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提高高校知识分子待遇迫在眉睫

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提高高校知识分子待遇迫在眉睫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从事现代化经济建设,不能不培养大量的科技教育人才。多年来尽管国家在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高校办学条件差和知识分子待遇低的现状并没得到很大好转,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在某些方面却更加突出了。

(1992年7月1日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的发言)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从事现代化经济建设,不能不培养大量的科技教育人才。高校是培养科学和教育人才的基地,高校办学条件的好坏,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高低,对调动知识分子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但是,现在高校知识分子待遇低是我国知识分子待遇低的典型体现。多年来尽管国家在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高校办学条件差和知识分子待遇低的现状并没得到很大好转,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在某些方面却更加突出了。在对湖北高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比较突出:

一、高校教师工资收入低,工资结构不合理

(1)工资收入低。1989年除去奖金部分,我国职工月平均工资113元,同期,湖北省高校教师月平均工资101元,比全国职工工资低12元。目前在社会各类人员工资收入不断提高的时候,高校教师工资仍维持在原来较低的水平上。某重点大学1991年教师平均月工资加上各种补贴才156元。一个教授的起点工资才180元,有的近60岁的博士生导师现在工资还只有180元。副教授140元;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收入就更低了,某重点大学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42%,其中相当数量为助教,月工资仅82元。

(2)工资结构不合理。①各种职称的教师工资差别不大。教授工资的起点标准为180元,副教授140元,讲师113元,差距不大,实际上是淡化了教师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及工作负担的差别。②同一职称的教师不管毕业时间、工作时间、提职称时间先后及学位高低,工资大致相同,大多停留在起点标准上。

(3)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高校知识分子的生活费用不断提高,生活比较艰难。据了解湖北省高校单身青年教师每月仅伙食费就近百元,还不包括基本生活用品、房租、水电及书报费用。有限的工资收入维持正常生活都很困难,更谈不上恋爱结婚、生孩子,不少青年教师要维持正常生活还得靠父母接济!中年教师工资收入虽略高,但生活负担重,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比较艰难。

二、居住条件差

住房不仅是高校教师的生活、休息场所,也是他们备课,进行科研的工作室,理应得到较好解决。但实际上高校教师的居住条件仍然很差,与客观需要还有较大距离。某重点大学约1/3的副教授(加上处级以上干部约500户)没有住上40—50平方米。青年教师的居住条件就更差了。据调查,湖北省高校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是2—3人一间房,人均6—8平方米,有的只有4平方米。他们结婚也只能在单身宿舍,甚至单间都没有。同济医大等4所院校共有556对青年教师的结婚住房仅一间(10—12平方米),还有664对已婚青年教师没有结婚住房。

三、职称晋升难

(1)职称评聘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①职称评聘工作长期没有进入正常化轨道,时评时停,每评一次,教师就内耗一次;②指标体系不合理。忽视了高校之间,特别是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教师质量、水平的差别;重点学校一般符合提升职称条件的较多,由于指标的限制,许多符合条件的人上不去;③职称评聘缺乏科学标准和条件,论资排辈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虽然对45岁、35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可破格晋升教授、副教授,但数量十分有限;④没有定岗定编,评聘合一,不利于鼓励人才竞争和合理流动。

(2)职称与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待遇挂钩太紧。专业职称不解决,工资、房子、医疗、用车、出差、科研经费、学术资格等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导致教师“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职称”。

(3)国家教委只下达教师职称指标,而对学校教辅和行政人员不加限制,以致行政机构日益膨胀。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只有两个处,现有30多个处。这样,不利于学校整体建设。高校教师职称似不应硬性规定指标,凡是符合一定职称水平的就应该上。

四、医疗经费严重不足,医疗条件较差

1991年以前高校医疗经费是按教职工每年每人55元的标准包干的,据对武汉地区23所高校的调查,高校教职工1988年医疗费超支716.5万元,人均年超支112元。1991年虽提高到年人均80元,但仍严重不足。1991年武汉地区各高校医疗费用超支达1—3倍。医疗经费不足直接影响教师的医疗保健:①无法维持教师的正常体检和其他保健。某高校以前每两年对全校教职工全面体检一次,现因经费紧张,改为5年一次。②教师生病得不到良好医疗,设备条件较差;药品特别是贵重药品缺乏;经费不足造成转院治疗困难,教师自己垫钱治疗后,医药费常报销不了。

经费紧张的原因:①包干标准过低,未能随药品及费用的上涨而增加;②医疗费未按实有人数拨足,而且拨款不及时;③危重病人和高知、高干及离退休干部医疗费开支大。1988年,湖北省23所高校癌症住院151人,占去当年医疗经费总数的23%,91年某高校一名教师和一名学生换肾,共花去15万元,而当年全校师生医疗费只有53万元。高知、高干和离退休老干部体检医疗和住院开支较大,花费成千上万元的多是这些人。

五、图书经费严重不足

国家规定学校行政事业经费的5%要用于图书方面,近几年来,图书期刊、报纸价格飞涨,造成高校图书经费严重不足。

(1)图书价格飞涨,学校订购图书成本急剧上升。以某高校为例(下同),1985年订购中文书籍每本平均两元多点,1991年达7—8元,是1985年的近4倍;报纸仅1989—1991年国家调价就上涨1.5倍。外文书刊涨价更高。

(2)图书杂志、报纸订购品种和数量大幅下降。上述某高校中文书籍订购量1991年不到1985年的1/3,复本量由1∶5.5下降为1∶3;中文期刊1991年与1988年相比,品种和数量分别下降14%和49.6%,复本量社科杂志由1∶4—5下降为1∶2—3;自然科学杂志由1∶3下降为1∶1—2,报纸品种和数量分别下降26%和63%。

