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职员到大老板

小职员到大老板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小职员到大老板每当你看见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是有人做出过勇敢的决策。走入星巴克那一刻的神奇体验,让舒尔茨想起从小到大的咖啡经历,让他想起那个想要品尝好咖啡的愿望,这一切都让他对星巴克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入星巴克,走入咖啡世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星巴克并没有立即接受舒尔茨加入的请求。

第二节 小职员到大老板

每当你看见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是有人做出过勇敢的决策。

——彼得·德鲁克

咖啡在舒尔茨的童年并没有特别重要——除了那次特别的偷咖啡经历。家里通常喝的是速溶咖啡,当有客人造访时,母亲会买来罐装咖啡,并拿出旧的渗滤式咖啡壶。舒尔茨仍然记得,当时听着咖啡豆掉进壶里的声音,直到咖啡在里面沸腾起来,就像舞蹈一样。

走入星巴克那一刻的神奇体验,让舒尔茨想起从小到大的咖啡经历,让他想起那个想要品尝好咖啡的愿望,这一切都让他对星巴克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入星巴克,走入咖啡世界。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加入星巴克。他要放弃现在已经稳定得让很多人羡慕的工作,投身到星巴克的咖啡事业上。他的母亲问他是不是疯了,不理解他为什么还要折腾这一次,他的朋友也不解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疯狂。做出这个选择并不容易:他已经在工作上取得一些成绩,年薪7.5万美元,在纽约的富人区有着自己的房子,在一家知名的公司任美国分公司销售经理,而当时的星巴克根本没有任何名气。这意味着一切得从头再来,对于一个已经超出父母期望很多的年轻人来说,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而勇气往往是成功的条件。幸运的是,舒尔茨不仅拥有勇气,还得到了妻子雪莉的无私支持。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星巴克并没有立即接受舒尔茨加入的请求。从西雅图回来之后,舒尔茨先后三次给星巴克的几位创始人打电话,提出入伙加盟的请求,但都被对方委婉地拒绝了。但是,几乎为星巴克着迷的舒尔茨已经很难醒过来,他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谁都挡不住。他开始不厌其烦地给星巴克公司打电话,在无数次被拒之后,舒尔茨甚至向对方提出了为星巴克工作可以不领取薪资报酬,而是把工资转换为在星巴克股份的就职条件。有一次,舒尔茨穿上了自己有生以来最为昂贵的一套礼服,专程飞到西雅图,又去见了星巴克的老板们。舒尔茨告诉他们:“你们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我真的认为我有能力让星巴克更有价值,并且认为我能够成为这个具有独特风格公司的一份子。”在星巴克老板们作出决定的24小时后,他们联系了舒尔茨,并告诉他:“我们认为你说的是对的。”舒尔茨很兴奋地打电话跟雪莉说:“这次有戏了,我能进入星巴克了。”努力并没有白费。舒尔茨用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才说服杰瑞·鲍德温聘他做星巴克的市场营销高管,星巴克最终向舒尔茨敞开了大门,委任他星巴克市场部和海外零售部经理一职,主要负责星巴克的市场开拓工作。

