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研究

甘肃省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研究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载能产业是指能源成本在产品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的产业,或称为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高载能产业已成为拉动甘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甘肃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只要能够紧扣循环经济这一主题,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产业发展原则,在规划编制、政策落实、项目安排、

高载能产业是指能源成本在产品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的产业,或称为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载能产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甘肃省工业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最大程度就地消纳省内富余电力,变能源输出为产品输出,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经济内生性增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甘肃省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甘肃高载能产业发展现状

高载能产业一直是甘肃省的传统优势产业,高载能行业门类齐全、规模较大、重点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电价较低、管理基础好、多数产业有省内资源依托等优势,形成了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兰州铝业、连城铝业等一批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具有加快发展高载能产业的良好基础,其中有色金属、钢铁、铁合金、电石等是甘肃省的传统高载能产业。甘肃高载能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产品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高载能产业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甘肃省现有电解铝生产企业5户,产能108.8万吨,占全国的6%左右;铝合金及加工材能力25万吨,占全国的1%左右。铁合金企业184家,电炉278台,总容量190.8万KVA,产能95万吨。电石、碳化硅企业50家左右,产能约80万吨。钢、钢材、铁合金、铅、锌、铜、镍等产品的产量都居西北地区第一位,原油加工量、发电量、水泥和电解铝产量居第二位。兰州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已形成1000万吨炼油和7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目前甘肃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化学工业、石油开采、煤炭采选业等的工业增加值为甘肃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4。以增加值计算,甘肃的有色冶金占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的3/5左右,石油加工业占2/5,钢铁工业所占比重略低于2/5。高载能产业已成为拉动甘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011年7月,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六个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04.66亿元,占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9.27%,平均增长20.38%,较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出7.88个百分点,拉动甘肃省工业增长12.76个百分点,1—7月间对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01.6%。

近年来,甘肃各地区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积极坚持集约、规模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进程。高载能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集聚发展已初具形态。如酒泉地区瓜州县依托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风电能源,全力推进高载能产业发展,实现电能就地消纳和资源的综合利用。规划建设的柳园高载能工业园区,主要发展以金属硅(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等为主导的硅产业,以新型干法水泥、建筑装饰石材为主导的建材产业,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为主导的冶炼铸造产业。产业园初步建成了以矿产业区、建材产业区、有色黑金属产业区、化工产业区,入驻企业68户,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1.3亿元,形成了年产铁精粉40万吨、锌精粉3000吨、铁球团134万吨、铁铸件35万吨、硅锰合金2.5万吨、工业硅5万吨、石材35万平方米等生产能力。

二、甘肃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环境基础分析

经过多年发展,甘肃省工业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兰州铝业、连城铝业等高载能企业的生产实践证明,在甘肃省建设高载能行业具有门类齐全、发展规模大、重点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电力充足、管理基础好等资源优势。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支持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为甘肃省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

(一)资源优势突出

甘肃省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全省已查明储量矿种110种,其中10个矿种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34个矿种居全国前五位,60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矿产资源储备综合排名全国第五位,通过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升值加工、高效利用来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有利于消纳电力,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品附加值,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甘肃能源优势明显,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用电成本较低,“十二五”全省规划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500万千瓦,电力能源产业综合优势仍将大幅度提升。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可以最大程度就地消纳省内富余电力,变能源输出为产品输出,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甘肃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日趋完善。随着世界高载能产业重心逐步由国外向国内、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甘肃立足于当地丰富的煤炭、电力和矿产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高载能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能源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快速转化。甘肃具备发展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电石、多晶硅、建材等现代高载能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二)发展机遇良好

一是区域发展的机遇。2009年10月甘肃省委出台的“中心带动、两翼起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和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都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陇东传统能源基地和河西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陇东国家级煤炭基地和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这给资源富集地区培育产业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甘肃依托陇东传统能源基地和河西新能源基地,大规模引进有色、冶金和新型建材等大企业、大项目,也将会获得更多的投资,风电产业及配套调峰电源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和壮大。

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标志着甘肃省成为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省区。规划优先支持甘肃省石化、有色、建材、钢铁和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因此,甘肃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只要能够紧扣循环经济这一主题,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产业发展原则,在规划编制、政策落实、项目安排、资金筹措、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用活、用足、用好政策资源,就必将获得良好的政策空间。

三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生态环境和能源约束的加强,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在广大中西部地区需求发展机会,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好项目,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甘肃拥有大量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电力能源供给,从而为承接大规模、高水平的东部地区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电力成本与风电优势

