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克服经济萧条的妙招

克服经济萧条的妙招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20世纪30年代席卷美国波及西欧的经济大萧条,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之策。在经济萧条、企业倒闭、失业严重之时,政府无奈之下决定雇200人挖坑。“挖坑理论”看似荒唐的说法,其实智慧之处在于,它揭示了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关联互动与应对萧条型经济危机的政策思路及其作用机理。

面对20世纪30年代席卷美国波及西欧的经济大萧条,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之策。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于1936年出版了应对经济萧条的里程碑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该书虽然晦涩难懂,但也不乏通俗有趣内容,比如,其中的挖坑理论。

在经济萧条、企业倒闭、失业严重之时,政府无奈之下决定雇200人挖坑。于是,需要配发200把铁锹。铁锹厂得到新订单,它又向木材厂购买锹把,向钢厂购买钢铁,向煤矿购买焦炭……铁锹厂、木材厂、钢厂、矿山……所有关联企业,机器重新轰鸣,人头再次攒动,就业开始回升,GDP开始增加;响应政府征召前来挖坑的人,挥汗如雨,辛苦劳作,地面上遍布大坑小坑。可是,坑挖好了之后干什么?坑挖好之后,再将其填上。把坑填上之后干什么?再将其挖开,如此重复下去……挖坑也好,填坑也罢,这是政府安排的工作,干完了活政府就得给钱,就得发工资。发了工资,工人们及其家人便增加消费,牛奶、面包、香烟、啤酒、衣帽等需求量开始增加,所有相关企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渐渐走出萧条。

后来有人演绎说,决策者最初听到这套说法觉得颇为有理,但仔细一想,便发现问题并略感不快地对凯恩斯说:“我也知道给工人们发钱,就会有消费,就会启动总需求,经济就会缓慢走出萧条。可现在金融体系崩溃,银行关门,企业倒闭,失业剧增,我到哪里弄钱去?”凯恩斯微微一笑,靠近对方的耳根悄悄地说:“喂,别生气,别着急,想想,那印钞机不是咱管着呢?让它们多轱辘几圈不就有钱了吗?”对方说:“这不是空发钞票吗?将来怎么办?”凯恩斯回答:“对,就是空发钞票,这就是赤字财政。不过,不要紧,只要经济走向繁荣,各种税收就会不断增加。到那时,以未来之丰补今天之歉,用那时的盈余补今天的窟窿。最终,经济平稳健康地运行,一切如常,神不知鬼不觉。”

对上述内容的批评主要有两条。第一,搞基础设施建设不行吗?干嘛挖了填填了挖?其实,挖坑理论只是一个理论说明或比喻,现实未必真的那么做。不过,有时候,当公共工程的建设遇到政治上的困难而无法实施时,上述“荒谬”的政府干预措施,总比坐以待毙好得多了!第二,干脆直接给民众发钱好了,干嘛还多此一举让他们去挖坑?其实,从政府手中直接拿钱,那是嗟来之食,而我挖坑赚钱,那是劳动所得,对社会成员的身心影响是不一样的。我的好友李新中先生就此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凯恩斯著名的解决危机、刺激总需求和就业的‘挖坑理论’,是这位伟大经济学家的重大贡献。窃以为,凯氏的理论不仅闪烁着经济学的智慧之光,而且体现着社会学的人文关怀,或者说是困难时期政府以人文关怀来解决经济问题的良方。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安身立命的必需,劳动也是作为社会成员受尊重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条件……祥林嫂最大的悲剧不是死了两个丈夫,也不是贫困,是丧失了劳动的权利……不管是出去挖坑还是填坑,失业的丈夫就业了,妻子认为丈夫能够挣钱养家了,她会没有心理负担地购买生活用品。儿女认为爸爸了不起,他们没有阴翳,快乐而健康地生活。安排他挖坑,旋即又安排别人填上,或许并没有直接创造出财富,但这比他赋闲在家苦等救济好得太多了,而且肯定会因此创造有效需求,孕育繁荣。”

“挖坑理论”看似荒唐的说法,其实智慧之处在于,它揭示了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关联互动与应对萧条型经济危机的政策思路及其作用机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