舒尔茨马上结束了在纽约的工作,前往西雅图,他和雪莉带着他们的狗,开着车行驶了3000英里,横跨了美国来到了西雅图,在1982年9月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冒险旅程。舒尔茨仿佛回到了19岁那年,背井离乡奔赴北密歇根大学的时候,仿佛回到了梦想刚刚开始的青葱岁月。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是一个人,妻子雪莉始终陪伴左右,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他更知道自己要什么。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舒尔茨整天在柜台后面忙碌,接待前来的顾客,熟悉不同口味的咖啡,熟悉星巴克的市场运营。依照商学院的传统思维来看,星巴克当时的“商业模式”并不吸引人。吸引舒尔茨的是星巴克创始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发自内心的热情,而他希望把这种价值观传达给别人。在星巴克的工作让舒尔茨感到快乐,每天浸润在咖啡的香气中,让他感受到星巴克的独特魅力,然而在这种理想生活中,舒尔茨还是始终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1983年春天,来到星巴克的第二年,舒尔茨到意大利米兰参加一个关于国际家庭用品的商业展览会,也正是这一次会议彻底改变了他的商业人生。在从旅馆步行到米兰展览会议中心的路上,舒尔茨发现街头的小咖啡馆一家接一家,而且每家人气都非常旺。一天,他走出旅馆,带着好奇的心情在米兰的街上闲逛。刚走几步,他就注意到不远处的一家小咖啡店,他推门进去。“欢迎光临!”一名站在柜台里的上了年纪、体形偏瘦的男人招呼着他,就仿佛舒尔茨是这里的常客一样。他的动作流畅,压紧咖啡豆、蒸牛奶、制作浓缩咖啡、调制卡布奇诺,同时还与柜台旁的顾客们闲聊着,一切动作看起来都优雅极了。这家狭小的店铺中的每个人都好像彼此非常熟悉,舒尔茨好像看到了意大利人日常生活的一面。

“浓缩咖啡?”场内服务生在得到了舒尔茨的应允后,将一杯刚刚煮好的咖啡热情地送了过来。端着一个精致的白瓷咖啡杯,品尝着由优雅的意大利咖啡师亲手为他调制的黑咖啡,这让在布鲁克林的校园里玩着美式足球长大的舒尔茨感到无比尊贵。

在享用了咖啡之后,谢过咖啡师,结账,带着咖啡带来的温暖离开店铺,再走过半个街区,舒尔茨又看见了一家咖啡店。他看到,柜台后面头发灰白的老者和每一个顾客打招呼时,彼此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他们一起笑着聊天,一起享受好时光。继续往前走,是一个露天广场。舒尔茨刚一置身其中,就被不可思议的浪漫情怀和社区氛围包围了。一个接一个的咖啡店被生机勃勃的音乐笼罩着,人们像老朋友一样互致问候;咖啡师则以非凡的天赋,“完美”地表演着……舒尔茨感到仿佛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这里氤氲着的浪漫氛围,让他觉得那么熟悉,仿佛是一群老朋友在互相问候,他可以感觉到每一个顾客都和自己一样,在品尝咖啡的同时获得了咖啡以外的满足。

此时,舒尔茨已经完全明白,这些咖啡店是只销售咖啡饮品不售卖咖啡豆的咖啡馆,其经营方向完全不同于星巴克。应当说在米兰咖啡馆舒尔茨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一种从未看到过的顾客消费满足感。在那里,顾客来到咖啡馆总是找到一个位置坐下来,一边喝咖啡,一边找熟人或者与服务生聊天。这些意大利人早上来一次,中午也要来一次,到了晚上下班还是先到咖啡馆转一圈才回家。整个咖啡店看起来像一个小社区集会的场所。舒尔茨深深感受到咖啡已经成为当地意大利人生活的一部分,咖啡店里那种放松的气氛、交谊的空间、心情的转换,才是咖啡馆真正吸引顾客一来再来的精髓,而不仅仅是一杯咖啡。刹那间,舒尔茨心头涌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念头:星巴克错失的正是这一点——他们向顾客出售的只是优质咖啡豆,却不出售可让人品尝的咖啡,更没有富有人情味的咖啡文化。如果能将美式咖啡与欧洲咖啡文化相融合,将欧洲咖啡馆的浪漫情怀与星巴克的优质咖啡相结合,或许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或许,舒尔茨可以为美国人的生活增添一种伟大体验。体验的冲击如同一道闪电直穿心灵,他似乎强烈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浪漫情怀和社区情结的召唤,他决心从本质上改变星巴克。想到这些,舒尔茨禁不住心潮澎湃,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西雅图,把这一切告诉他的老板。