目前甘肃省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及电石、炼焦等高载能行业用电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0%左右。电解铝生产企业年用电量130亿千瓦时左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8%左右,占工业用电量的25%左右。电石、铁合金、碳化硅三个行业用电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14%左右,占工业用电量的18%左右。因此供电价格和能力直接影响现代高载能产业的发展,如电力费用占硅铁、电石产品成本的70%。与甘肃周边省份相比较,从用电目录电价看,电解铝产品电价甘肃比宁夏低5分/千瓦时左右,比青海高4分/千瓦时左右;铁合金、电石、碳化硅产品电价甘肃比宁夏低3分/千瓦时左右,比青海高5.5分/千瓦时。三省区相比,甘肃处于中间水平,其中电解铝产品电价居全国倒数第二位,仅高于青海,具有较大优势。同时甘肃风能资源极为丰富,且具有开发成本低的优势,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推动下,甘肃风电超常规发展,依托河西走廊丰富的风力资源已建成了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2010年底实现累计装机容量550.45万千瓦,成为中国开发与利用新能源试点的重要省份。在甘肃发展风电与高载能产业结合优势明显,益处很多。国家发改委明确“十二五”期间风电节能量计入单位GDP来考核节能量,这些政策为甘肃风电与高载能产业结合提供了良好机遇。利用好这个政策,可加速风电和高载能产业结合的潜在优势尽快变为经济、节能、环保的优势,将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甘肃在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中存在的矛盾性问题分析

现阶段甘肃高载能产业粗放发展、低水平扩张现象较为严重,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项目,同时高载能产业链不完善,高、精、尖的下游产品生产能力薄弱,产业技术水平低。由于受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等政策的约束,高载能产业承接与发展严重受阻。

(一)发展地方高载能产业与国家产业政策之间的矛盾

1999年以来,为了淘汰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的蔓延,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陆续颁布的《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和《禁止供地项目目录》(第一批、2006年本、2006年本增补本)、《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2007年本)、《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法规,对产业在不同领域的发展进行了限制。特别是对于铁合金行业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铁合金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规定2001年前淘汰3200KVA以下的矿热炉,从1999—2005年期间,停止新建各类铁合金电炉,铁合金电炉的改造不允许新增生产能力。

对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在多年前国家就做出了明确规定。但1999年后,国内和国际高载能产品的市场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上生产铁合金的大国因产业结构调整,铁合金行业全面萎缩,铁合金产品国际市场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产品价格不断上扬。有利的市场时机和高利润的吸引,为甘肃省高载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目前甘肃铁合金企业来看,在184家企业中,有70家未经准入,而且绝大部分为5000KVA以下电炉。这种快速发展模式中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问题相当突出,目前甘肃相当一部分电炉属于应淘汰的,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利益需要,未及时淘汰部分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同时,国家几次重申要坚决贯彻“差别电价”政策,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自行出台相关优惠电价政策,再加上目前风电较高的上网价格,致使甘肃丰富的风电优势转化为产业投入上的价格优势仍面临着重重的政策约束。从目前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甘肃以高载能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定严重相悖。

(二)高载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

甘肃在形成高耗能产业的过程中,除少数企业的某些重点产品生产技术领先外,整体上看,并没有形成国家、国际级领先的高耗能行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单位产品能耗和生产工艺落后于国家先进水平。存在着行业整体经营发展粗放,资源、能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落后的生产工艺仍占有相当比重,导致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省外和国外市场等等问题。由于设备技术落后、单位能耗偏高,工业“三废”不符合排放标准随意排放,导致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一些地市由于盲目追求GDP增长,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迅速,忽视了经济结构改造、优化、升级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忽视了环境承受能力,以资源性产业的投资扩张为特征的重复建设不断显现,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企业互相压价进行恶性竞争,行业整体效益低下。

(三)发展高载能产业与节能减排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甘肃高载能产业的快速发展,高载能行业能耗增速较大,2011年1—6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八大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2165.4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9.82%,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96.3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19.00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五个行业能源消费呈两位数或倍数增长。而根据国务院的要求,甘肃省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下降15%;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7.6万吨、3.94万吨、40.7万吨以内,比2010年分别减少6.4%、8.9%、3.1%,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63.4万吨。因此,甘肃在大力发展高载能产业的同时,要完成“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各项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高载能产业快速发展与电力供应的矛盾

由于受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等政策的约束,甘肃优势产业承接与发展严重受阻。

一是用电市场增长较缓。甘肃省高载能用电占全省工业用电的70%以上,但由于受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影响,近几年新上工业项目中节能减排项目多,新增产能项目少,铁合金等部分高载能产业出现不同程度萎缩,与周边省区相比发展相对缓慢。

