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的构建科学测度国际数字鸿沟的数量和变化趋势,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反映数字鸿沟的动态性和综合性,以便全面反映国际社会、经济和技术领域的数字鸿沟。

第二节 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学测度国际数字鸿沟的数量和变化趋势,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反映数字鸿沟的动态性和综合性,以便全面反映国际社会经济和技术领域的数字鸿沟。本书对国际数字鸿沟的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全面、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并在科学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国际数字鸿沟量化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

在对数字鸿沟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数字鸿沟的特征,科学地确定指标和权重。在指标选择上应该重视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强调基础设施的接入水平和使用状态。

(二)全面性

数字鸿沟既包含经济属性,也包含技术和社会属性,因此,指标体系应能衡量整个社会的数字鸿沟的全面情况,不能仅仅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局部特征,而应该全面反映个人、国家、企业在以互联网为主的ICT接入、生产、使用方面的特征。同时,国际数字鸿沟的经济属性不仅包括互联网等ICT的普及水平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包括ICT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

(三)代表性

数字鸿沟涉及范围广泛,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测算,因此,需要对相关的指标进行筛选,精选出一系列代表性指标来科学反映数字鸿沟的不同特征与范畴,以及与该范畴相关的各个构成要素,避免存在自相关性。

(四)可操作性

所选择的指标应该能够便于获得数据。中国针对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系统、专业的一手调查数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较为分散,在《中国统计年鉴》 、 《中国信息年鉴》 、 《中国电信年鉴》中都可以查找。同时,很多数据源自民间报告,没有权威性,数据缺失也较为严重,需要谨慎选择。

(五)可比性

在指标选择、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上,应尽量具有可比性,既便于纵向测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间内数字鸿沟的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又可以横向对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数字鸿沟的差距进行比较分析。为了减少由于价格水平和不同国家汇率波动对测算结果产生的误差,充分反映网络应用普及和ICT使用强度和效果,指标尽量选择相对值。

(六)政策导向性

国际数字鸿沟综合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国家政府实施有关政策的数据支持,因此,在指标体系设置时,可以增加体现相关政策的指标,便于在今后政策实施中发挥导向作用。

二、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

根据数字鸿沟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参照国际上有关ICT和数字鸿沟的指标体系,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本节构建的数字鸿沟指标体系包括如下的层次结构:目标层为数字鸿沟综合指数;基础层包括基础设施、使用强度、市场状态、人力资本和政策环境五方面;指标层为解释基础层的代表指标(见表5-7)。

(一)基础设施

本书界定的国际数字鸿沟是以ICT为研究中心的。因此,国际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ICT普及水平的差距,其中互联网等新兴ICT是研究的重点对象。从数字鸿沟的技术属性考虑,一个国家是否建立了足够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并且广泛普及,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化水平、连通性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数字鸿沟指标体系中需要着重突出的方面。基础设施水平可以使用ICT产品在不同人口特征和地理范围的数据(尽量使用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以体现公平性)来描述,例如每万人互联网主机数、每千人电话主线数、每百人PC数、每百人拥有电话数(包括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国际出口带宽、光缆长度、局用交换机总量等指标,其中电话主线是目前发展中国家上网的主要方式,而宽带在发达国家的普及水平比较高。

(二)使用强度

数字鸿沟的研究意义在于网络经济时代中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性,它可以替代相对稀缺的物质资源进入产品的生产过程,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因此,测度国际数字鸿沟的根本目标不仅在于基础设施的供给,还要强调互联网为主的新兴ICT的使用广度与深度,让更多个人和厂商能够利用网络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掌握技能,吸收知识,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通过溢出效应来提高个人和厂商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因此,数字鸿沟指标体系中的重要任务在于如何全面、科学地利用指标体系来描述网络的使用强度。这一层次的指标应选择每百人中互联网用户数、宽带用户占上网人数比重、每百万人拥有电子商务服务器数量、网上购物人数占网民比重、每百万网络用户拥有域名数量、每百万网络用户拥有www站点数量、网络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等。

