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这样的“潜规则”大行其道

让这样的“潜规则”大行其道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潜规则”这个词,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形容那些垂帘在后,见不得光,不是白纸黑字写下来的,但又似乎约定俗成的某种规则。很多时候,恰恰是组织内一些“潜规则”,无形中降低了销售对时间的支配力,从而影响了企业盈利。沟通机制,就是这样一个易被忽视,却又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效率的“潜规则”。

“潜规则”这个词,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形容那些垂帘在后,见不得光,不是白纸黑字写下来的,但又似乎约定俗成的某种规则。大多时候,我们提到它,都隐含着一种情绪:无奈、鄙视或是麻木。

而在这里,我们只希望将“潜规则”这种生长于组织内部,不需要任何名分,仅凭一股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就能对结果产生敲骨吸髓般影响的力量。这就像一个部落打野兽,谁跑前面,收获的时候,你就多分块肉。合不合理先不论,但大家心知肚明,没人会对此提出异议。这种不成文的“契约”,在形成员工共同信仰方面,比什么“红头文件”效果好得多。

“潜规则”一旦形成,其后期的形态,可能会出现两种变化:一种是变成“真规则”,也就是从“影子部队”升级为“正规军”,进而冠冕堂皇地推出所谓的标准化流程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另一种就是放弃对表面虚荣的形式追求,在“幕后大佬”的角色上越走越远,最终,形成可以秒杀一切的“文化”。如果你是老板,会将“潜规则”引向何方,相信大家心里都有答案。

假设你的选择是后者,那么围绕提高营销管理的效率,你打算从哪儿入手,来建立第一个“潜规则”呢?

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销售队伍的时间,主要被浪费在了哪里?还记得在前文中,我们从个人对时间的利用能力这个角度,找到了一些避免浪费时间的方法。而在一个大企业中,不是你想提高效率,就一定可以做到的。很多时候,恰恰是组织内一些“潜规则”,无形中降低了销售对时间的支配力,从而影响了企业盈利。

沟通机制,就是这样一个易被忽视,却又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效率的“潜规则”。没有哪家企业会在自己的内部操作章程中,繁冗地列出10件需要写邮件沟通的事、10件需要打电话沟通的事,以及做不到如何处罚之类的规定。第一,不经济。因为制度一旦定了,就要检查执行的情况。而一检查,就要付出人力成本,特别是在这种琐碎的事上。其次,也很不人性化。这不明摆着把员工当机器人使唤了吗,人家爱用邮件还是电话,你管得着吗!

那么在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我们彼此的沟通方式,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效率的呢?不同企业,受文化的影响,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

比如在外企,一个新员工从入职第一天就会发现,大家沟通一件事,基本是靠邮件。这其中有两个主要的原因:首先,在一个相对竞争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其实是比较低的。每个人都担心,口说无凭,万一这事儿之后出点岔子,对方一不认账,责任要自己背。有邮件为证,心里踏实很多。再有,在很多外企中,老板对下属工作的了解,很多来自于邮件。如果一个员工对外的邮件沟通,每次都不忘抄送老板。虽然他的老板多少觉得有点烦,内容也不会细看,但对你的印象,至少认为是踏实肯干的好同志。有什么不好?就算有,也是技巧层面的问题。

可许多先进的发明,如果用错了地方,反过来是会破坏效率的。比如这个最广为流传的Email,一项多么伟大的科技创新。本来是用于降低因路途遥远,朋友间联络所产生的时间成本。现如今,企业中的两个人哪怕中间就一个玻璃板,坐着都能相互看到,也要兢兢业业地点开一个“新邮件”窗口,苦苦斟酌半个小时的措词,再恭恭敬敬地落上款,发送给对方。更有洋铺子规定,必须写英文。这下难坏了那些只会考试的“学霸”们,本来背背题还算擅长,这下要斗智斗勇地玩英文写作。于是,他们先用中文写好,再上网到处查句型,好不容易拼了一篇“散文”出来,一个小时过去了。更可悲的是,收到邮件的那哥们儿英文也不是太好,用“金山快译”把你的东西翻译后,再连猜带蒙地理解你的意思,又过去了15分钟。

这是何苦呢!本来当面沟通,5分钟就能解决的事,非要用“现代工具”,转上1个多小时的大圈子。可没办法,这就是“潜规则”。你不爱用邮件,可别人都用,于是在这样的企业中,你就成了异类。别人嘴上不说,心里也会鄙视你:这人水平也太差了吧,连邮件都不会用。

