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交通运输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甘肃省交通运输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近几年,甘肃省交通运输保持快速发展,以兰州为中心,通达周边省份和省内各市(州)的高速公路网和纵贯全省东西的干线交通网基本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速,总量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运输能力日益增强,交通运输“瓶颈”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了交通运输从严重滞后向初步缓解的重要转变。

最近几年,甘肃省交通运输保持快速发展,以兰州为中心,通达周边省份和省内各市(州)的高速公路网和纵贯全省东西的干线交通网基本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速,总量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运输能力日益增强,交通运输“瓶颈”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了交通运输从严重滞后向初步缓解的重要转变。

一、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2011年1—8月交通运输业运行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业货运量21513.45万吨,同比增长20.45%,其中,铁路3640万吨,增长13.64%,公路17851万吨,增长21.97%。货运周转量1157.8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97%,其中铁路762.08亿吨公里,增长6.58%,公路395.64亿吨公里,增长20.54%。客运量39436.8万人,同比增长8.63%,其中,铁路1641万人,增长9.25%,公路37660万人,增长8.64%。客运周转量387.53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5.61%,其中,铁路210.95亿人公里,增长14.83%,公路166.96亿人公里,增长18.03%。

表1 2011年1—8月全省交通运输业运行情况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1—5月份,全省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1亿元,同比增速为5%。其中,全省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0.23亿元,同比增长4.65%;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27万元,同比增长80.6%;民航机场建设完成投资6274万元,同比增长17.9%。全省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完成投资4.74亿元,完成养护维修里程达691公里。

(一)交通设施建设持续扩大,路网规模进一步拓展

公路:截至201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1.9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7885公里。近年来,甘肃在全面实施交通建设“东部会战”战略的引领下,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通车里程达到2046公里。武都至罐子沟、天水过境段、徐家磨至古浪、西峰至长庆桥至凤翔路口、雷家角至西峰、营盘水至双塔、成县至武都、金昌至武威等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建设,进展顺利。宝鸡至天水甘肃段、嘉峪关至瓜州、平凉至定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连霍国道主干线甘肃境内75%的路段实现了高速化。公路整体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公路网密度由2005年的9.09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2010年的26.16公里/百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次骨干,县、乡、专用道路为支脉,兰州为中心、市(州)为节点的多级公路网络系统。

图1 2000—201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及公路密度

铁路:截至2010年底,铁路营业里程2880公里,其中双线1580公里,电气化1667公里。“十一五”期间,兰武二线、敦煌铁路建成通车,兰渝、西平、天平、兰新第二双线、嘉峪关至红柳河段电气化改造及兰州枢纽等铁路项目全面开工,兰州至中川机场、成兰等重大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基本形成了以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宝成、宝中、干武等7条国家干线铁路和专用线为支线的铁路网,铁路网密度达到68公里/万平方公里。

民航:兰州中川机场和敦煌机场站坪扩建、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天水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兰州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张掖军民合用机场扩建、新建金昌机场、夏河机场、庆阳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

到2010年全省有民航机场5个,航线45条。

水运:甘肃省境内黄河、白龙江现有自然航道2403公里,“十一五”期间,完成了黄河、白龙江2条航道和兰州、临夏、陇南、白银4个港口的布局规划,整治建设黄河兰州段50公里、黄河白银段四龙至龙湾110公里、黄河盐锅峡库区31公里航道。截至2010底,全省航道里程1356公里,其中通航里程847公里,全省水路运输航线27条,117个渡口,航运企业达到50家,营运船舶达547艘。

公路水路站场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省拥有等级客运站311个,等级货运站54个。农村客运网络初步形成,过去五年新建乡镇汽车站720个、行政村停靠站(亭)5432个,开工建设城乡客运换乘站12个,84.35%的乡(镇)拥有农村客运站,43.24%的建制村拥有汽车停靠站(点)。兰州、白银、临夏、陇南等重点港口的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水运信息化建设和老旧渡船及塔架改造工程成效显著。

