他的部下说他“悭己不悭人”。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明天的生产。业余自学是不可间断的,塑胶业发展急速,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李嘉诚住在厂里,一星期回一次家看望母亲和弟妹。规模稍扩大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既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之处。那时的李嘉诚,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草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办,他虽做过塑胶公司总经理,但两者毕竟不同。塑胶公司产销已步入正轨,而这里是白手起家,因此李嘉诚是以小学生的态度,来做他所做的一切。

人们很难想象,李嘉诚哪来的这么旺盛的精力?他靠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支撑着,正如香港《星岛经济纵横》(1988年第4期)所说:“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努力,创立了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