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族健身操概述

白族健身操概述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 历史文化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属云南省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保山、南华、昆明、安宁等地。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宽松平等的民族政策,白族的民族意识在濒临灭绝的条件下死而复生,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和恢复,白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挖掘和传承保护。

一、 历史文化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属云南省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保山、南华、昆明、安宁等地。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其中云南省白族人口约为156.1万。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白族先民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光辉灿烂的白族文化。4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地区生息繁衍,创造了早期的稻作文明,过着农耕、渔猎、游牧混合生存模式的生活。在大致与战国相当的时期,白族产生了第一个国家雏形——白子国(亦称白国)。从春秋至唐初,白族先民的对外商贸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华夏文明、 古印度文明两大文明由此传播到洱海地区。白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于是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唐朝时期,由于政治原因南诏国崛起。作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南诏国对周边部落进行了统一,消除了文化差异,促进了民族融合。南诏国中期佛教从印度传来,南诏国王对佛教的推广为白族以佛教和本主教作为主要宗教信仰的模式奠定了基础。宋朝大理国的繁荣使白族的影响延伸到云南的大部分地区。虽然元明清时期白族的发展缓慢,文化受外来冲击较大。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宽松平等的民族政策,白族的民族意识在濒临灭绝的条件下死而复生,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和恢复,白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挖掘和传承保护。

二、 民族音乐、舞蹈

历经坎坷的白族先民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由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而来的“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唐朝时的南诏歌舞即已流行到中原并被列为宫廷乐舞。古代白族有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

翻开历经千年的历史卷轴,我们发现勤劳智慧的白族人们不仅善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同时还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创造出了许多灿烂、神奇的文化财富,包括许多优秀的民族舞蹈。这些民族、民间舞蹈在表演形式、动作姿态、风格特点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仅流行于大理市的群众性民俗活动“绕三灵”中就有“植树舞”、“霸王鞭”、“金钱鼓”、“双飞燕”等多种舞蹈;又如云龙、剑川、碧江和洱源等地的白族舞蹈粗犷大方,古朴明快,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白族舞蹈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与白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最早发现描述白族舞蹈的文献是唐朝樊卓的《蛮书》,其中《蛮夷风俗第八》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寄情言,用相呼召。”这种习俗在后面各个朝代的名家诗句中都有记载,很可能是当时白族人的一种青年男女互相示爱的节庆活动。白族舞蹈大多都在大型的民俗活动中进行,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是“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为民间舞的表演提供了场地,同时又为民间舞的保存、发展、完善与群众化创造了条件。

1.“龙狮舞” 是白族一种古老的舞蹈。白族地区古代湖泽遍布,不仅龙的神话传说很多,而且雕梁画栋多有龙的图纹。显然,白族同汉族一样,赋予龙一种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形象,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白族的“龙舞”从造型到演练都独具特色。过去剑川白族求雨时“龙舞”的龙是用柳枝扎成的。青枝绿叶的龙边舞边走街串巷,到各家门口时,人们便将水泼于龙身,以祈求雨水。大理白族的龙舞中龙头、龙身和龙尾并不连接在一起,舞动时动作幅度可以很大,远看却浑然一体,别有一番风味。

2. 霸王鞭 活跃在白族民俗活动中最普遍的是“霸王鞭”,在建房、娶嫁等庆典活动中也会看到“霸王鞭”的表演。对于霸王鞭的起源众说纷纭,白族民间艺人认为霸王鞭起源于南诏兵器、警军器;源于大理国杵丧棒、祭盘;起源于部落战争以及模仿栽秧说、汉楚相争时兵器说等多种民间传说。也有传说是由明代“改土归流”时传进云南的“连厢”演变而来。20世纪80年代,大理州赴湖南桑植白族乡祝贺团曾在桑植看到800多人组成的霸王鞭舞,当地白族人叫“九珠鞭舞”。据大理州民族歌舞团目睹者称:“九珠鞭舞从道具、节奏到动作都跟大理霸王鞭如出一辙。”相传忽必烈征服大理国后,在大理征去数万兵士进攻南宋,后来部分兵士留在了湖南桑植繁衍生息,两地白族人不约而同地将霸王鞭流传下来,可以说明白族霸王鞭的历史非常久远。

白语称霸王鞭为“搭哇别”译为“大王霸”,或“得且嘎”译为“打钱杆”、“的度靴”,是模仿霸王鞭响声的拟声词。霸王鞭俗称“连厢”、“花棍”、“金钱棍”等,由约1米长的空心竹或扁形木条制成,凿约10厘米长的4~5个孔,每孔内装2组铜钱,每组用2~3枚。4个方形长孔象征四季;孔中嵌入的铜钱数目分别表示12个月或二十四节气。霸王鞭轻巧灵活,摆动时带有一种强有力的声音,易产生节奏感和美感,深受白族女子喜爱,成为白族著名的舞蹈之一,与仗鼓舞、花灯舞合称为白族三朵艺术奇葩

舞蹈时用霸王鞭围绕身体的主要关节碰击发出的响声和由此引动上身的拧、摆和小腿的变化和双脚的跳动,形成各式各样的舞姿和动作。舞动过程中须击打或碰击地面、脚、膝、胯、肩、肘、手掌部位。舞蹈既刚毅矫健又婀娜多姿。舞蹈热情、开朗、豪放、潇洒,情绪高昂时,舞蹈随着音乐节奏变快,动作亦更加奔放热烈。打霸王鞭是白族人民十分喜爱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群众性活动,在民族节日期间,几乎在各个村寨都能看到男女老少在尽情地打霸王鞭和跳八角鼓舞。