管道:建成了青海涩北经西宁至兰州天然气管道、兰州经成都至重庆成品油管道和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规划建设兰州经郑州至长沙成品油管道和兰州至银川天然气管道,初步形成了甘肃省管道运输主干网。截至2010年底,全省建成投产的管道长度4102公里,其中输油管道2816公里,输气管道1286公里,是全国石油天然气管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表2“十一五”甘肃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情况

(二)交通投资力度逐年加大,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带动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71.64亿元。其中,公路完成投资798.8亿元,铁路完成投资422.36亿元,民航完成投资11.58亿元,其他建设完成投资38.9亿元。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持续增加,也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钢材、水泥、木材、沥青、能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交通状况的改善对推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贫困和促进地区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表3“十一五”期间甘肃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情况

(三)客货运量稳步增长,运输结构日趋合理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货运输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甘肃省全社会完成客运量5.41亿人,货运量2.90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98%、10.7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607.2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81%;旅客周转量509.61亿人公里,增长8.43%。其中:铁路运输完成货运周转量1082.98亿吨公里,增长9.71%,旅客周转量275.13亿人公里,增长10.84%;公路运输完成货运周转量524.09亿吨公里,增长7.02%,旅客周转量220.15亿人公里,增长6.56%。

表4 2005—2010年甘肃省年度运输量统计表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仍占据主导地位,铁路运输是重要力量。

同时,甘肃省综合运输网络承担了大量与外省间交流和过境的客货运输量,过境货运量约占30%,交通通道特征明显。

图2 2010年各种运输方式结构图

(四)农村公路建设成绩突出,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通过“通达、通畅”工程、以工代赈、整村推进、灾后重建等途径改造了一批农村公路,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行水平。截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0.29万公里,比2005年增加2.56万公里,95%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随着道路状况改善,全省农村客运班线快速发展,达到2600条,乡镇通班车率达到99.85%,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88.1%,分别比“十五”末提高2.54和6.78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县区为中心、辐射乡村、干支相连的农村客运网络。

(五)运输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运输市场秩序保持了良性发展态势

截至2010年底,全省道路运输经营业户达到47100户,从业人员达到40.1万人,营运车辆达到18.8万辆,比2005年分别增长32.27%、46.8%和45.1%;开通客运班线4044条,平均日发班次20921个,比2005年增长16.7%和31.7%;道路运输产值达到330亿元,增加值159亿元。运输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中级以上班线客车和重型货车比例分别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和34.1个百分点。快速客运、旅游客运、汽车租赁等优势运输业务快速发展。营运货车中大、中、小型车比例达到40∶12∶48,普通货车与专业货车比例为26.8∶1,营运客、货车实载率分别为69.0%和82.8%。运输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保证了电煤、原油、粮食等国家重点物资和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春运”及节假日旅客运输保持了安全有序。通过开展客运班线、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出租车客运市场、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专项整治活动,运输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全省运输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运输市场秩序保持了良性发展态势。

(六)综合运输通道骨架逐渐形成,通道骨干作用日益显现

近年来,全省坚持“陆水空并举、建管运并重”的发展思路,整合公路、水路、航空资源,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公路水路对外合作交流加快,全省跨省客运班线达到357条。积极开展了运邮合作试点,促进了农村物流业发展。甘肃省综合运输通道骨架已经初步显现,并承担了大量的客货运输流量。以兰新、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2国道为主干的陆桥综合运输大通道,全线横贯甘肃境内,全长约1600公里,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包兰、兰青铁路,109国道和京拉高速公路,黄河水运为主干的包兰青综合运输大通道,是甘肃中部与青海、西藏、宁夏、内蒙古、北京联系的重要通道。这两条综合运输大通道在全国“西煤东运”、“南北交流”以及区域客货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交通运输需求特征分析

(一)旅客运输需求特征分析

一是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居民人均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完善,使得从事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增加,省域内各地区间旅客流量将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甘肃与周边省市和地区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省际的客运需求也将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均出行距离也将不断增加,并且这一需求还将随区域经济联系度的提高而持续增长。

