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经贸发展及格局的变化

世界经贸发展及格局的变化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世界经贸发展及格局的变化世界经贸发展及格局变化直接影响到国际航运业的发展,从而对港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当前世界经贸发展及格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骤减,贸易保护措施增加,世界贸易明显下降。

一、世界经贸发展及格局的变化

世界经贸发展及格局变化直接影响到国际航运业的发展,从而对港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当前世界经贸发展及格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国际经济复苏前景错综复杂,经济金融格局面临深度调整

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除个别新兴经济体外,主要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1-1)。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10年1月29日发布的美国第四季度及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为142587亿美元,同比名义下降1.3%。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129887亿美元,同比实际下降2.4%,创1946年以来的最大降幅。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2010年2月25日发布的2009年GDP第一次速报数据显示,日本2009年名义GDP为4749240亿日元,同比下降6.0%,降幅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新低。而欧盟统计局于2010年4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在2009年最后三个月陷入停滞,16个欧元区成员国中有7个国家出现经济下滑。2010年第四季度欧盟27个成员国的GDP总额较第三季度增长0.1%,但较上年同期下滑2.3%。总体上看,2009年欧元区GDP与欧盟GDP分别下滑4.1%和4.2%。

表1-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GDP及增长率(IMF数据)

img2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网。

尽管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缓慢的复苏,但复苏前景依然错综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债务危机风险加剧,很大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复苏的步伐。2010年以来,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整个欧盟负债高达近万亿欧元。英国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7月13日公布的国债状况显示,英国国债的实际数字比此前承认的高出3倍,达到4万亿英镑。美国、日本也面临巨大的债务风险,美国统计局2010年6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负债总额已突破13万亿美元大关,较贝拉克·奥巴马2009年年初就任美国总统时增加了2.3万亿美元,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而日本专家则表示,2010年日本政府的负债规模已达600万亿(6兆)日元,大约是国家GDP的1.89倍,已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的负债水平。为了应对债务危机,欧元区各国联手开展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救助计划。同时,美、欧、日各国不同程度地推行增税和削减公共开支等财政紧缩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势必会导致消费紧缩,使经济复苏进程更为艰难漫长。

第二,世界经济复苏冷热不均,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的势头日趋加强。整体来看,与发达国家的消费不足、经济低迷相比,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总体良好,成为经济复苏的积极力量,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中国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1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比增长8.7%;印度中央统计委员会于2010年2月26日发布的数据则显示,2009年印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466944.7亿卢比,同比实际增长5.7%;新兴市场的经济复苏趋势明显,已经开始触底反弹(见表1-1、表1-2)。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发展的不均衡性可以发现,美国的一强独霸的地位进一步削弱,其下行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世界各国对美国的信任度也开始严重下降;欧盟和欧元面临挑战,欧盟内部的协调性、政策的统一性、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等问题,都给欧盟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日本长期深陷衰退,发展势头明显受到抑制,发展后劲不足;国际金融格局将从美元垄断向多种主要货币相互制衡演变。现在,很多国家提出了要改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要求,气候、环境、贸易争端等问题,也都增添了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增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抵抗本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通过实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基本方略,通过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辅以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政策,极大地抵消了出口减速的影响,努力实现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共同发展,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并抓住机遇,努力在国际金融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得到了增长,与东盟等国际组织和亚洲、拉美等地的一些国家先后就实施经济互助达成了协议,中国经济的发展力和影响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都说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表1-2 金砖四国2009年GDP和增长率

img3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网。

(二)世界贸易企稳回升

1.世界贸易进入恢复增长

经历了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初的衰退之后,世界贸易已从低谷反弹,开始恢复增长。在经济刺激政策和国际合作的推动下,2010年上半年世界贸易实现了强劲回升。新兴市场回升势头突出,亚洲的增势非常明显。依靠规模庞大的财政刺激措施,中国不仅推动了本国经济增长,也提振了亚洲地区的贸易。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09年世界经济全面下滑,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见表1-3)。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骤减,贸易保护措施增加,世界贸易明显下降。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跌至12.15万亿美元,世界贸易量下降12.2%,为70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国出口额下降13.9%,欧盟下降14.8%,日本下降24.9%,均高于世界平均降幅。

表1-3 2005—2010年全球贸易总额及增长率

img4

注:1.全球贸易总额数据来自世界贸易组织网站。2.全球贸易增长率数据来自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

进入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增长的势头。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率先复苏,表现良好;发达经济体也出现明显复苏迹象。进入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缓慢恢复,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第一季度比上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长5.3%(见表1-4)。2010年前两个月,美国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6%和14.8%,欧元区分别增长3%和7%。3月份,日本进、出口分别增长20.7%和43.5%。中国、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贸易增长更为显著。

表1-4 2010年前三个月全球贸易额增长变化情况(环比数据)  单位:%

img5

注:数据均来源于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恢复较快,贸易顺差明显减少。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对外贸易增长态势良好。

全球贸易企稳回升的势头,对承担贸易集运重要功能的港口城市而言,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标意义。

2.国际航运业明显复苏

丹麦的AP穆勒—马士基集团(AP Moller-Maersk)和迪拜世界港口公司(DP World)这两家全球集装箱航运业最重要的公司于2010年8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被视为全球经济晴雨表的船运集装箱使用量2009年大幅攀升,甚至已超过2008年的历史最高水平。报告显示,2009年上半年,该公司船只运载的远程集装箱货运量同比上涨了13%。其中,亚洲与北美之间的跨洋货运量增长11%,而拉美地区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了18%。2010年上半年,迪拜世界港口公司各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其中,澳大利亚和美洲(包括拉美地区)港口的吞吐量同比增长达31%。新加坡东方海皇集团(Neptune Orient Lines)同期的报告也显示,截至2010年7月23日,该公司集装箱吞吐量较2009年同期增长了35%。需求量的增加还推高了集装箱费率,由此提升了各航运公司的利润。

中国远洋2010年4月30日的报告显示,2010年首季中国进出口总额分别较2009年同期及2008年同期上升44.1%和8.1%,已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同期水平,并认为国际航运需求将大幅增加。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2010年4月发布了首期中国航运景气报告。报告指出,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航运业保持平稳增长,中国航运业发展态势转好,各航运企业信心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航运景气指数为112.77点,较上期上升9.19点;中国航运信心指数为118.56点,较上期上升26.66点。航运企业家信心迅速增长,由不景气区间直接跨入景气区间。中国航运景气状况也从不景气区间进入景气区间。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指数为113.90点,中国航运信心指数为120.93点,各航运企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行业整体运行状况继续改善。其中,船舶运输企业景气指数为114.21点,港口企业为115.43点,航运服务企业为111.65点,都处于景气区间。各航运企业的营运成本等观察指标相较本期都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大部分观察指标将继续改善,企业总体经营状况会继续好转。各航运企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行业整体运行状况继续改善。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特别是亚太地区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沿海港口尤其是亚太地区港口发展仍然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这为港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