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宏观经济的运行

宏观经济的运行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经常用于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通过GDP的核算方法,我们还可以对宏观经济运行所追求的GDP总量和增量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是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政府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因为,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就是说,在一定的时期内,如果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出了问题,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出了问题,意味着国家的综合实力、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也出现了问题。因此,只有研究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重要问题,才能确保一定时期内宏观经济按照预期的目标平稳运行,它也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能和目标追求。那么,宏观经济又是如何运行的呢?简而言之,与所有的组织机构运行一样,它是由诸多的经济部门构成的,并形成经济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经济收入的循环流动的基本机制。这个基本机制包含要素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政府干预调控机制等,就是说,在“市场配置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各经济部门的有机联系和经济收入的循环流动,就是宏观经济的运行。这里,我们试图避开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主要从宏观经济运行所必须触及的几个重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或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来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意义。

(一)宏观经济运行所必须触及的几个重要问题

这里,主要指宏观经济运行中经常提到的诸如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与总供给、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等重大问题或重要概念,简述它们的基本含义和总体功能作用,以及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决定和影响,以便于更好地定位微观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1.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的运行结果,主要体现为国民收入,它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宏观经济运行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问题。广义的国民收入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等的各类经济总量标的统称。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经常用于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某一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是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国家的总体经济规模。因此,为进一步理解这一重要指标的含义,有必要对其核算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1)生产法。从产品的生产角度来讲,生产法是把一国一定时期内各行业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价值加起来,得出GDP总量。采用生产法计算时,一般是统计各行业产品的增加值,即只计算产品在生产的各个阶段所增加的价值。按三次产业划分,则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2)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角度来讲,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流量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使用者的支出角度出发,把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根据四部门经济循环结构,最终产品的使用者包括居民、企业、政府、国外购买者。因此,从支出角度分析,GDP=居民消费+国内投资(个人和机构)+政府购买(政府消费)+净出口(国外净购买)。在我国,把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统称为消费。

(3)收入法。从收入形成的角度来讲,收入法又称生产要素所得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来源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如劳动所得工资、土地所得资金、资本所得利息以及企业家所得利润等,相加而成,即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

目前,我国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相结合的混合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即根据基础资料的状况,部分行业采用生产法计算,如工业和农业;部分行业采取收入法计算,如社会服务业等。

通过GDP的核算方法,我们还可以对宏观经济运行所追求的GDP总量和增量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从生产法来理解,我们可以得出,宏观经济运行所追求的GDP总量和增量,就是为了向全社会不断地输出一些最终产品(如房子、汽车、食品等),或者输出一些物质的、精神的财富,供人类社会消费享用;或者说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革命来持续地为全社会输出一些新的最终产品(如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等),满足不同发展时期的人类社会需求,这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所要持续追求的首要目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还反映了供给端的问题,即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服务品的供给问题。

从收入法来理解,我们可以得出,宏观经济运行所追求的GDP总量和增量,还是为了不断增加劳动者个人、企业组织、国家,以及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等的收入。有了稳定的、可观的收入,劳动者个人就会去购买生活品用于消费,提高生活质量;企业就会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国家就会将其派上更多的用途,实现国富民强。因此,不断增加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还反映了收入端问题。

从支出法来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要想获得一定的GDP总量和增量,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投资、消费、出口来实现,即等号左侧的产出与右侧的投入应该是对等的,有多大的投入才有多大的产出,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那么,这就为宏观经济运行调控,提供了促进GDP总量和增量不断增长的有效工具,即通过投资,或者消费,或者出口来消化产能,获得经济增长的目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整投资、消费、出口所占比例来拉动经济增长,或者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出口结构等来拉动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等。因此,激励投资、刺激消费、鼓励出口就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还反映了需求端问题,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

2.总需求与总供给

这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平稳运行的重要问题。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保持相对平衡,那么就可以说宏观经济总体上运行平稳;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就说明经济总体上处在了一种相对短缺的时代;如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就说明经济总体上处在了一种相对过剩的时代。依此类推,用它来衡量或评价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指标来反映。比如,金融领域里的贷款利率上升了,就说明货币的需求大于供给了,即“利率”这个指标的变化是由“货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决定的。同时,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否平衡还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即要么刺激需求端,要么刺激供给端,使其不断达到动态平衡,实现宏观经济在新的增长目标前提下的平稳运行。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考察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如总产量、价格水平、就业、利率、居民消费、投资、税收、政府消费、汇率和进出口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指标是由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互作用决定的。大部分宏观经济现象,都可以归结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几个月负增长,说明经济运行总体上处在一个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疲软”状态,就需要通过刺激需求端来达到一种新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确保宏观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平稳运行。