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安全、快捷、方便、经济、文明和舒适的运输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省内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客流增长潜力较大,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与内地经贸交流的日益扩大,探亲、劳务、商务和公务等客流也将有较大幅度增长,从而使铁路和航空客流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的带动下,将有部分中低端客运需求不断向高端运输需求转移,并诱发大量新的运输需求。

三是随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人员交流更加频繁,随着需求的增长及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客运站点的逐步完善,未来农村客运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货物运输需求特征分析

一是随着甘肃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内、省内货运需求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将带动物资和人员流动加速。推进全省工业跨越式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生产资料的运输需求将明显增加,对外依存度提高,与周边区域之间的经贸联系将更加紧密。

二是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附加值的加工业、大型装备制造业、新型材料工业等将加快发展,传统农业更趋向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高效顺畅、方便快捷、安全保质成为需求的主导方向,集装箱、冷藏鲜活、高科技产品等特殊货物运输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三是外贸运输物流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东部地区制造业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外贸易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进出口物资的增长成为带动运输需求持续扩张的重要因素。

三、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仍显不足。甘肃现有的运输网密度偏小,跨区域干线运输通道不足。2010年公路密度26.16公里/百平方公里,仅排在西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之前,低于相邻的陕、川、宁等省份,约为东部沿海省份平均密度的65%;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仅占公路网总里程的6.2%,通达程度不足。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等级低,通行条件差,抗灾能力弱,管理养护工作尚需完善。铁路网密度68公里/万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铁路干线以既有“十”字构架为主,缺乏支线联系,覆盖范围小,长距离、大宗产品运力不足,干线运输负荷过重,运输能力仍待提高。民用航空机场少、航线航班少,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快捷、舒适的航空运输网络,航线市场开发程度不高。内河水运基础设施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已建成的港口码头简易,规模小、效率低,运输船舶的技术状况较差,缺乏规模性。

二是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老少边穷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历史欠账较多,交通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落后,农村交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目前甘肃对外快速运输通道单一,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和河西走廊,东南部大部分山区交通干线网络覆盖率非常低,南北纵向通道能力薄弱,尚未形成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极化、多枢纽、互联型、均衡型、开放型等基本特征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公路网基本形成高等级主骨架,但出省公路尚未形成大能力的畅通通道,省内部分区域间连接线较少,一些县市之间、县乡之间公路断头路问题突出,庆阳、平凉与天水、陇南等地许多县(区)仅靠低等级道路连接,车流量大部分接近设计能力,南部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时,生命线、迂回线建设明显滞后。

三是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滞后。甘肃省位于我国东、中部地区与大西北的结合部,境内很多城市和地区具备了铁路交叉、公路交汇、高速纵横过境和航空港多位一体的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条件,但是由于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滞后,枢纽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虽然兰州已初具综合性交通枢纽规模,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换乘和集散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综合运输枢纽整体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同时境内的酒嘉、张掖、武威、天水、平凉等城市,由于多种原因,综合性交通枢纽发展缓慢,建设相对滞后。

四是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运输的任务还很繁重,尚未形成系统的控制手段和应对措施。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节能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交通基础设施仍将保持较大的建设规模,土地、岸线等资源紧缺的刚性约束将进一步强化,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然存在。

五是运输组织化程度不高,运输装备现代化程度较低,运输市场有效监管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足、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够广泛,对行业支撑和服务能力亟待增强。

六是交通建设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大,部分领域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市场化要求越来越高,突出表现在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铁路、公路、民航在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甚至质检和招标等领域的改革还需要深入。探索建立有利于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大部制体制、基于公益性特征的交通投融资及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需逐步解决。

四、交通运输业发展形势预测

(一)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分析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交通运输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一是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的快速上升期,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将持续增强。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文件的全面落实,国家支持藏区和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都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位置,为交通运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三是国家把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这为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拓展了新的领域。四是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队伍的加强和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为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世界经济是否能走出低谷,抑或遭受第二波、第三波冲击,仍难以预料,中国经济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内需不足、出口困难,油价上涨、运营成本上升等对交通运输企业生产及行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趋势预测