此时的星巴克,仍然只是“窝”在西雅图的咖啡豆商铺。回到西雅图后,舒尔茨兴致冲冲地向杰瑞和戈登等人提出了改造星巴克的建议——将星巴克从出售咖啡豆和咖啡设备转变为提供新鲜咖啡饮品的咖啡吧,并在交通最繁忙的市区中心开设咖啡吧,在吧内增加咖啡座,同时配上背景音乐,创建一种饮用咖啡的氛围,让在店内饮用咖啡成为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舒尔茨把他的大胆设想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两位老板,然而他的建议却遭到了戈登等人的反对。理由是,星巴克是零售业者,不是餐厅或酒吧,而且公司很赚钱,不必冒风险另辟蹊径,供应浓缩咖啡会使他们转变成做饮料的企业,他们害怕这种转变会有损他们视为生命的咖啡店的尊严。他们也向舒尔茨指出星巴克目前的成功:企业虽小,但运作有序,很私密,而且每年有盈余,干吗要自己往船上装石头呢?在他们眼里,舒尔茨只是一个过分热情的市场销售经理。可是舒尔茨也知道,老板们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还有个更直接的原因,他们在等一个机会,一个更让他们兴奋的机会。

1984年4月,这个机会来了——星巴克买下了“毕特咖啡与茶”。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儿子买下了老子。星巴克的创始人毕竟是从毕特那里得到的灵感,毕竟是毕特手把手教会了他们烘焙技术。对杰瑞·鲍德温来说,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机会,是更有希望的扩张方式,这比新开一家浓缩咖啡吧要让他兴奋得多。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杰瑞还是把毕特公司奉为咖啡的终极供应者。毕特公司的规模和星巴克差不多大,也有5家店铺。但在杰瑞脑子里,毕特一直是真正有权威的人,是美国重烘焙咖啡的鼻祖。他觉得,西雅图的市场已经玩得够好的了,而旧金山和北加利福尼亚是更为广阔的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为了收购企业,星巴克陷入了债务危机,舒尔茨的心沉了下去,收购这些店使他们丧失了创新的余地。同时,沉重的债务包袱也让星巴克陷入更深的困难。收购搅乱了经营者的注意力。198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星巴克的经理们都忙着在西雅图和旧金山之间飞来飞去。一些星巴克的雇员感到自己被忽视了,有1/4的雇员没有得到奖金。他们到杰瑞的办公室去,要求更平等的工资待遇,他们向股票权益人提要求,特别是为兼职雇员伸张诉愿,要求恢复他们的奖金。但当时杰瑞的心思不在这儿,根本未予答复。后来愤怒的工厂雇员们发了请愿书,请求工会介入。星巴克的管理层还没有意识到员工们的不满有多深,情况恶化的程度有多严重。门店的雇员那边似乎没什么不满的,他们的人数要超过工厂,所以杰瑞盘算着他们的投票会让工会退出。但在正式投票的那天,工会却以3票胜出。杰瑞大为震惊。这个公司是他创办的,是他所钟爱的,而现在雇员们却不再信任他了。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的心似乎已经不在这里了,他的头发白了许多,公司失去了主心骨。

这次事件给了舒尔茨一个重要的教训:没有什么贵重的商品能比得上公司雇员们的信任和信心。一旦雇员们觉得管理层奖赏机制不公正,他们就会产生疏离的感觉;一旦他们不信任管理层,公司的前途就会受到危害。

说服杰瑞让星巴克尝试新的咖啡体验花费了舒尔茨一年的时间,由于收购毕特公司牵扯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也由于担心这样一来会改变星巴克的核心价值观,杰瑞并不赞同咖啡体验这个想法。在那段时间里,舒尔茨的挫折感与日俱增。最终,在星巴克的第六家店开张时,杰瑞同意尝试一下,这成为星巴克第一个既供应咖啡豆,也提供饮品的店铺。这家店就设在西雅图市中心“独立日与春天”的角上。在那1500平方英尺的营业面积上,舒尔茨要求规划出一半的空间作为意大利式的咖啡吧,但最后他只得到了300平方英尺。舒尔茨的“伟大实验”被挤进了一个狭窄的角落,几乎没有地方摆放桌椅和货品。他们没有筹划任何的广告营销,甚至没有打出“供应浓缩咖啡”的告示板,但舒尔茨本能地相信结果会不错。店面开张的那天早上,天气阴冷得有些反常,空中还飘着毛毛细雨。舒尔茨提前一小时赶到,紧张不安地透过落地玻璃窗向外张望。