高校师生普遍反映,在学校查阅新资料、了解新信息难,要借新书就更难了。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现在世界上科技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如果没有新的图书期刊日报,没有最新的信息,如何能够使高校科研和教学赶上世界水平。

六、学术著作出版难、发行难、购买也难

学术著作专业性强、读者面窄、销路不广,而且这几年印刷排印成本大幅度增加。如果定价高了,卖出困难(而且国家对这类书定价也有限制)。如果定价低了,抵消不了印刷成本,出版社盈利不多,甚至亏损。加之,国家对出版社的税负很重,据说有15种之多,所得税税率就高达35%—55%,还要求出版社自负盈亏,它就不能不考虑到出书的经济效益。同时,书店也不大愿意多进这类书,还要付给很高的发行费才肯代卖。因此,许多出版社不大愿意出版这类书。据说这些年来,有大批原已纳入计划、甚至已经排印的学术著作被停印或退稿了,仅某地社科院就有100多种。现在许多出版社要作者出钱买书号,或自办发行,或包销。武汉就有一位80多岁退休的老教授发挥余热,写了一本专著,但要自办发行。不得不自己经常到印刷厂去校样,并自己填寄征订单。一本学术著作要花费多年辛勤劳动才能完成,结果不但没得到应有的报酬,还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此外,由于作者自办发行面窄,有些读者想买这类书都买不到。这样能对学术著作起着鼓励作用么?这几年中央和一些地方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设置一些有关学术著作的基金,但毕竟为数有限。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

七、子女就业

高校教师子女就业难,是困扰高校,特别是武汉地区高校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测算,1991年武汉地区高校教职工子女待业者多达4500余人,仅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六所院校就达2000余人。如此众多的待业者一方面影响学校的治安,给学校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也给作为家长的教师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八、在条块分割体制上,高校运转机制不灵,加剧办学困难

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政策与国家教委有关政策不一致,学校无所适从,结果往往是学校该享受的优惠政策不能享受,不该承担的责任义务要承担。

(1)武汉市房改方案与国家教委有关规定相矛盾。①武汉市为鼓励职工个人买房,以较优惠的价格向职工出售住房,而国家教委规定高校内的住房不能出售。②为建立房改公积金,武汉市要求学校按人头比例上交一定资金给市住房基金管理委员会,由武汉市统一使用,仅此一项增加房租的补贴,某大学每年要支出37.75万元,而国家教委则要求学校自筹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住房建设,该大学1992年又需自筹100万元。

(2)武汉市取消肉票,国家、地方均不给补贴。从1992年5月起武汉市取消肉票,规定市内居民每人每月补贴5元,但对部委高校,武汉市只给政策不给钱,教委又不承认武汉市政策。这样只好由学校承担补贴责任,某大学每年为此支出60.08万元。

(3)社会上对高校的各种“摊派”还比较严重,如武汉市的排污费,水电增容集资费,商业网点费,教育配套费等。

以上第二、四、五、六几个问题早在1988、1990年就曾在大会上反映过,有关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一度稍有一些缓解,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连同其他问题一道可以看出国家对高等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高校的投资还严重不足。由于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工作条件不理想,所以不少高校教师,特别是相当数量的青年教师不安心教学科研工作,他们或准备出国或在等待寻找新的机会跳出学校,素质较好的优秀青年教师更是如此。因此,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特别是由于深圳、广东、海南一带工资待遇高,他们除出国外,还纷纷要到那些地方去。因此,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为此,我们建议:

(一)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问题应高度重视,教育是立国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力要增强,经济要发展离不开科技教育的发展。人才是科技的载体,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中国要繁荣、富强,不能没有一流的科技,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教育,不仅是少数的,而且是大量的。可见知识分子政策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提高高校知识分子待遇。

(1)继续增加对高校的投资:①要提高高校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发放政府津贴是一项非常好的措施,望津贴面能扩宽,步伐加快。②要增加高校的经费。现在高校人头费占了整个行政事业费的50%左右,不少高校超过50%,剩余部分由于物价上涨,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③增加基建拨款,进一步改善高校教师居住条件。④学校难以完全承担高校离退休教职工的工资补贴、住房、医疗等日益庞大的费用,望国家能对这些支出进行经费单列。⑤对高校图书经费也应实行经费单列,以保证这方面的需要。

(2)为高校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①放宽对高校的政策,给高校较大的自主权,特别是放宽高校自费招生,收缴学费、科技成果与技术转让等方面的限制,调动高校积极性,让学校与国家共同解决办学经费不足,教师待遇低的问题。②加强对高校的保护,国家和地方应尽量减少物价上涨、各种费用摊派给学校带来的影响。③协调地方与国家政策,让全社会,特别是高校所在地地方政府来为高校减轻负担,解决高校后顾之忧。

(3)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使之逐步正规化、科学化、合理化。要想方设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此外,要特别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成才环境。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无论是工资、住房,还是职称,青年教师的待遇都是最低的,无法与社会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同龄、同学历人员相比。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机会对青年教师的诱惑力是较大的,对学校的冲击也是较大的。望能引起高度重视。能否培养、造就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

过去我曾一再呼吁过要把科技教育的投资作为国家最大的基本建设的项目来看待。这几年国家对科技教育经费虽有所增加,但距离客观要求还很远很远,希望今后要大力改进。当然,国家财政是困难的。但是,如果在精简机构、杜绝铺张浪费、狠刹用公款大吃大喝之风,严禁乱发奖金、防止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等方面狠下工夫。科技教育方面的经费是有可能大量增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