当前,保持交通运输业较好发展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但也面临着较大压力,综合分析看,预计全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长,运输生产总体继续保持增长,增速放缓并趋于平稳。

1.甘肃省综合运输总量预测结果。通过对甘肃省交通运输的需求分析,并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运量增长规律,以2010年及以前的历史数据为基准,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客货需求总量进行预测。预计2011年,全省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为58324.17万人和607.83亿人公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3%和13.43%;全省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31826.09万吨和1813.3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3%和10.81%。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未来两年甘肃运输需求总量仍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客运量的增长速度低于货运量,客运周转量的增长速度高于货运周转量,运输周转量的增长快于运量的增长。

表5 甘肃省综合运输总量预测结果

2.各种运输方式需求趋势。在甘肃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共同分担着全省综合运输客货运输量。总体判断,未来甘肃省公路和铁路客货运量稳步增长,公路和铁路运输在运输结构中继续占有主导地位。铁路客货运周转量均保持绝对优势,铁路货运分担率有所提升;公路充分发挥短途客运优势,公路客运量分担率保持较高比率,公路货运量所占比重略有下降;民航运输客货运量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五、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甘肃交通基础设施和综合运输已经实现从严重滞后向初步缓解的重要转变。今后一个时期,要更加着眼于增强驱动、引领、保障和协调能力,力争在面的覆盖基础上推进结构的优化,在量的积累基础上推进质的提升,全面构筑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

(一)继续加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完善路网布局

甘肃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要以加快建立更加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网络为宗旨,重点实施一批对交通全局影响大、对经济社会影响效果明显的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国家综合交通网规划中甘肃境内项目,适当超前实施一些重要作用的区域干线、骨干运输通道项目,逐步消除“断头路”、“瓶颈路”,积极推进区域综合运输枢纽项目,提高整体运输效率,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改善农村交通出行条件。立足于“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构建国家级、省级、区域级三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服务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配套设施,增加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数量,实现公路、水运、民航、城市交通运输与铁路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有效衔接,提高公铁联运、陆空联运、水陆联运能力,把甘肃建成“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综合运输枢纽系统”。加强县乡公路改造及连通工程建设,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完善路网结构,提高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二)坚持规划先行,加快打造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综合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共同组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分工明确、衔接顺畅的运行系统和服务系统。当前,首要的是破解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科学制定和组织实施发展规划,努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统筹规划衔接,建立综合运输规划体系。要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优化通道资源,促进综合运输枢纽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要加强多式联运等综合运输政策和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要推进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

(三)促进物流业发展,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交通运输在物流业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把促进物流业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竞争力。要积极支持运输站场向物流站场特别是物流园区转型,加强货运站场与物流园区规划衔接,改造、提升现有货运站场,优化运输组织,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加快甩挂运输试点工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占领物流制高点,把促进物流业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引导和支持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动邮政快递加快发展、提升水平,积极扶持农村物流配送,拓展城乡客货运输服务领域。

(四)探索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技术变革和行业创新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因此,一是探索建立绿色交通发展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淘汰落后工艺,降低车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的空驶率,鼓励路面材料、施工废料、弃渣、废旧轮胎等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要加强政策扶持、优化运力结构,继续推动运输业向“大特新”方向发展,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二是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交通运输的智能化以及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智慧交通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实和低碳交通的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都是减少碳排放量,提高运输效率,创造绿色环保的出行环境,实现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五)加强道路管理,缓解交通运输拥堵问题

对交通流量较大的运输主通道进行扩容改建,加快打通国家高速公路网的“断头路”,提高公路的管养和服务水平,建立高速公路跨地区联动协调机制,确保高速公路网络畅通。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要坚持综合治理、疏堵结合,切实把公交优先战略落到实处,推动城市公交智能化建设,提升城市公交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枢纽换乘效率,实现客货运输的“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形成衔接顺畅、方便快捷、经济可靠的运输网络。

执笔人:马大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