早上7点整,舒尔茨激动地打开了店门。上班的人们好奇地踱了进来。许多人点了意大利文饮品单上的浓咖啡。咖啡师快速麻利地调制新饮品,笑逐颜开地向顾客们做着解释。拿铁、卡布奇诺……这些品牌的咖啡,都是在这天早晨才被介绍到美国。

舒尔茨细心地观察着顾客们喝第一口咖啡时的反应。许多人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这是对不熟悉的、如此浓烈口味的初次反应。只见他们犹豫了一下,再喝一口,随后开始享受温暖的美味。舒尔茨高兴地发现,柜台那边的咖啡豆根本无人问津了。看着眼前的景象,舒尔茨知道,星巴克的历史就要发生巨变,不可能回去了。到打烊的时候,舒尔茨计算着,大约有400人走进这道门,这远远超过了星巴克最好的门店客流量250人的平均数。而更重要的是,他又一次感受到了在意大利体会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一个又一个星期过去了,生意越来越好,而且多数集中在饮品区,店内客流量超过了每日800人,咖啡大师傅们做咖啡的速度都跟不上了,排队的人群一直排到了门外的人行道上。“独立日与春天”成了一个聚会的场所,这正是舒尔茨所追求的效果。由于第一家店尝试新经营所取得的成功,他开始憧憬未来更多的可能。他自信满满地以为,这家店的人气会证明自己,会动摇老板最初的想法,会解决债务危机带给星巴克的影响,会让杰瑞他们看到星巴克到达一个全新高度的生动景象。然而,他的梦想又一次破灭了。

新业务的成功,并没有使星巴克的老板支持舒尔茨。杰瑞觉得这背离了他们作为咖啡烘焙商的初衷。杰瑞和舒尔茨彼此尊重,但他们对咖啡的理解不一样。舒尔茨再次试图说服杰瑞,这天他走进杰瑞的办公室,想做最后的努力。

“顾客的反应应该说明问题了吧,”舒尔茨说,“这是一个大好机会,我们应该继续下去。”

“我们是咖啡烘焙商,不想做成餐饮企业。”杰瑞疲惫地说。他们又在老地方开始兜圈子了。

“这并不是要办成一个餐饮企业!”舒尔茨坚持自己的意见,“是让人们用我们提供的方式去享受我们为他们准备好的咖啡。”

“霍华德,听我说,我只是觉得这样做不行。如果我们太注重供应成杯的咖啡,就会成为又一家餐馆或是又一家饮食店。也许这么走每一步都有道理,但到最后,我们就会失掉咖啡之源。”

“但我们会重新找到咖啡之源的!”舒尔茨争辩道,“这会把更多的顾客带到我们的店里来。”

杰瑞在办公桌后面默不作声地坐了几分钟,最后他说:“也许我们会再多开一两家浓缩咖啡店。”

“但还可以更多一些,把规模做得更大一些。”舒尔茨知道如果他接受了这个让步,星巴克的发展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星巴克不需要把规模做得更大,如果你让更多的顾客进进出出,我们就不可能用以前那样的方式来了解他们了。”

“在意大利,咖啡师傅都认识他们的顾客。”舒尔茨回答。

“再说,我们现在也负担不起,我们负债太多了。”杰瑞站起来,准备回家去了,可是见舒尔茨不肯结束谈话,便又强调说,“我很抱歉,霍华德,我们不能这么干,你得明白这一点。”

