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

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将分几大阶段。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中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增长。这表明中国整体的经济实力在增强。这些战略转变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现代化而言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世界银行基于对中国经济的调查研究,于1985年发表了一项测算。

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

中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将分几大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的最后20年。这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一阶段又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后十年争取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前期的十年包括第五和第六个五年计划。根据政府公报,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的实施结果是取得了高于预期的成就。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中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增长。GN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了10%(计划为5%)。这一增长率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致相同,比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要高,比世界主要国家同期的增长率也要高。粮食、棉花、畜产品、煤炭、原油、发电量、钢铁等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若干主要产品的产量大幅上升。这些产品的产量不但在世界上居于前列,而且在世界上的排名也在不断上升。这表明中国整体的经济实力在增强。取得这样大成就的原因在于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中国的国民经济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且认识上存在偏差,更由于十年内乱中“四人帮”的破坏,各个部门之间的增长率存在显著的不平衡,也存在着僵化的计划模式和对外的封闭状态,这些都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1979年开始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是全国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之后出现的第一次转变。调整从198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是对储蓄与消费、工业与农业、生产与基本建设等领域的比例关系进行调整。随后,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开始起步。通过调整和改革,中国的经济建设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以下三个战略上的转变:

第一,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战略方面,从片面追求提高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额与生产量的方式转变为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中心,加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平衡发展与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方式。

第二,在经济体制方面,从过度管理、过度统制的僵化体制转变为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新体制,能够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带有一定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第三,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从封闭、半封闭型的经济转变为积极利用国际交流的开放型经济。

这些战略转变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现代化而言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完全实现第六个五年计划后,长期以来作为经济工作重心的衣食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这一成就值得大力颂扬。

当然,仍有必要注意到第六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缺点和失误。主要的问题在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需求过度膨胀,出现了“投资饥饿病”和“消费早熟病”,经济效率没有得到提高,消费基金的增加并不显著,货币发行量过多,消费物资的进口限制更为严格,因此经济上出现了若干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有一部分已经得到了解决,有一部分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解决,说明在实现现代化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节点上都不能放松、懈怠。

从今年(1986)开始的第七个五年计划已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五年计划在开始之时就得到全国人大的正式通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说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正在顺利前进。

赵紫阳总理在《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谈到,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改革经济体制、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改革主要有以下三项内容:

第一,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

第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同时,迎头赶上,开拓和设立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第三,将企业的管理由直接治理向间接治理渐次转换。

如果上述改革能够成功,在第七个五年计划结束之时,新的经济体制模式将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七个五年计划规定GNP的年均增长率为7.5%。这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实际成绩相比尽管较低,但在当今世界中仍是较高的速度。因此,如果第七个五年计划能够顺利实现,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必将更上一个台阶,将为期待中的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世纪末,如果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总产值将居世界前列,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巨大进展,但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人均产量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我的直观和推算,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总体上与日本20世纪30年代相差不大,即存在半个世纪左右的差距,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小一些,大概存在20—30年的差距。我想,今后的15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比日本高一些,差距会有所缩小,但到本世纪末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30年左右的差距。因此,即使进入了21世纪,中国人民还须继续努力,希望再经历几个战略阶段,争取在下一世纪中叶或更往后的时点实现经济技术的全面现代化,人均GNP或国民收入方面(以实际年均购买力计算)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领导人几次表示,希望在21世纪的头20年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在21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觉得这不太可能。)

现在来预测21世纪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状况是非常困难的,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但尽管如此,做一个展望也好。世界银行基于对中国经济的调查研究,于1985年发表了一项测算。根据这一测算,以实际购买力计算,198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大致是发达国家的1/10。如果1980年之后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保持年均2%—3%的增长率,那么为了追上发达国家,中国到公元2050年为止不得不保持人均国民收入5.5%—6.5%的年均增长率。这是非常高的要求。这样的高度增长,日本在过去的30年间实现过,亚洲所谓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更短的时间内也实现过。但是,保持比上述创纪录的国家(地区)更长时间(70年)的高速发展完全是空前的事业,毫无疑问将是十分困难的。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我想,如果中国能够转换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经济体制模式,更好地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在20世纪内建立起根据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制,那么必将促进生产力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也能与日本和其他国家(地区)一样享受“后发性优势”,从而有可能长期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