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

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市北区、四方区、台东区建立区级财政后,逐步转变单纯“供给型”财政,积极发挥财政分配、调节、监督职能,大力开拓财源,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和区域经济发展。同期,推行新一轮街道财政管理体制,调整扩大街道财政收支出基数和奖励比例,进一步推动了街道税源经济发展。进一步理顺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确保其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和投入,构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市北区、四方区、台东区建立区级财政后,逐步转变单纯“供给型”财政,积极发挥财政分配、调节、监督职能,大力开拓财源,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财政生财、聚财作用,设立财政专户,集聚预算外资金,并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为企业提供财政信贷,缓解企业资金瓶颈,增强企业“造血”功能。从政策上、资金上支持企业深化改革,挖潜改造,提高经济效益,帮助企业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发展生产,创造效益。通过优惠低息贷款和无偿借用,重点扶持财源大户和产业产品结构较好、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积极涵养财源,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实施“科技兴区”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启动青岛科技街建设。扩大市场规模,重点改造集贸市场,大力推进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优化了区域商业布局。各区先后建立融资平台,启动辖内重大项目建设。制定街道税收奖励政策,促进了街道财政收入增长。

20世纪90年代,区财政先后建立企业发展基金、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发展基金、扭亏增盈基金、农业发展基金,增加科技三项费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开办科技工业园区,发展第三产业,培植后续财政税源。实行税收返还政策,重点奖励税收高、贡献大的税源大户。帮助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经营管理,扶持困难企业进行“二次创业”。1997年市北区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支出占地方财力的比重已达11.4%,是多年来财力用于经济建设最多的一年。是年四方区财政安排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和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均实现翻番。同年各区推进集贸市场退路进室,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成为全市最大的室内小商品市场。90年代末,区财政出台个体私营税收财政返还管理办法,同时设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基金,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步伐。同期,推行新一轮街道财政管理体制,调整扩大街道财政收支出基数和奖励比例,进一步推动了街道税源经济发展。

进入21世纪,区财政继续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的资金投入,继续加大对农村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投入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大幅增加,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成立区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监管委员会和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加强对企业改制、改组、改造过程中的资产管理,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快形成。“非典”突发后,各区积极应对外贸出口的严峻局面,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所得税分享改革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政策,大力促进外经贸出口的发展。2003年四方区拨付出口企业各项扶持资金,居市内四区之首。这一时期,加大对企业创品牌的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扶持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著名产品开发,大力培育品牌产业链,鼓励各金融机构对品牌企业实施专项贷款或提供信用担保支持,为企业创建和挖掘品牌提供资金支持,拓宽品牌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区域品牌经济发展。“十五”末期,出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面实施都市科技园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快速攀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进一步完善形势预测机制,建立应对经济危机应急预案,设立专项应对经济危机费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协助出口企业及时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积极应对危机,渡过难关。“十一五”末期,市北区特色街建设形成“十七大街”规模,拉动商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税收占比持续增长。同期四方区开通企业服务“绿色通道”,扩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十二五”时期,科技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形成规模,吸引科技创新能力强、文化创意水平高、有经济实力及影响力的企业入驻园区,形成区财政新的财源生长点。四方区加大科技项目资金投入,鼓励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辖区中国橡胶谷、中航科技产业园等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市北区加大对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小港湾、浮山商贸区、中央商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大企业直通车服务活动,建立重点税源企业走访制度,进一步固强财源基础。

新市北区建立后,重点引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辖区产业结构调整。正确处理涵养财源与依法征管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理顺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确保其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和投入,构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2015年,面对异常严峻的收支压力和各项不利因素,市北区狠抓财政增收不放松,全面落实《重点纳税企业支持服务方案》,强化区级领导、区直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三个层面的走访对接服务,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更加规范有效的企业帮扶形式,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坚持压力传递、责任分担的工作机制,加强财税、经济等部门间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财源建设信息平台,实现无缝隙管理。

80年代青岛第六橡胶厂引进的德国钢丝绳生产流水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