二是电网外送通道建设相对滞后。2010年度全省发电企业年发电能力达到1150亿千瓦时,富余电量400亿千瓦时。电网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建设相对滞后,很难同步发展。虽然到2010年底整个西北电网向区外送电能力提升到411万千瓦,但外送通道容量仍然不足。2010年甘肃省可外送电量50亿千瓦时,仍有350亿千瓦时的电量无法外送。

三是风电价格较高,产品生产的成本约束较强。尽管甘肃河西电力能源富集,但是其中占绝对主体的却是价格较高的风电。目前来看,风电的上网价格远高于水电、煤电和核电。而高载能企业用电成本一般要占企业总成本的3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甘肃河西地区大力发展高载能产业必须想方设法降低用电成本,否则将面临较大的成本约束。与此同时,若要发展金属冶炼加工、煤化工等工业产业,大量原料需要外购,如果缺乏能源价格优势,电能富集优势将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竞争优势。

(五)承接东部地区高载能产业转移与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矛盾

由于甘肃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产业配套严重不足,产业链不完整,尤其缺乏高端要素环节,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集聚条件差,限制了部分产业转移。依据比较优势,对产业承接地而言,甘肃偏重于利用价格比较便宜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要素,签约落户的企业多数对当地资源依赖程度较高,处于工业生产链的上游,产品附加值低。这就容易造成经济落后地区一味地接受传统产业的转移而缺乏创新,使得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低附加值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产业升级的时间,对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利。随着产业转移的延续,如果不重视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形成的结构刚性会使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本不断上升,难以缩小与发达区域之间经济水平的差距。

同时由于甘肃资源优势突出,承接的产业转移企业以资源开发为主,“三高”企业偏多,如2008—2010年上半年西北五省区承接的“三高”企业合计421个,占全部产业转移企业数的10.40%。一些在东部无法继续生存的污染企业转移到了环境门槛较低的西北地区,增加了西北地区的生态承载负担。

一旦这种形势持续发展,资源破坏的代价会超过资源开发的收益,环境污染的速度会超过环境治理的速度,既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会大大增加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甘肃省在承接高载能产业转移时,资金转移并没有相应地带来技术、人才、管理理念等的同步转移。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甘肃承接的产业多数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技术进入标准化阶段的产业,缺乏一些领域的高端技术、管理理念和金融、贸易等人才的输入和支持,难以发挥这些因素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四、促进甘肃现代高载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资源,优化高载能产业布局

高载能工业布局要根据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技术基础以及环保要求来确定,根据甘肃实际情况,应依托陇东传统能源基地和河西新能源基地的资源和能源优势,大规模引进有色、冶金和新型建材等大企业、大项目,支持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公司等企业扩能改造,形成以陇东煤电铝一体化,河西冶金、有色和电石,兰(州)—白(银)新型铝工业、铜铅锌加工和新型建材,陇南铅锌生产为主体的现代高载能产业发展格局。这样布局既具有微观经济效益,又具有巨大的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推进河西现代高载能产业基地建设,抓好酒钢集团不锈钢、酒嘉经济区百万吨电解铝和铁合金、金(昌)武(威)经济区电石产业链、临洮铝业等项目,实现能源就地转化、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依托建设与电力能源发展相匹配的高载能产业体系,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培育一批以铁合金、有色金属、非金属等为主的高载能产品,使之成为拉动甘肃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通过矿产品的深度加工、高效利用,走电矿合一、电矿结合、电矿互动的发展路子。而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应禁止发展高载能工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

(二)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加大技改力度,促使高载能工业结构调整

1.优先发展高载能产业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高载能产业中虽然大部分属于传统产业或基础产业,但是从产业链来看,其下游产业链延伸得非常长,是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材料产业。因此,甘肃在产业导向上,应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特别是被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目录》中的高载能产业。同时淘汰落后产能,置换高载能产业发展空间。

2.严格控制高载能初级产品总量扩张,并延伸高载能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努力向下游产业扩张。当前的重要任务是促使高载能产业向下游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方向发展,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特别是电解铝和磷化工这两大行业要大规模向下游产业扩张。

3.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转型升级。高载能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在开发高载能产品生产过程的集成优化节能技术和新工艺,主要包括冶炼、煅烧、熔融、石化生产过程综合优化节能技术以及大型高载能设备节能关键技术等。

并且,还应尽快淘汰工艺技术落后、环保未达标的企业,提高产业进入门槛。4.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电解铝、不锈钢、电解镍、电解铜、铅、锌及其附加产品,积极发展多晶硅,太阳能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及新型建材产品等新型产业。