(1)总需求。总需求是指在某个价格水平上整个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总量,它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构成的。其中,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是指来自本国国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可把二者之和称为国内需求,简称“内需”。相应地,净出口来自国外,称为国外需求,简称“外需”。从需求端的角度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习惯上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主要是因为,当一个国家在总体上存在闲置生产能力,即产能相对充足或过剩的情况下,需求就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这一点从GDP核算支出法中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正面临这一问题,有效地刺激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政府经济调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总供给。总供给是指在某个价格水平上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总量。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量随就业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短期,就业水平的变化是引起总供给变化的最终因素;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总供给。现实社会中,当总需求=总供给时,经济运行处于正常平稳状态;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失业增加;当总需求>总供给时,经济运行就会出现过热,生产短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3.经济发展

这是一个衡量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问题,它指引着宏观经济运行的大方向,是检验和修正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标尺,是宏观经济运行所要追求的最优目标。下面从经济增长(GDP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说明经济发展的含义。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是手段不是目的,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经济增长也不仅是规模的扩大,还包含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经济增长,它具有更加宽泛的内涵。一般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生产量和服务量的提高,主要反映经济总量变化及与此相关的要素生产率情况。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不仅包括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增长,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变化、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污染的治理、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等。经济发展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人均产值增长率较高;二是生产力提高的速度较快;三是经济结构转变的速度快;四是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迅速;五是与国外经济的联系较强。

4.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内部各种比例关系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商品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就业结构等。它是支撑宏观经济高质量运行、不断升级运行的骨架,也是宏观经济运行调控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转方式,调结构”战略,就是针对传统制造业依然占据一定地位的现实产业结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靠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来实现的现状,而采取的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新兴战略性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的战略举措,进而实现持续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下面主要介绍宏观经济运行调控中经常出现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基本含义。

(1)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居于核心地位。产业结构,是指宏观经济中各产业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例如,农业为制造业提供原料,制造业为农业和服务业提供所需设备,而服务业则为其他两个产业提供服务,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由于可用的资源和总购买力是有限的,产业之间就不可避免要发生竞争,这种竞争导致各产业的比例,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一定的动态特征和规律。同时,不同的产业部门,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对经济的贡献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就经常被提出。

产业结构是构成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的重要标志,主导产业部门依次更替的过程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演变或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主导产业突出,是宏观经济追求的目标。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三大类:一是需求方面的,包括收入水平和个人消费结构、消费取向;二是生产方面的,包括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土地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或者是资源的禀赋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制度方面的,包括国家的经济政策及其他制度因素,如市场的完善程度和要素的流动性大小。比如,我们国家在进入21世纪的前十几年里,房地产业一直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就是因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在住房制度改革的激励下,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大部分投入在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上,从而催生了这一时期房地产业的主导地位。

(2)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上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组合形式。区域经济实现合理分布、比例适当、惠及全社会,是宏观经济追求的目标之一。例如,珠三角地区是以外向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东北三省经济则是以农业、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上海则是以金融业、航运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等。这些区域经济结构的特点彰显了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势。

(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问题的重要手段

也称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指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措施,对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引导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其中,宏观经济政策是主要的调控手段。这里主要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和功能作用。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市场运行,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措施。财政政策的目标同样是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物价稳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等。其手段主要包括税收、公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过去,在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为了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供给能力,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主要是总供给,即财政支持技术改造项目、支持扩大再生产项目。如今,国家在总体上存在着闲置的生产能力,因此,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主要是总需求,通过预算的盈余或赤字、债务规模的缩小与扩大,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对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经济周期波动进行“反周期”调控操作。根据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经济的效应,财政政策主要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税收、增加公共支出的方式来增加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税收、减少公共支出等方式来抑制总需求。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行调节与控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以此促进经济发展。运用货币政策调整总需求,同样要坚持“反周期”的原则:经济低速运行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以及降低利率,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而在经济繁荣尤其是通货膨胀严重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紧缩银根来抑制总需求。

3.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主要是指政府为改变产业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产业中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政策。产业政策是在政府干预下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体现了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目的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区域布局政策等。同时,产业政策还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相关产业给予支持的重要依据。

总而言之,好的、良性的宏观经济的运行,就是要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通过“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的双向机制共同作用,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的、动态的平衡,并在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过程中,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

评价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第一,要看它是否处在一种科学合理的基本机制下运行,即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不要错位、越位;第二,要看经济总量是否处于一种增长的态势;第三,要看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否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第四,要看支撑经济增长和平稳运行的经济结构是否处在一种不断优化、转型升级的状态,如以低消耗、节能减排等的现代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第五,要看经济发展状况,如资源节约型、环境生态型的经济发展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