舒尔茨郁闷了好几个月,他似乎被两种情感撕成了两半:一边是对星巴克的忠诚,一边是对意式浓缩咖啡吧的前景的信心。失落并失望的舒尔茨开始考虑离开星巴克。浓缩咖啡吧的事业很有前途,舒尔茨深信这一点,他也知道自己不会放弃。

一个周末,舒尔茨到运动俱乐部的球场去打篮球,结识了在大公司做律师的斯考特·格林伯格。斯考特当时是一个法人律师,他的工作是为企业的诸多事务提供咨询服务,从私募资金到公募资金。他们年龄相仿,十分投缘,很快成了朋友,斯考特很喜欢星巴克的咖啡,所以舒尔茨经常会带上一包咖啡送给他。当舒尔茨和他说起自己打算独立出来开一家浓缩咖啡店时,斯考特表达了投资的兴趣。

最终舒尔茨决定离开星巴克,另立门户。从某些方面来说,离开原来的公司去开自己的公司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从父亲身上,舒尔茨知道丢了工作会导致家庭的不稳定,甚至瓦解。而母亲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你有一份好工作,为什么放弃呢?”问题是,在舒尔茨看来,这个变动与梦想完全一致,也符合最初的向往:为自己和家人做些事情,做些独特的事情,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在那段时间里,失去工作的不安全感,出人头地的渴望,想永远摆脱父母在苦境中挣扎带来的影响……各种情绪同时在舒尔茨的脑海里交织。

舒尔茨盘算着先开一家店,他需要至少募集到40万美元的创业基金;走出这一步后,他打算再用125万美元,开8家咖啡店。当时的西雅图经济还有些萧条,人人都说这不是做生意的好机会,而做一门新的生意更像是发疯。但当时,舒尔茨的确是“疯了”。舒尔茨把这些经济萧条的气象当成了一个宏大的机遇。“只有经济消退了,人们才有心情坐下来喝杯咖啡,发展一下邻里情义。”他说。

妻子的支持成为舒尔茨单干的又一动力。当时雪莉怀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而舒尔茨的工作是要为星巴克募资,没有工资。雪莉的父亲拉着舒尔茨跟他去散步。他们坐下来,这位为女儿生活担忧的父亲诚恳地说:“霍华德,我知道你有一个梦想,但是你没有工作,你得有一份实际的工作。”而庆幸的是,就算在这个时候,妻子雪莉依然坚定地站在舒尔茨的身后。

舒尔茨终于拿到了新公司的执照,开始四处筹集资金。当时美国的咖啡销量正在日趋减少,而他们的一杯咖啡,要卖到2美元。另外,所有的咖啡饮料都是用意大利文命名的,没有一个美国人可以读出正确的发音。这就像刚开始推销的日子,舒尔茨再次品尝着四处碰壁的滋味。舒尔茨后来回忆说,在那段日子里,他就像一条夹着尾巴的狗。人们把他关在门外,用怀疑的眼光去看他,抽光他全部的底气,但是舒尔茨仍然坚信他会实现梦想。

最令舒尔茨意想不到的,是杰瑞·鲍德温的慷慨。一天,杰瑞·鲍德温给他打来了电话,舒尔茨来到杰瑞的办公室,杰瑞拿出了15万美元,作为星巴克给舒尔茨的投资,“这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公司,但是我们支持你”。舒尔茨万万没有想到,星巴克竟是他的第一个投资人。不仅如此,他的前任老板杰瑞和戈登还愿意免费为他提供技术支持,甚至为他的店名出谋划策。他们为新公司起名为“天天”,用意大利文的写法是Goirnale。“天天”是意大利一家最有名的报纸的名称,Goirnale就是“每天”的意思,你每天要看报,每天要吃面包,每天要喝咖啡。如果他们以意大利的方式每天优雅地提供咖啡,人们就会每天都光顾他们的店。