(三)创新高载能产业的发展机制,推动高载能产业园区化生产

将高载能产业发展集中地区的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与煤电等能源供应产业聚集在一个高载能产业园区,形成联合体,提高高载能产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支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煤电铝一体化项目,推进陇东煤电化工基地和庆阳长庆桥、平凉华亭和崆峒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持兰州石化、庆阳石化实施升级改造,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建设兰州国家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支持铜铅锌生产及加工,镍钴铜与贵金属精深加工,稀土新材料,铝型材、铝合金等深加工及碳素产业发展。支持发展碳钢镀锌板、不锈钢薄板等高端品种。支持钨、钼矿产品深加工,建设西部重要的不锈钢、铁合金产业基地、钨钼生产基地。

(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高载能产品电费在产品中的比重一般占50%以上,因而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电费的高低是高载能产品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应采取更加灵活的电价扶持措施,促进高载能产业扩能上量。一是采取扶优限劣差别电价政策。

如对铁合金等行业,针对不同炉型给予不同电价政策,促进行业洗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加快发展。二是建立电价联动机制,稳定存量。如对电解铝等行业用电价格,实行随产品市场价格上下浮动,价格浮动区间及浮动标准由发、供、用三方本着多赢的原则协商确定。三是对电解铝等新增产能项目实行更加优惠的电价扶持政策,培育增量用电,通过增量电量挂牌竞价交易方式实现。

(五)实现高载能产业与风电有机结合,大力发展非并网发电甘肃风能资源丰富,高载能产业优势突出,将非并网风电应用于高载能产业在甘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载能产业与甘肃丰富的风能资源结合,将有效地提升电网接纳风电的能力。按新增负荷1∶1的比例接收风电,如加上抽水蓄能电站、燃气机组投运,其比例可提高到1∶2。可走出一条可再生能源与高载能产业互动良性发展的路子。为此要大力发展非并网发电,将非并网风电用于高载能产业,实现风电就地转化,对于降低高载能产品成本,提高风电利用效益,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企业生长软环境

要促进高载能产业的发展,必须改善政府服务,加大对高载能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投资、外资、人才、科技等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用产业政策来指导财税优惠政策,如果投资国家鼓励的产业,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的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现代高载能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如果是国家淘汰、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可以采取较重的税赋。二是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强强联合,增强甘肃高载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发展高载能工业要打破行业界限、地方界限,鼓励电冶结合、电化结合,双方可以资产、资本为纽带,通过相互参股或收购、兼并、租赁等方式,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组建高载能大型企业集团。工商、税务、银行、财政等各方面应给予支持和必要的优惠政策,鼓励提高高载能行业生产的集中度和产业水平。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载能项目,则不给以优惠电价及其他优惠政策,以此来限制民间资本盲目投资引发的高载能工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扩张问题的日益泛滥,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杜绝民间资本在利益驱动下的短期行为。三是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对现代高载能重点建设项目,优先安排中长期信贷。帮助现代高载能企业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针对现代高载能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供担保、信贷、结算、理财、外汇等一揽子金融服务。通过发展应收账款质押、清洁发展机制(CDM)、预期收益抵押、股权质押、保理等方式扩大相关企业融资来源。鼓励符合条件的现代高载能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七)发展循环经济,促使高载能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

一是以国家支持甘肃省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为契机,结合《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积极推动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发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和推进高载能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提高清洁生产质量。通过不断改造升级,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清洁生产培训工作,从源头削减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建设节能型高载能产业园区。在高载能园区内加大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力度,推广集中供热、垃圾分类、分质供水、节能节水材料等,大力应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绿色能源照明和风光互补路灯系统。

(八)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高载能产业发展硬环境抓住国家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筹集国内外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对高载能资源优势区的电网建设和改造。为高载能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硬件条件。重点加大对庆阳、平凉、酒泉等高载能资源优势地区的通讯以及工业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整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各类专项资金向高载能产业集中投入。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甘肃省高载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城投公司以政府注入资本金、土地抵押等多种方式扩大银行信贷资金规模。

(九)实行严格的环境管理,促使高载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高载能工业,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注重资源的配套开发、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系统,促进高载能工业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大矿管和地勘力度,增强后备矿产资源保证。鼓励和支持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保护的研究与开发,推广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技水平。加强矿山管理,提高回采率、矿石回收率,降低贫化率、损失率。提高资源保证程度,为高载能产业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证。

课题负责人:马继民

执笔人:马继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