表5-7 中国数字鸿沟的基本指标体系

(三)市场状态

从数字鸿沟的经济属性来看,数字鸿沟也是经济鸿沟。从前面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数字鸿沟的经济外延表现为ICT生产水平的差距。与此同时,ICT具有广泛的网络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等经济特征与规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通过增加ICT投资,应用电子商务来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形成新的信息产业,成为ICT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来源,并进一步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因此,信息产业的发展、ICT投资的多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高低的基础,衡量国际数字鸿沟水平首先要衡量信息产业生产和使用规模,选择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ICT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市场交易总额的比重以及企业ICT投资占企业总投资比重等指标。

(四)人力资本

要想充分利用技能有偏型ICT产生经济收敛的经济结果,实现ICT的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就要求ICT的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吸收能力。劳动者掌握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借助ICT先进的劳动手段,可以提高信息与网络经济中技术产品生产、应用和普及水平。因此,在国际数字鸿沟的指标体系中必须对人力资本水平进行测度。所选择的指标包括成人识字率、高等教育入学率、ICT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以及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等。

(五)政策环境

作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ICT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普及和应用,还表现在对一个国家制度和政策环境的新要求上。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字鸿沟的指标体系中,应该选用一个国家电信市场的开放度、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竞争水平、互联网接入成本和政府规制水平等主观指标来反映政策环境。

三、国际数字鸿沟测度的方法探讨

(一)指标体系的修正

虽然上面建立的指标体系充分反映了国际数字鸿沟的经济内涵与外延,但是在指标体系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部分指标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例如,国际出口带宽和光缆长度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每百万网络用户拥有域名数量和每百万网络用户拥有www站点的数量指标也需要进行取舍,从而去除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其次,由于针对国际数字鸿沟测度的研究刚刚起步,相关的统计指标和数据还不全面,因此,即使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但是部分指标数据仍然没有办法获得,对难以获得的指标只能选择近似指标来替换。例如,ICT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可以用交通邮电通信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来代替。再次,指标体系中的一些指标也可能不具有国际间的可比性,可以考虑使用相近的指标来代替。最后,对于电信市场开放度、政府规制水平等主观性指标需要组织专门的调查研究来获取,笔者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开展相关的调研来获得第一手数据。

(二)综合指数的测度方法

目前,对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的测算方法主要选择综合评分分析法,但是,综合评分分析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数字鸿沟问题涉及领域广泛、指标众多,相互间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无法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完全独立的少量指标。同时,使用简单线性加权方法不能体现出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而确定指标的权重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对国际数字鸿沟问题的深入了解,使用专家打分法的工作量大,准确性也较低。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字鸿沟指标体系进行测算。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在尽可能考虑各种评价指标的前提下,充分考察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只用少数几个新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的信息,同时客观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国际数字鸿沟的测度

在测算出描述一定时期中各国数字鸿沟的综合指数后,就可以对国际数字鸿沟的静态和动态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

首先,在对静态数字鸿沟进行测度时,可以针对某一年中各个国家的数字鸿沟指数值进行排序,直接用该年各个国家数字鸿沟指数值的绝对差值来代表静态数字鸿沟,并分别计算出各个国家数字鸿沟指数和各层指标的平均值,计算各国与国际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

其次,对动态数字鸿沟进行测度时,可以选定某一年为基期,计算一个国家在不同年份中指数报告期与基期的增长速度,从而得出比较年份间数字鸿沟的扩散速度。当时间序列较长时,可以计算环比增长速度来比较不同国家的国际数字鸿沟综合指数在扩散速度上的差距。另外,可以计算各国指数的离散系数来比较每年国际间数字鸿沟的动态变化趋势。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对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构建进行初步研究,并没有根据该指标体系进行具体的测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国际数字鸿沟具有的经济效应以及影响因素,寻求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国际数字鸿沟时应采取的思路与对策,国际数字鸿沟的综合测度不是研究重点。其次,由于数字鸿沟问题非常复杂,涉及面广,尤其针对国际数字鸿沟静态和动态变化的测算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因此,在数据收集和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难度,以笔者一人之力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最后,目前针对ICT还尚未建立系统、规范和全面的统计体系,绝大多数国家反映数字鸿沟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指标还很不规范,缺乏全球统一、长期有效的统计报表和数据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本书对国际数字鸿沟问题的综合量化分析。

因此,本书只能选择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对中国国内与国际数字鸿沟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对数字鸿沟综合指数的测度与分析比较进行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