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性的危机仍在深化中

全球性的危机仍在深化中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全球性的危机仍在深化中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年便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时至今日,国际性的最终债务人违约事件还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因此,危机的深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正在发展成为活生生的现实。通常而言,由周期性因素引起的危机所产生的风险是有溢价效应的,由基本面恶化而引起的危机及其所产生的风险则具有绝对性。

1.全球性的危机仍在深化中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年便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为了防止危机滑向萧条,世界主要国家按照凯恩斯主义[1]的方法展开了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于是,在2009年世界经济曾经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复苏。但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长重又掉头向下,不仅是繁荣无望,而且就连复苏都难保,因为除了导致本次危机爆发的那些老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之外,今天的世界经济又面临着主权债务不断恶化的新问题。以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全球性的危机不仅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还在继续深化中。对此我们的具体分析如下:

从性质上讲,本次危机属于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基耶夫定义的长周期,即50—60年一次的长周期调整。很显然,这样的周期性危机一旦爆发,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治理、走向繁荣的,至少需要8—10年的调整期,所以危机走向深化是不可避免的。

从危机的触发机制来讲,每次重大的危机几乎都是因为最终债务人违约而造成的。导致1929年大危机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德国的债务违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战后的凡尔赛协议使得德国成为承担战争赔款的债务国,承诺的赔款额高达2500万金马克。1929年,鉴于德国糟糕的国内经济状况,当时的德国政府宣布取消50%的战争赔款,从而导致主要债权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的资产价格暴跌。到了1933年,依靠政变上台的希特勒政府宣布完全取消对一次大战战胜国的战争赔款,从而引发了1933年开始的大萧条。同样,2007年的次贷危机也是由于最终债务人违约而造成的,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了控制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与越来越失去控制的房价,从2004年到2006年采取了极为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从而导致流动性缺失与房价的下跌,结果那些失去还贷能力的低收入购房者便开始停止还贷,于是便发生了进入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最终债务人违约事件,从而触发了次贷危机,并随着违约事件的全球蔓延而造成了2008年的全球大危机。时至今日,国际性的最终债务人违约事件还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因此,危机的深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正在发展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有可能发生重大债务违约的主要是主权债[2]。主权债历来就有,但是其债务额度达到今天这个规模,显然与2008年全球性危机发生后的政府救市行动有关。2008年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的政府面临着两个选项:一是听其自然,那么随着债务链的断裂,危机迟早会走向衰退,直至萧条;二是政府干预救市,那么按照凯恩斯主义的方法,财政扩张在所难免,于是,政府的主权债务注定会随之膨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权债务危机可以看作是对大萧条的一种替代。

因此,人们若是对主权债务危机过多地加以责备是不合情理的。现在的问题是,主权债为何会变得越来越失去控制?我们的回答是,这是由凯恩斯主义失灵造成的。八十多年前,由凯恩斯提出的拯救与治理危机的方法已不足以应对如今的困境。按照凯恩斯的逻辑,危机发生后,政府可以通过举债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假如政府的支出可以创造就业机会,那么居民的收入就可以增加,其消费支出也将随之增加,于是私人部门的投资也将随之增加,这就是凯恩斯所说的“乘数效应”。

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有三大变化使得凯恩斯主义的以上逻辑不再存在,从而导致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疲软的、无就业的复苏与居高不下的主权债务危机。这三大变化分别是:技术进步、全球化和老龄化。第一,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的节约,劳动节约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支出没有变成居民的工资收入,而是变成了社会固定资产。由于就业和工资不能增加,那么为满足居民消费所需的民间投资也就无从增加,凯恩斯主义的乘数效应因此消失了,这也就是说,政府的财政支出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创造就业与需求了。第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国际分工模式,那就是盛行于当今世界的国际外包,国际外包市场的规模之大,已经达到了凯恩斯时代根本无法想象的程度。因为有了国际外包,凯恩斯主义干预的乘数效应不仅变小了,而且还因为外包业务的发展而外溢了,即由政府扩张财政政策所产生的有限就业机会通过跨国外包而转移到了低成本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第三,老龄化已经成为大部分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基本人口特征,老龄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李嘉图等效原理

的失效。李嘉图等效原理是指,当国民经济的运行处于低谷时,政府可以通过举债来加以平滑,只要经济好转后有足够的税收收入来偿还经济不景气时欠下的负债即可。用一句俗语来讲就是,假如七个歉收年之后有七个丰收年,那么在歉收年份中政府举债来刺激或者平滑经济增长就是可行的。然而,老龄化打破了这样的再平衡机制,因为老龄化会导致远期纳税人数的下降和税基的减少,从而导致歉收年之后不会再有凯恩斯主义所期待的丰收年。于是,政府的举债干预行为就会导致可怕的主权债务危机。

在弄清楚当前主权债务危机为何会愈演愈烈的原因之后,我们就不难做出以下的判断:

第一,随着主权债务的不断加重,世界各国政府拯救危机的财政资源将会趋于枯竭,主权债务的违约风险将会大幅提高,危机走向深化在所难免。

第二,尽管各国政府都面临着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与特征不同,它们所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的性质也将有所不同,其中最为主要的区别存在于美国与欧元区国家之间。美国是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少见的尚未发生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所以李嘉图等效原理在美国还是起作用的,正因为如此,美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周期性的。与美国不同,欧元区国家的人口结构已经出现了十分明显的老龄化特征,李嘉图等效原理在欧元区国家中已经失效,这就告诉我们,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不能算是周期性的,而是由基本面恶化所造成的、具有绝对风险的危机。通常而言,由周期性因素引起的危机所产生的风险是有溢价效应的,由基本面恶化而引起的危机及其所产生的风险则具有绝对性。因此,在危机走向深化的过程中,持有美元资产(债券)可能要比持有欧元资产(债券)更加安全。

第三,在世界各国的主权债务已经达到历史极限的情况下,发达工业化国家为避免经济走向萧条而可能采取的、进一步救市的措施只能是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这将给全球带来更加严重的流动性冲击。由此产生的后果究竟会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是,不管怎样,世界经济要想在短期内摆脱危机是不可能的,因为长周期调整远未结束,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能够使得世界经济重新走向繁荣的重大创新、强劲的就业与消费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