白族霸王鞭有各种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计有百种。一个套路最少4拍,最多36拍,用唢呐、竹笛或三弦伴奏,动作连贯自如,刚毅矫健,通常与八角鼓、双飞燕相配合,组成“心合心”、“背靠背”、“脚勾脚”等舞蹈动作,并打出“一条龙”、“四梅花”、“劈四门”、“满天星”等队形图案。金钱鼓又叫八角鼓,是一种六角形的手鼓,鼓的一面绷有羊皮,每角钉有铁钉,拴上铜钱,敲打时发出的声音比霸王鞭更为奔放。双飞燕用4块竹片做成,饰以彩带,双手各握两片,向身体各部位敲击,动作舒展矫健,铿锵有致。一般男子舞金钱鼓、双飞燕,女子舞霸王鞭。白族青年男女跳的霸王鞭节奏鲜明、活泼热烈,常常带有竞技比赛的成分。这种类型的霸王鞭动作组合复杂多变,动作幅度大、力量强,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老年人的霸王鞭则沉稳、庄重,动作规范、考究,富有雕塑感。舞者随着霸王鞭、八角鼓在身体各部位敲击的节奏,双膝轻轻颤动,肩、胸、腰随之晃动,并唱各种小调,同时还有笛子或三弦伴奏。霸王鞭舞是一种集体舞蹈,人数少则10人以下,多则十几人、数十人不等,甚至也有多达数百人齐跳的,但必为双数。舞蹈的步伐、队形变化多样,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欢快。霸王鞭舞队还常常集中起来进行竞赛性的表演,以动作整齐、花样出新者为胜。除大理“绕三灵”中的霸王鞭外,洱源县的“闹春王正月”与“田家乐”中的霸王鞭,以及剑川的石龙霸王鞭、云龙霸王鞭和宾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

(1)大理霸王鞭:流行于大理市的喜洲、下关、海东等地,常在春节、火把节、三月街、本主庙会和其他各种民族节庆活动中表演。其中以每年农历4月的“绕三灵”中的霸王鞭队伍最为隆重。“绕三灵”期间的霸王鞭通常有金钱鼓、双飞燕同场搭配。3种不同道具的组合、呼应及其变化协调是大理霸王鞭区别于其他地区霸王鞭的主要特征。在以前“绕三灵”期间,各村的白族群众以村为单位,抬着本村敬奉的本主雕像“神桥”,高擎五色幡旗和“万民伞”开道。其后为跳“执树舞”插科打诨的老者、鼓乐班子和执扇唱民歌的表演者。霸王鞭、金钱鼓、双飞燕合成的队伍是各村“绕三灵”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队伍经由“佛都”(三塔寺)至“神都”(圣源寺)到“仙都”(金圭寺)。沿途绕山环水,并在各个寺庙进行娱神、敬神的表演活动。圣源寺一带是“绕三灵”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霸王鞭队伍进行赛歌、赛舞、竞技和交流的地方。

(2)洱源霸王鞭:在大理洱源县流传甚广,各个村寨的白族男女老幼都能跳上几套霸王鞭。明代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曾提到洱源凤羽土司伊忠两次“以鼓乐为胡舞,曰‘紧急鼓’”招待他。当地艺人说,很早以前洱源的霸王鞭也是与金钱鼓搭配而舞的,只是民国以后才与金钱鼓分开。洱源霸王鞭一般不表现什么具体内容,主要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大多穿插在“田家乐”、“闹春王正月”、“采茶花”和“本主节”等各种民族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表演。歌舞的唱词大多为逗趣、取乐的词句。这一带的霸王鞭集体舞有很多传统队形和约定俗成的名称,如背花、打过街、滚地龙、打四门、一条龙、面花等,它们既是队形的名称,也是套路、跳法的名称。这类自娱性霸王鞭灵活性大,适应性强,可以在任何空旷场地表演。参与者的年龄不限,人数不限,但必须是偶数,一般不少于4人。洱源霸王鞭的动作特点为规范、整齐,节奏复杂多变。一般结构样式为由稳重到欢快,再变为激烈。

(3)剑川石龙霸王鞭:流行于大理剑川县石龙村。此类霸王鞭需要3人表演。表演时由一男性独舞霸王鞭,另一人弹白族龙头三弦伴奏,第三人伴唱专门的曲调,并打竹板,敲击节奏。如多人一起参与,可围成圆圈或在场地四角表演。此地与其他地区霸王鞭的不同在于持霸王鞭的后端,这种方法延伸了表演者的手臂动作,扩大了表演空间,于是形成了以“甩”为主,兼有绕环的动作特征。石龙霸王鞭保存着带有宗教色彩名称的套路,如“观音扫地”、“童子拜佛”等,这类动作套路强调对比,传统形式较强。

(4)云龙霸王鞭:是流行于大理云龙县一带的一种男性双人参与的舞蹈。这类霸王鞭不用乐器伴奏,而是参与者自唱、自舞。其中一人持霸王鞭主唱、主舞,另一人双手各持一根“交板”,边舞边敲打节拍。云龙霸王鞭主要是春节期间在广场或戏台上表演,有时也到农户家中作为庆贺进行演出。在以前,春节演出时,表演者需要按老规矩烧香祈祷后方可演出。表演者一人扮成老人,一人扮成小丑,两人穿白族服饰或“吹吹腔”戏装表演。据说,云龙霸王鞭在春节时表演是为祈求一年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并为父老乡亲恭贺新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