可是如果换成某些国企,情况刚好反了过来。业务部门日常基本不看邮件,大家沟通主要靠面谈或电话。无疑,这提高了沟通本身的速度,可是,往往容易将内容引向务虚的一面。很多想法,却没有实施的步骤和每步的时间要求,到头来,还是伤害了效率。

比如,领导让你起草一个营销方案。你写好后,根据老板的习惯,将内容打印出来,拿给他看。的确,对于这一回合,你节省了时间,不用再花上5分钟,发个邮件给他。可接下来,沟通的次数,就意想不到地提高了。他边看边听你讲,然后从大方向上说了几点意见。你回去后,回忆了一下他的意思,用了一天时间改完,又和他约好了第二天面谈的时间。再谈时,他又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希望加在方案中。于是,你只好继续改。就这样,一来二往,折腾了很多天。

大家一定对不少正式下发的方案题目中,那个“V几”的标识不陌生吧。曾看到一位同事埋头苦写,我瞄了一眼,已经第12版了,我关切地问道:“老兄,你这儿在造发动机呢!都已经成最强劲的V12了,怎么还没搞定呢?”他郁闷地摇了摇头,说:“哎,没个准信,领导想法总变,又要求特细,你说咋整?”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种沟通方式——会议。可能很多人会把会议上时间的浪费,归咎于一些人说话啰嗦。由于在总部上班,开会成了我的一种常态。然而根据我的观察,会议效率之所以低,关键原因还不是某个人的说话习惯不好,而是常常被忽略的一种因信息不对等所引起的“理解时差”。

“理解时差”是指人与人之间,因对同一件事所掌握的信息量不同,或领悟深度不均时,为了弥补和消化其中的差距,而产生的时间消耗。在这段时间中,有差距的一方,基本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信息或思考力占优的一方,则始终处于一个随时普及知识,并适时帮忙其梳理逻辑的状态。整个过程,对于企图通过彼此头脑风暴,而碰撞出火花的初衷而言,“做功”十分缓慢。想想我们经历过的话,大多数时间不都花在了这个不贡献生产力的阶段了吗。

因此,只要能缩短这个时间差,就能为我们快速减少时间成本。方法其实很多,比如在开会前,每个人都要花点时间,先了解一下会议要讨论的议题及相关业务知识,就可以使每个进入会场的人,大致处于一个理解水平上,从而省去了开会时再讲一遍基本问题的麻烦,从而可以直接进入主题。这种机制的形成,不见得非要颁布一条政令,靠领导小试一把“潜规则”的力量,就可以实现。

还记得曾看过的一个有趣的猴子实验:实验人员将5只猴子放入笼子里,并在笼子顶上吊了根香蕉。只要有1只猴子企图去拿香蕉,立即会有水喷向笼子,每个猴子都会一身湿。当猴子几次尝试,确认了这一规律后,很快形成了一个共识:不要去碰这根香蕉,以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一只猴子放了出来,换了一只新猴子A进去。新猴不知道笼子里有这样一个秘密,于是刚一进去,就奔向了那根香蕉。结果,其他4只猴子,不约而同地把A拦了下来,并一顿胖揍,因为都怕A会害他们淋湿。A被打得满头包,终于放弃了这一想法。此后,实验人员又换了一只猴子B进来。同样,因为想拿香蕉,而遭到其他猴子的群殴,并且A还打得特别来劲(暴发户心态)。随着一次次替换,最终,笼内的所有猴子都是新的了,也就是都没被水淋过。同时,喷水的装置也拿走了。但奇妙的是,这些从没被水淋湿过的猴子,竟没有一只再去碰那根香蕉。或许,它们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只知道这是大家共同遵守和维护的某种秩序。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怎么建立“潜规则”,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事实上,人的脸皮,比猴子薄多了。哪里需要喷水啊,又不是消防队员。一个眼神,一种表情,就足以拨动我们敏感的神经,扰乱我们万千的思绪。所以,为什么有的领导可以做到不怒而威呢,就是平时费了很多心力,营造出了一种团队格局。他的魅力,不取决于他起草了多少个规章制度,令多少人颤栗惧怕,而是有多少人看得懂他不言的用意,品得透他微笑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