1985年12月,在戈登的陪同下,舒尔茨踏上了意大利的募资之旅。他们的最大期望是“飞马”公司,这是一家米兰的浓缩咖啡机生产商。舒尔茨曾在电话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过他们,他们也显得挺有兴趣。舒尔茨向“飞马”公司解释了他们打算如何把意大利的浓缩咖啡体验在美国进行一番新的改造,最后要扩张到50家店铺。他尽可能展现自己雄辩的才华,对美国潜在的市场机会和意式咖啡的魅力作出分析。然而,在一番短暂讨论之后,他们拒绝了舒尔茨的募资请求。他们坚持说,美国人永远也不可能接受意大利人享用浓缩咖啡的方式。虽然舒尔茨也知道对于吸引外国投资者来加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小公司不能抱过于乐观的态度,但“飞马”公司的拒绝还是让他感到沮丧。这就意味着他得挨门挨户地去筹集开业所需要的170万美元的资金。

这的确让人泄气,但是在意大利沮丧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舒尔茨和戈登在米兰和维罗纳光顾了500家左右的咖啡店,他们记着笔记,拍下照片,记录着意大利咖啡师对咖啡的艺术表演。他们还观察当地人的习惯,店面的设计和制作咖啡的技术。他们喝过许多咖啡,尝过许多意大利美酒,吃过许多当地的美食。他们坐在户外的椅子上,在阳光下勾画各种计划和蓝图,盘算着如何能将这一切原原本本地带到西雅图。

回到西雅图,舒尔茨依旧信心十足,但仍然四处碰壁。最终,舒尔茨通过妻子雪莉认识了第一个投资人——罗恩·马格里斯,雪莉通过某种专业关系结识他的妻子卡罗尔。一个秋日里,这三人在满地落叶的西雅图公园里遛狗时碰到了。马格里斯夫妇带着一个婴儿,雪莉正怀着孩子。罗恩以前当过产科医生,于是三人围绕着孩子展开了话题。当雪莉说到丈夫想开一家自己的公司时,罗恩告诉她:“如果霍华德想开一家公司,我可以保证让他成功,不过我得了解一下他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他是舒尔茨不会想到的投资人,他不爱喝咖啡,也对舒尔茨的财务计划不感兴趣,他看重的是激情、真诚和热情。他慷慨地给了舒尔茨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这也让舒尔茨的募资之路变得平坦许多。

1986年1月,舒尔茨的儿子出生,这个时候他终于募集到了种子基金40万美元。大部分来自星巴克和罗恩·马格里斯,其余部分来自阿尼亚·普林蒂斯和他的客户。阿尼亚·普林蒂斯是一家金融服务公司的联署董事长,他既知道星巴克,也了解浓缩咖啡,是第一个认准舒尔茨的计划能获得成功的人。种子基金到手,舒尔茨在西雅图哥伦比亚中心最高的摩天商务大楼租到店面,开出“天天”咖啡馆的第一家店铺。

舒尔茨的理想之船启航了。1986年4月8日是“天天”开张的日子。舒尔茨早早来到店里,紧张地左顾右盼。早上6:30,第一位顾客已经等在门外。她走进来,径直买了一杯咖啡。随后,顾客越来越多,大家亲切地打招呼、聊天。这种气氛正是舒尔茨最想要的。开业6个月后,新店每天的接待量超过1000名顾客。但是,舒尔茨很快就遇到了麻烦——创业基金即将用完。此外,他曾以为,只要6个月就可以吸纳到实施他第二步计划所需的全部资金。但实际上,这个过程用了两年。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

“Goirnale?你能发出这个音吗?”

“你为什么要离开星巴克?真是太蠢了。”

“你为什么认定这主意会成功?美国人怎么也不会为一杯咖啡去花美元!”

