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资争议区间和“对抗系数”

工资争议区间和“对抗系数”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有了劳动力价值的下限和上限,这就构成了一个开区间,长度为P·d f/d L-V 0。它可称为“工资争议区间”。这就取决于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斗争和斗争中双方的力量对比。这里将两个阶级利益斗争中力量对比的状况定义为一个变量t,0≤t≤1,称为“对抗系数”。因此,尽管称它为系数,但它实际上是经济体系的一个内生变量。

现在有了劳动力价值的下限和上限,这就构成了一个开区间(V 0,V ),长度为P·d f/d L-V 0(g)。它可称为“工资争议区间”。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力的价值V,就落在这一区间中的某一点上。在马克思常用的一维空间中,这可表示为:

那么,究竟落在哪一点上呢?这就取决于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斗争和斗争中双方的力量对比。其中既包括后凯恩斯主义所指出的工资谈判中的力量对比,资本家通过利润加价办法或信贷膨胀办法获得实际利润的能力,以及工人制造通货膨胀障碍的能力,也包括在一定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需求的减少程度、产业后备军的规模(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对工人消费的依赖程度(凯恩斯的乘数原理)等社会条件,因为这些都会加强或削弱工人或资本家的斗争力量,从而造成力量对比的变化。在生产过程中利益矛盾双方在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工作条件等问题上的斗争,也会导致收入比例的变化(由于它们首先涉及总产出的变化,因此要当作生产问题考察,属于生产过程中的利益矛盾,是下一章的研究范围)。

这里将两个阶级利益斗争中力量对比的状况定义为一个变量t,0≤t≤1,称为“对抗系数”。它是上一段列举的所有关系到利益斗争的各种因素的函数(不过各因素的作用方向不同)。因此,尽管称它为系数,但它实际上是经济体系的一个内生变量。这里规定:t越大,表明工人的力量越大,从而争得的工资份额将会越大;t越小,则资本家的力量越大,会把工资压得越低。而劳动力价值究竟落在上述争议区间的哪一点上,便由t的取值决定。

这样,便可得到劳动力价值一般公式:

将这个公式所说明的原理总结如下:

1.关于V。它代表的是劳动力价值的实际取值。它可能等于下限(这时t=0),即马克思当初看到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可能等于上限(t=1),即新古典主义的劳动边际收益;但通常不是这样,而是取一中间值。请注意V就是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价值,但它显然不等同于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概念。马克思将什么是必要生活资料和劳动力价值理解为由历史的和道德因素决定的;而笔者将其理解为是由经济状况本身内生地决定的,既包括由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水平(g)决定,也包括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利益矛盾状况决定,因此它是一个经济变量。但是,由于t并不代表市场供求关系,因此不能把它当作市场变量,从而不能把V理解为偏离价值的价格。我们必须记住的是,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特点不能由一般商品交换的规律去理解,那样我们就变成了新古典主义。

2.关于g。我们可以看到,代表技术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g,在公式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V 0(g)中出现,表明技术进步会使劳动力价值的下限降低,从而增加了资本家获取更大相对剩余价值的可能。但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导致了在剩余价值不变条件下,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可能性,这表现为它第二次出现时使争议区间扩大。这就是说,g在两方面发生作用,一方面使V下降,但另一方面有使工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趋势。给定对抗系数t,V的取值就取决于g的变化情况,结果可能是一方面V降低,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并不与V 0同步下降,从而使工人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一般说来,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并不一定有V的提高)主要来自g的变化。

3.关于t。在技术不变条件下,劳动力价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取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给定g,马克思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最终是由t划定的,因为是它确定了V在争议区间[V 0,V]中的取值,而从V到V 之间的一部分价值,即V -V,便构成了新古典理论中的正常利润;全部剩余价值减去这个正常利润,实际上才是新古典主义中的资本边际收益即利息率。在一维空间中,这表现为:

4.在公式中,V 0(g)、P·d f/d L表示的是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而t则表示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这样,就从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方面说明了V的决定方式。

最后,给定了工人的收入V(还要假定生产过程中的利益斗争结果也为一定),也就能够确定出资本家的收入R(马克思的m)。仍然像前面那样假定一单位劳动生产出一件产品(技术进步表现为“一单位劳动”的自然时间长度缩短),则V和R也同时可被当作分配份额(v=v/v+m或R=m/v+m)。于是可有:

这样,第2节中的那个R也就得到了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