“你根本没用脑子想想,这完全是发疯的举动,你应该去找份工作。”

在筹集资金的那几年,舒尔茨和242个人谈过话,其中有217个人对他说“不”。想想看,有那么多人说你的计划不值得投资,你会是怎样的伤心。有些人听舒尔茨讲了一个多小时,就再没有回音了;而有些人干脆连电话都无法接通。那是一段低迷的日子,也是一段磨砺的岁月。最难的还是要保持自己不气馁的精神——你不是去拜访一位非常有希望的投资者,也不是去向一个对你的计划充满热心并富有激情的人展示你的全部规划,相反,你将要面对的可能都是质疑你的人。

舒尔茨最终决定去拜访西雅图三位最有名的企业领袖,会见在西雅图最高的商务大厦顶层举行。会面前舒尔茨绕着街区走了3圈,来安抚自己狂乱的心跳。最后,他的展示和游说大获成功——企业家们决定“砸”下75万美元。

最终,舒尔茨从大约30位投资者那儿筹到了包括种子基金在内的165万美元,“天天”终于渐渐走上正轨。而舒尔茨也没有就此停歇,他渴望把这个咖啡梦做得更大,虽然当时“天天”只有3家店——西雅图的两家咖啡吧,加上加拿大温哥华的一家。但舒尔茨想,如果咖啡豆零售与咖啡饮品的结合能够推向全美,或许就应该在远离西雅图的地方进行试验,而且越快越好。芝加哥成了他的目标。芝加哥在西雅图2000英里以外,从距离上看很难及时向那边供应新鲜烘焙的咖啡豆,但舒尔茨执意要去芝加哥。那是个气候寒冷的地方,很适合饮用热咖啡。芝加哥的中心区域要比西雅图大得多,那是一个充满邻里情谊的城市,人们喜欢聚集到本地的一些公众场所。在1971年之前,西雅图人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重烘焙咖啡,怎么见得芝加哥人就不会很快学着喜欢这一套?说不定比西雅图人学得更快呢!于是,“天天”咖啡公司就开始了它的扩张步伐。

霍华德·舒尔茨正在筹划着他的扩展计划时,更大的机遇鬼使神差般地降落在了他的头上。就在此时,舒尔茨获悉:他原来的老板准备卖掉星巴克。由于经营出现困难,戈登等人决定卖掉星巴克在西雅图的整个运营,包括西雅图所有的星巴克店和烘培厂,以及星巴克的商标。得知消息的舒尔茨近乎狂喜,他闪电般地作出了出手购买的决定,并得到了公司股东的普遍支持。当时,星巴克的规模比“天天”大得多。这好比鲑鱼要吞下鲸,儿子要领导父亲——当年星巴克收购毕特咖啡的景象重现了。但对舒尔茨来说,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他对星巴克充满信心。在星巴克收购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为了在芝加哥选店址,舒尔茨和杰克·罗杰斯一起去考察了一番。杰克是“天天”的早期投资人,做连锁店和餐馆很有经验,他后来成了舒尔茨的朋友和顾问,也是“天天”董事会的一员。当他们穿过芝加哥拥挤的街道去看店址时,舒尔茨对杰克说:“从现在开始再过5年,这儿走过的每一个人都要端起星巴克的咖啡杯。”

1987年,舒尔茨终于募集到了足够的风险资金,买下了星巴克的全部股份,开始放开手脚实现自己的梦想,投资者们再次把信任投给了他,为他凑足了收购星巴克所需的400万美元。而执行这笔交易的律师就是舒尔茨的老乡老比尔·盖茨。老盖茨回忆道:“舒尔茨有着罕见的才干,他做事坚韧不拔,为人正派。他是一个传奇。”

5个月后,星巴克公司归属于霍华德·舒尔茨名下。在股东的拥戴之下,35岁的舒尔茨坐上了星巴克公司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席位。1987年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舒尔茨签署了收购星巴克的文件。然后,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咖啡店,轻松地和咖啡师打了个招呼,然后坐在靠窗的一张凳子上。此时,他已经从一个当初的雇员,成为星巴克的总裁。店员们看到,他们的老板端起了一杯咖啡,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